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2月24日),西方传统平安夜来临,但不难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这一天“冷清”了不少:新闻媒体到朋友圈、微博、QQ空间,鲜有人“晒图过节”;企业、商家用圣诞节来“蹭热点”的促销活动也少了许多;就连拥有90后最活跃群体的大学校园,也不再装点圣诞老人、圣诞树等节日氛围。
这些变化,或许与日前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着直接关系,而随着“党员干部不应过洋节”的号召,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了“抵制圣诞”“禁止圣诞”的风潮。那么,我们是真的不再喜欢圣诞节了吗?
平安夜里的“人生百态”
12月24日下午18点,湘潭大学大三学生郭秀婷跟往常一样,早早地吃完饭赶到了图书馆。可让她没想到的是,此时图书馆里的自习座位早已被占得满满当当。“期末考试就要到了,我已经连续一周都忙到图书馆闭馆才回寝室,每天只睡五小时。”郭秀婷告诉笔者,“我对圣诞节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反正元旦、寒假将近,忙完考试才有心情放松!”
“大家来看看这套方案,我认为……”在浏阳高新科技产业园里,刚刚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回国的90后长沙伢子雷晓明,正与同伴们探讨着由他们自主研发的城市管廊项目的最新方案。“不是你提起来,我都忘记今晚是平安夜了!”雷晓明笑着说,留学时与大家一起过圣诞节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只是回来后一直忙于创业,反倒忘记了。说着,他掏出手机给国外朋友们发出了祝福信息。
志威,湖南交通频道的节目部主任、80后却拥有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当时针划过深夜12点,他仍肩负着通过电波,向广大市民传递平安出行信息的任务。“今天我们推出了寻找‘城市平安守护神’的宣传,台长带队向坚守在岗位一线的交警致敬”,志威介绍,并不只是针对今晚,其实每逢周末、节假日我们频道都需要全体上岗,“过节”和“加班”已经成为电台主播的工作常态。
12月25日凌晨1点,在长沙五一广场附近做宵夜的95后张林开始打烊。“我知道今天是平安夜,所以特地多备了一些,没想到还是卖光了”,张林坦言,自己的孩子今年刚刚出生,每天想着就是能多卖一点、再多卖一点。在他看来,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其实过不过节、过什么节都不重要,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是增加生活情趣,而经营者则希望借此来更好的营生。
(资料:网络照片)
“禁止圣诞”并无明文规定
圣诞节前夕,一份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制定的“圣诞节问卷”,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传播开来。据统计,有65%的受访者感觉到“圣诞节的氛围比中国传统佳节要更浓”;而其中超过八成的大学生也表示“在我的概念里,过圣诞节和崇洋媚外无关”。
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赵冠南说,对于许多90后而言,不是不喜欢圣诞节了,而是更加理性的看待“过洋节”。作为一名刚刚入党的青年党员,大四学生尹真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新时代的青年党员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是通过‘拒过洋节’来体现的,而应将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融入自己日常的思想、行动。因为一些消极因素就将‘洋节’一掌拍死,反倒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小玲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她看来,要“读懂”国家政策,才能正视“洋节”和“传统文化”。黄小玲指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第3条中已经明确提到,“既不要简单拿来,也不要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我们应该思考,何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自信是不是应该包容并蓄,互融互通?文明是不是需要交流才能弘扬,接受别人才能被别人接受?”北京大学湖南国际智慧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湖南省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唐学伟强调,中国人“过洋节”和外国政要到唐人街舞龙、舞狮“欢度春节”有区别吗?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何况并没有一纸法规规定“禁止圣诞”,为什么要让那些想过圣诞节的人不敢再过呢?
12月25日,中纪委监察部官微头条推出《我们为什么有理由自信?》一文。文中说道:“我们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利益,我们没有别的利益。我们党这么说,也这么做,老百姓也就认同我们。这背后不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