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貴州 > 地方產業

黔盤州市岩博酒業做強產業带動村民脫貧致富

2018-01-27
來源:香港商報網

為岩博酒業生產忙碌的車間。

盤州市淤泥鄉岩博村的党委書記余留芬接受媒體采訪。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慶松 報道:1月26日,記者從盤州市岩博酒業獲悉,22至23號中午兩天時間,“人民小酒”訂單一經推出便被一搶而空,簽約總金額已達5.6億元,酒廠的興旺,成為岩博及周邊村民脫貧致富的財富源泉。

  十多年前,岩博村還是個偏遠落後的窮山溝。那時候,岩博酒還叫小鍋酒。烤小鍋酒,是村里一半以上人家都在做的傳統工藝。那個年代,煤炭行業正紅火,村里的“能人”要麼出去打工,要麼跑車拉煤,只有零星幾家人依然堅持烤酒,小鍋酒面臨失傳的風險。

  “2001年,我接任盤縣淤泥鄉岩博村党支部書記時,村集體賬面上欠着幾萬元的外債,全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不通路、不通電、不通自來水。”余留芬回憶起來。

  “要想富,先修路。就是用雙手刨,也要刨出一條通村路。”余留芬上任後第一樁事就是修路。上任僅7天,她就召開群眾動員大會,並拿出多年的積蓄2萬元,還請人擔保貸款3萬元,着手開始修路。三個月後,第一條長3公里、寬4米的簡易公路爬上了岩博。此後,她带領眾人先後修通了各村組的通村公路,並于2009年底,修通了第一條水泥路,也由此打通了村民的信心。

  從上任之初,余留芬就思考着如何發掘村里的優勢。看到岩博村釀酒的傳統,她把重頭戲壓在了酒業上。利用村集體資金,按照彝族傳統釀酒模式開辦酒廠。並以集體林場作抵押,向縣聯社貸款1500萬元,作為前期資金,同時,貸款以1萬元1股,采取“自覺認購、自主貼息”的方式,與農民簽訂入股合同,實現村民持股與企業盈利風險共擔。

  除此之外,村民還能以土地、技術入股……岩博村365戶農戶中有150余戶農戶參與入股,入股率近50%。如今,岩博酒在市場上闖出一片天地,被譽為“小茅台”,一度供不應求。按計划,酒廠全面建成後,可實現年產白酒5000噸,年生產總值10億元。

  依托酒廠,岩博村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以酒糟飼養綠殼蛋雞、野豬、芙蓉香雞;同時,由村民集資300萬元,村集體出資10萬元成立火腿加工廠;以村委會為主體,聯合村民集資25萬元,創辦岩博矸石磚廠……通過創辦以上企業,解決了當地400余人的就業問題,其中貧困人口260余人,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450余萬元,入股村民人均年分紅達8.65萬元,為岩博村的脫貧發展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前干農活,一天忙到黑,都沒空娛樂。現在她每個月工資有2000多元。剛開始入股的3萬元,也增值了不少。干活輕松了、收入增長了,精神生活也豐富起來。一到晚上,村里很多人都去酒廠門口唱歌跳舞,熱鬧得很。”岩博酒業生產車間宋會琴向記者介紹說。

  如今的岩博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集體資產達到6200萬元,人均純收入15457元,擁有大小車輛160多輛;村民組入戶道路全部硬化,家家住上漂亮樓房,保持森林覆蓋率達70%,步入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新時代。

  十多年過去,岩博酒業從步履維艱,到蓬勃興旺,當初那個手工作坊的小酒廠,也變成了佔地200畝、計划年產白酒5000噸的現代化企業。

  “當初發展酒廠,就是要带領大伙兒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今年將新建年生產能力1萬噸的廠區,盡快將產能擴大到5萬噸。通過酒業带動,助力脫貧攻堅,計划建立4.5 萬畝高原小紅高粱基地,為酒廠提供原材料,讓更多人從酒業中受益。同時,年內完成“新三版”上市掛牌,為2020年的主板上市做好准備。”盤州市淤泥鄉岩博村的党委書記余留芬向記者介紹說。

[責任編輯:程向明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