【香港商報網訊】「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值得追求一生的夢想,不然生活便沒有動力,希望下一代年輕人能把農民畫發揚光大,讓農民畫成為六盤水市的富民產業。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擴大貴州農民畫的對外影響力,把『夜郎風』打造成區域性品牌符號,讓更多的能工巧匠和貧困群眾,通過民族文化創意及手工技能早日脫貧致富。」6月21日,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農民畫家徐承貴接受採訪時說。
當日,盛夏的「生態水城」,陽光明媚、萬物瘋長、清風撫面。
上午11時30分,位於貴州省水城縣政府駐地附近的貴州夜郎風文化有限公司辦公地,54歲的徐承貴正在畫室內將畫筆一邊沾上塗料,專心致志地匍匐在畫台上,勾勒着自己最新創作的《打板栗》繪畫作品。
徐承貴對繪畫藝術的喜歡,源於小時候對連環畫的沉迷,一有空就對照連環畫在空地上、牆上、廢紙上畫著。當時學校有個老師喜歡美術,經常在操場邊畫學生打籃球的場景,徐承貴發現後,就去找他拜師學習素描。
「純粹是業餘愛好,沒想把它當成事業。」1979年初中畢業後,徐承貴就回家務農去了。閑來拿個小本子,帶著兒子徐源去田間地頭、民族村寨寫生。
真正與水城農民畫結緣,是在1983年。水城縣舉辦第一期水城農民畫創作班,喜歡繪畫的人都可報名參加。徐承貴抓住這個很好的機會報了名,與多名少數民族朋友加入水城農民畫創作隊伍。他們認真鑽研,創作的作品多次參加中國民間繪畫展覽並獲獎。1989年,徐承貴創作的《秋收》獲得全國精品農民畫邀請展一等獎,為水城農民畫摘下首枚一等獎獎牌。當時,全國有5個一等獎,貴州有2個。
水城農民畫一次次的亮相併獲獎,引起了國家文化部的重視,1988年,國家文化部把水城縣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5年,徐承貴帶領家人創立了代表水城文化特色的民營作坊「山藝齋」,經營水城農民畫、根雕等。2008年,水城縣又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繪畫)之鄉」的稱號。
「一直希望農民畫能發揚光大,成為一個富民產業,帶動更多的人致富。有人想學,我都願意教。」2003年,市文化館創辦水城農民畫培訓班,徐承貴受邀參加,他毫無保留地將所學所得傾囊相授。培訓班培育了一大批水城農民畫核心畫家,創作的水城農民畫遠銷國內外,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同時也為水城農民畫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徐承貴的繪畫作品
這些年,徐承貴專註於研究水城農民畫文化傳承,不斷地培育輸出水城農民畫作者。2017年,「夜郎風工匠場」揭牌,如今已有農民畫專家5人,直接培養水城農民畫作者36人,間接培養水城農民畫作者28人,為六盤水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培養出一批民間工匠人才。他也時常受邀給小學生培訓,耐心指導、悉心教授,將水城農民畫傳承的希望寄託於年輕一代。
「我鑽研水城農民畫35年,靠的是對它的熱愛。農民畫要展示少數民族生活場景,除了美術功底,還要親身去觀察。農民畫複雜的要琢磨6、7天,最簡單的也要1天,要有足夠的耐心精雕細琢,才能畫出有味道、接地氣、有價值的作品。為了尋找靈感,他和徐源走村串戶收集少數民族服飾、刺繡等手工藝品,將其中的民族元素、符號作為創作源泉。如今,他們已收集整理六盤水特色的民族符號127個並註冊備案。」徐承貴說。
35年,徐承貴懷着對水城農民畫的熱愛,創作水城農民畫360餘幅,獲得全國一等獎4個,8個徒弟都已出師成為專業的水城農民畫畫家。
「我在學校里學的是藝術設計專業,但基本處於理論狀態,去年畢業後,我在朋友的介紹下,來這裡向徐師傅學習民族圖騰設計;徐師傅手藝很好,對人也很好,他在教我們技藝的時候都毫不保留;他所教的東西,我覺得很適用。等學成之後,我會組織自己的創業團隊,並以六盤水發展全域旅遊等為契機,帶動越來越多的人發展致富。」家住水城縣化樂鎮的學徒龍懷勇說。
如今,徐承貴決定一直與兒子一起,為發揚、傳承水城農民畫的事業奮鬥,致力於建設貴州特色的農民畫文化+扶貧的產業平台,把「夜郎風」打造成區域性品牌符號。希望讓這些少數民族能工巧匠,用六盤水獨特的民族符號、民族創意和手工技能,進一步擴大農民畫的影響力,展示貴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同時,希望傳承、帶動、幫扶更多的農民畫作者和民間藝術專家,以水城農民畫為載體,用豐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工匠精神,講好貴州故事。(黃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