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為染娘正在洗曬剛剛完成的成品
圖2組織貧困婦女在一起織錦和刺繡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慶松 通訊員 楊代富 報道:5月17日,記者從黎平侗品源公司獲悉,該公司在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通過“品牌带產業、企業带基地、合作社带農戶(貧困戶)”實現了“文創三带”,有效的帮助當地貧困婦女,解決貧困婦女工作和照顧家庭孩子的問題,助力當地脫貧致富。
17日,記者在侗品源織染香繡體驗中心看見,該中心裝修風格古朴,散發着高雅的韻味。館內設有織、染、香、繡產品展廳、文化體驗和培訓中心等功能板塊,是一家集文化傳承、生活體驗和技藝培訓為一體的體驗中心。
“我是第一次體驗織布,要手腳並用,還是很考驗人的。肇興有這麼一個體驗點非常好,能讓游客感受這種古老的織布技藝,非常有意思。”剛從織布機體驗下來的來自廣西桂林的游客吳女士激動地說。
黎平侗品源公司是由侗族藍靛靛染技藝傳承人陸彥梅和陸勇妹共同組織成立的,公司以繼承發揚和研發侗族傳統靛染技術為基礎,研究紮染、豆染、純植物彩染等純天然印染技術,通過改進侗族傳統工藝,集刺繡、侗族布料制作、傳統服飾設計制作、傳統工藝品生產銷售為一體。同時,該中心承載着傳承織、染、繡等傳統文化,以人們體驗植物染、錘布、刺繡香包、學侗歌說侗話、蘆笙吹奏等活動以及培訓非遺傳承人、傳播非遺文化為使命。目前,公司有員工60多名,並取得“侗品源”“嘎老”“男耕女織”三個商標。
此外,為進一步發展侗族傳統技藝,有效整合現有資源,侗品源公司带頭成立了“黎平染娘織娘繡娘協會”。自2014年侗品源公司成立以來,該公司或產品先後榮獲黔東南州 “十佳”誠信旅游商品購物店、黔東南州“十佳”旅游手工藝品、“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省民宗委授予的“民族文化傳習所”等33項榮譽和獎項。公司通過不斷摸索和反復試驗,成功研發出已失傳百年的侗族豆染技術,通過申報,取得了該項技術的發明專利和一種新型豆染生產裝備的專利,彌補了侗族利用防染劑進行染布的歷史空白。在研發新產品上,侗品源還取得外觀專利6項。
據體驗中心負責人陸勇妹介紹,侗品源織染香繡體驗中心將以傳承傳統文化,主推織、染、香、繡等體驗項目為目的,同時還作為非遺傳承人集聚平台,將不定期舉辦各種非遺培訓活動,公司先後培訓繡娘700人次,向參加培訓繡娘(貧困戶)收購刺繡產品、染品、織布織錦產品等達120萬元,實施訂單式扶貧,带動貧困婦女36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210戶貧困戶)。侗品源在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為留守貧困婦女、老人提供了增加收入的工作崗位,為脫貧攻堅做出積極貢獻,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未來3年公司將在肇興、翹街建設的6個“侗族靛染文化手工產品專賣體驗店”,大力培訓和培養從事傳統工藝的年輕人,增加生產能力。加大民間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相結合的產品研發,主要研發民族服飾、圍巾、包包、床上用品、掛件等,研發新產品100個品種以上。加大靛染體驗點的宣傳與推廣,未來3年完成60個旅行社合作協議簽訂保證客源,同時新增織布、織錦、刺繡、采藍草、制做靛泥等環節的體驗。引導和培訓年輕染娘、織娘和繡娘,在開辦定點定時侗族傳統工藝手藝宣傳性講解,增加游客對侗族染、織、繡文化的了解,提高游客對文化產品價值的認可。”黎平侗品源公司侗族藍靛靛染技藝傳承人陸彥梅向記者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