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商报专稿

刘建华:天宝古村文化底蕴可深挖

2018-02-01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黄颖报道:位于江西宜丰县的天宝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不仅自然景观优美,历史人文资源亦深厚,是赣西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村落。在不久前的江西省“两会”期间,江西省政协委员、宜丰籍女作家刘建华在其提案中,对天宝古村的开发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刘建华表示,天宝古村被确定为宜丰县全域旅游的龙头景点,迎来了全面开发、保护和利用的历史契机。天宝古村的文化底蕴值得深挖,可打造成全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色景区。

  家风教育和职业教育根基深厚

  刘建华介绍,天宝有四千多年的考古历史、一千八百多年的建制史,而天宝刘氏家族自宋朝末年迁来天宝,自明朝进士刘体道创立第一条“家约”开始,至清朝乾隆年间,刘氏家族形成了完整的成文家风,主要内容有:正伦纪、急国课、固峦林、重耕牛、戒赌博、察匪类等。正是此等优良家风家教,使刘氏家族后来居上,成为文风昌盛、人才辈出的“江省名宗”。家是社会的细胞,家稳则国稳,家富则国富,家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家庭、家教、家风问题,在多次重要讲话或文章中提到并强调过。如果天宝古村能够在这方面捷足先登,开创国内家风教育之高地,便更有利于促进天宝古村从众多同类景区中快速脱颖而出。

  天宝自古为文风昌盛之乡,一副“绿野有秋皆稼穑,青灯无夜不读书”的对联,正是古代天宝人耕读传家的写照。明清两朝,天宝古村设立的大型书院、讲堂多达26所,这还不包括各类义学和那些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私塾、蒙馆。在明清两朝,仅仅五、六百年时间内,就培育出举人、进士137名,缔造了“江西乡试无刘不开榜”的佳话。随着清末科举制度消亡,古村先贤刘化成顺应时代洪流,在家族书院“尚友山房”的基础上,创办了一所培养农业专门人才的新式学校——培根职业学校。这不仅是江西早期兴办职业学校的试验,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设立在乡村的职业学校。从全国来看,早期职业教育遗址已经十分罕见,而培根学校至今保存完好,正是该县“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弥足珍贵。为此刘建华建议尽快在培根学校内设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博物馆,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现代职业教育文物。

  弘扬先贤人文以提升文化品位

  谈及地方人文,刘建华更觉魅力独特,她介绍,明清两朝兴盛的地方教育,使天宝古村成为人文渊薮,诞生了一大批忠于职守、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的仕宦官员和知书达理、精明能干、乐善好施的儒商代表。比如被越南使节誉为“中国第一流人物”的河南南阳知府刘拱宸、被曾国藩赞为“大似王守仁、吕司寇”的湖南湘潭知县刘如玉、被老百姓立生祠纪念的广西桂平知县刘之英等。史料有记载的多达五、六十位,形成了一个以天下为已任、充满精神追求和浩然正气的先贤群体,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堪称天宝古村的灵魂。她认为这些先贤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也正是天宝古村的魅力所在,亟待加以收集整理,大力宣传。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征文、征歌、征书等活动,鼓励文学爱好者拿起笔来,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讲述天宝故事。

  此外,刘建华特别提到“墨庄文化”,认为这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关注的宝贵财富。她介绍,天宝古村刘氏家族来源于古代新喻“墨庄刘氏”,宋元时期,“墨庄刘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培育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曾以一家之门,七代十八人高中进士而享誉全国。但是,到了明清两朝,新喻墨庄文化却神秘地断流、消失,而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源于新喻刘氏的天宝刘氏迅速崛起,且创造了历史辉煌,人才辈出,文脉不断。把天宝古村定义为“墨庄文化”传承地和重新崛起之地是当之无愧的。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