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慶松 報道:“下一步,我想在村里成立一個養牛合作社,讓村民一起參與進來,自己還能干就要干,不想不勞而獲,直到干不動為止。此外,想讓村民積極入股參與分紅,最終带動全村七八十戶人家走出脫貧。”3月20日,銅仁市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四坳村身殘志堅的養牛漢王昭權向記者介紹說。
20日,記者一行來到王昭權家時,幾只喜鵲在枝頭上跳來跳去,嘰嘰喳喳唱着動聽的歌謠。
今年47歲的王昭權,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四坳村人。從2012年開始養牛至今,兩千多個日日夜夜里,硬漢王昭權咬牙撐了下來。但王昭權身體殘疾卻自強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實干,靠着一股倔勁搞肉牛養殖脫貧致富,成為村里村外受人敬重的漢子,成為了印江縣脫貧攻堅戰中最為勵志的典型。
看見王昭權時,他正給牛准備草料。左腳依偎右腳,呈半蹲姿勢,左手穩着撮箕,右手撒玉米面,攪拌之後,裝好草料,將草料扛在肩上,一瘸一拐的駝着草料向圈舍走去,這一切麻利而自然。
此外,只見他一雙手比別人的更加粗壯,滿是老繭,大手與瘦小的身軀極不匹配,歲月的痕跡在他的臉上留下時間的烙印,身體殘疾,但卻精神飽滿。
“可能是身體殘疾的原因,他從小要強,別人能做到的事,他也想方設法都要做到。7歲時,為了能上學,王昭權狠練爬行,由于長時間手杵在地上行走,經常被磨得血肉模糊,最終是爬着到學校報名登記。後來,因為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王昭權含淚選擇了放棄讀書,轉而與父母一道靠種植烤煙、水稻、玉米、紅薯、土豆來養活自己。”王昭權的大哥回憶說。
由于身體的殘疾,王昭權成了村里第一批低保戶,享受二類低保,但他並沒停下來,養豬、種地自給自足,低保金也從最初的每月40元上漲到如今的每月310元。
2010年,隨着農村書屋項目的實施,村里來了大量的書籍,給四坳村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也带來了希望。學習畜牧獸醫的弟弟王華也時常給王昭權借來一些養殖方面的書籍供他學習琢磨。
“看到村里人紛紛外出務工,王昭權也在尋思着自己該干點什麼,養牛比種地輕松,不需要太多勞力。”2012年,經過反復思考,王昭權決定養牛,把想法一拋出來,隨即遭到家人的反對,家里只有老六一個人站出來支持。最後,還是老六說服了一大家子人,養牛才得以順利進行。
定了就干,東挪西借湊幾萬元錢,王昭權買了10頭牛,開始養殖。把書本上學到養牛知識與環境要素結合起來,王昭權采用了“放養+圈養”模式,通過精心管理,王昭權的牛也長得格外壯實。一年後,出欄了6頭牛,還上了欠債,還略有盈余。同年,政府補貼6500元對王昭權的房子進行危房改造,居住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為了保護手不受傷,王昭權自已制作了彎拐木和橡膠墊子來保護雙手,以便在上坡放牛時“走”得更快。通過多年爬行,上山的路哪兒高低起伏、哪兒迂回轉折王昭權已經爛熟于心。
“最初養牛的時候,牛兒不聽指揮,滿坡亂跑,找牛吃了不少苦頭。現在只需要吆喝幾聲,牛就能主動從對面山上趕過來。”王昭權笑着說,牛愛吃鹽水,我用礦泉水瓶裝上鹽水,一灑水牛就跟着我走了。
2015年,村里把王昭權列入兜底貧困戶,享受精准扶貧各項優惠政策。在政策的帮扶下,王昭權得到了5000元的養殖補助。2017年,王昭權又利用精扶貸又買了三頭牛,到現在存欄牛有12頭,僅養牛一項每年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
今年一月,王昭權向村里遞交了貧困戶出列申請書,申請書上寫道:“去年賣兩頭牛有一萬多元,我提前申請出列。我可以買小牛來養,把牛養好了,賣個好價,同時带動四坳村精准貧困戶共同創造財富,感謝我們的党和人民政府……”
王昭權向記者說,隨着年齡的增大,身體狀況也不似以前,遇到天氣變化膀子就會酸痛,自己還能干就要干。要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想不勞而獲,直到干不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