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蘇偉 報導:黎伟明,1966年出生,是广东罗定人,大学毕业,广东画院签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家委员会理事。
实力派艺术家
专栏作家、独立艺评人、策展人陈焱对黎伟明有颇高的评价,他说黎伟明是一位近年来崭露头角且风头正劲的实力派中青年艺术家,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带有浓烈东方意味和标本意义的油画作品,让人在感叹之余又给人带来启示与思考。特别是其在油画创作中,大量地使用中国画的书写性元素,也让其拉开了与学院派画家甚至是西方艺术家的距离,表达了属于东方人的审美价值和中国精神,创新出从精神气质到绘画语言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油画新面貌,标志着主体意识的苏醒与文化自信心的回归。
梳理黎伟明的创作,发现他近年的创作题材选择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人物、人体系列,如《穿红衣服的人》、《裸睡的女人》等。这类人物、人体作品,多通过强调黑白对比,强化形象的边缘线、轮廓线,来处理明暗的主题,尤其注重大笔触线条的运用,笔触厚重,大气之中,不失丰富的色彩变化,从而表现出一股韵律之美,流露出艺术家独特的真实性情。二是建筑类,名人故居、老房子系列,如《风云沙面》、《鲁迅故里》、《有活佛的藏寺系列》等。这类作品主要通过描绘中国特色建筑或者名人土生土长的故居,可以让人深入了解名人在故里的生长环境和成长历程。黎伟明在创作中开始尝试加入中国特有元素,将毛笔与油画笔交替进行创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画面呈现出特有的精气神来,更好地表达出内心对名人故里的独特情感。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书写在石头上。
黎伟明在油画创作中力图让朴实的笔调与深邃的思想产生某种关联,从而赋予建筑一种文化意义上思考。比如,黎伟明不仅仅关注建筑物的“旧”,还很注重发掘建筑及其环境的地方特色。如果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总是使新的取代旧的,那么在当代全球化趋势下,一个地区被“发展”所抹去的则不仅仅是旧有的城乡面貌,抹去的还很可能包括自身的文化个性。不过,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黎伟明并不准备通过作品对这一现象疾呼什么,他只是基于艺术家“观察”的立场,默默描绘出自己所关注的图像。但对于心怀乡土情结的观众,通过他的作品却能从画家细心表现的地方文化的气质当中,引发强烈的精神共鸣。三是风景系列,如《中国乡村公路系列》、《藏寺系列》等。对于画画而言,素材当然重要,但是通过什么观念与技法去表现尤为重要。
黎伟明笔下的风景类作品,具有很强的肌理感,这些肌理感的形成要通过“厚积法”去完成。所谓“厚积法”,就是在画面上按照情感的需要而层层叠加,直到画家满意为止。这样便可以形成强烈的、真实的体积感。他作品的肌理特别丰富,有长有短,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明的地方,肌理处理得明显畅快;暗的地方,也有色彩肌理,暗得丰富。比如《有活佛的藏寺之六》,读者一定要顺着肌理,从外往里看,才能深入进去,才能感受到藏寺的宏伟大气与庄严肃穆,凸显出建筑墙体的历史沧桑痕迹。而《中国乡村公路系列》手法侧画面簿的非常簿厚的非常之厚也许整支颜料的堆产生强烈的体积感,更有效地突显了中国乡村田园风光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与人民生活的美好。四是以百合花、荷花为主要题材的花卉系列创作,百合花系列的创作既可以是梦境中美丽盛放的百合,然而他也有吸收了中国绘画特有的留白元素,着重采用黑白灰的节奏中国绘画的气韵直接书写在亚麻布面上,而其他空间就留白不再渲染从而淡化了空间结构,直抒胸臆对百合的书写,从画面上看花的生命力看到作者的顽强意志。而他的荷花系列侧在使用一两年之前用丙烯彩墨创作的小品上再次拼贴到油画布上重新创作大幅的油画作品,这种综合材料的使用把东西方文化的材料和绘画技巧更有效的融合,油画画面产生了新的中国绘画的韵味。使得作品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与西方油画技法比较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成为西洋画中国化的一个成功范例。此外,黎伟明在油画创作中强调写意,不分材质,大胆创新,不仅在亚麻布上、卡纸上创作油画,甚至尝试在中国宣纸上创作油画。表现出一位卓越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