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佳木斯市委書記徐建國
【香港商報網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重點解決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力度,落實對特殊貧困人口的保障措施。全國人大代表、佳木斯市委書記徐建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為佳木斯市新一年的脫貧工作指明了方向,佳木斯市作為國貧縣數量較多的地級市,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緊跟中央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安排,以更大的決心、更精準的舉措和超常規的力度,有信心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
徐建國稱,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18年,全市減貧人口18367人,貧困發生率由2.32%降至0.69%,全市27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撫遠市已順利摘帽退出,同江、樺南、湯原、樺川四個國貧縣全面完成脫貧摘帽市級初審工作。
徐建國說,2018年,先後召開10次市委常委會和6次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專項研究推進,及時通過調度會、現場會等方式解決不同階段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對脫貧攻堅進行專題部署,出台了《佳木斯市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三年推進脫貧攻堅戰的具體路線圖。全面強化扶貧力量,構建黨政主導、部門齊抓、社會參與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278個駐村工作隊和1.5萬人的脫貧幫扶隊伍合力攻堅,122家民營企業實施幫扶項目362項,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通過各種形式助力脫貧攻堅,確保不讓一個貧困村和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落伍掉隊。
徐建國認為,精準推進產業扶貧舉措,變「輸血」為「造血」是扶貧工作長治久安的根本。他說,我們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治本之策,因地制宜精準推廣種植、養殖、光伏、電商、旅遊等產業扶貧舉措,鼓勵廣大貧困群眾以「企業+貧困戶」訂單生產、代養帶資入社、電商+庭院經濟、上班就業等形式參與其中,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2018年,共投入扶貧產業項目建設資金3.6億元,新建扶貧產業項目46個,實現收益2000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1.6萬戶。目前,全市扶貧產業項目累計已達740個,輻射帶動5.5萬人,貧困戶帶貧增收項目戶均2個以上;發放小額貸款6.13億元,戶獲貸比44.14%,惠及貧困戶1.33萬戶。
徐建國接受央視記者採訪
徐建國表示,扶貧工作還要織密扎牢保障網,在補齊短板上持續發力。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三率一度」精準施策、補齊短板,在教育扶貧上。落實各項貧困家庭學生求助補助政策,發放國家、省資助資金3418.9萬元,地方匹配資金864萬元,3.4萬貧困家庭學生受益,貧困家庭沒有因貧綴學發生。在醫療扶貧上。實現貧困人口參保費用由政府部門全額資助,參保率達到100%,並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範圍,讓所有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住房安全上。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危(草)房改造為主攻方向,全面改善農村貧困戶住房條件,全市25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全部完工,讓貧困群眾住上了暖屋子。在飲水安全上。投入1.19億元,解決183個村屯、16.1萬人(含貧困人口7604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讓貧困群眾喝上了放心水。
徐建國認為,必須重拳治理扶貧領域作風問題,以作風攻堅促脫貧攻堅。堅持對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零容忍」,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活動,共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300件,處理417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341人,及時糾正和查處一批幫扶責任不落實、退出識別不精準、過度留痕等問題。強化巨額扶貧資金整合利用和監管,涉農資金由原來的4個方面整合擴大到22個方面,組織財政、審計、扶貧等部門對各縣(市)區開展全覆蓋式的扶貧資金專項檢查,建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使用、監督、問責「四項機制」,管好「錢袋子」,從源頭上防止扶貧資金成為「唐僧肉」。同時,加強對脫貧攻堅和駐村幫扶工作的日常管理,出台激勵幹部幹事創業以及懶政怠政追究等辦法,對發現的問題堅決整改到位,不留「後遺症」,對扶貧一線表現突出的駐村優秀幹部大膽提拔使用,樹立起「以扶貧論英雄」的鮮明導向和清風正氣。
徐建國說,在扶貧攻堅過程中,讓貧困群眾手動起來、心熱起來、志立起來。開展「自強、感恩、文明」主題扶志教育活動,樹立文明鄉風,選樹各類典型316個,創辦村屯愛心超市526個。組織實施月嫂、護工、托老托幼、家政服務等培訓,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移就業1326人,「樺南月嫂」「樺南護工」已成為哈爾濱、北京等地家庭服務業市場的知名品牌,實現物質與精神「雙脫貧」。
徐建國最後強調,佳木斯市將按照「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的要求,聚焦薄弱環節,下足「繡花」功夫,高質量完成貧困縣省級專項評估檢查和國家抽查籌備、貧困縣退出後鞏固提升以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等方面工作,堅決完成8160人的脫貧任務和4個國貧縣脫貧退出,到2020年一個不落地進入全面小康,全面兌現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付彥華 張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