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工信部长李毅中讲话
余斌讲话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苏伟报道:由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国研经济研究院、华制智能、达晨创投主办的“第三届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全球年会”11月24日至25日在深圳隆重举办,此次年会上记者获悉,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落地中国并设在深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达晨创投总裁肖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以色列洼地科技创始人赵胜,SAP中国区首席数字官彭俊松,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总经理陈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谭建荣,柔宇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刘自鸿,德国弗朗霍夫协会Future Work Lab项目负责人、弗朗霍夫协会IAO研究所Production Assessment 4.0发明者Bastian Pokorni,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梁乃明,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华制智能董事长夏妍娜等领导和嘉宾参与了年会首日主论坛的演讲分享。在全球工业互联网崛起的时代,大量中国制造企业需要数字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来提高工业“智造”水平,而年会在深圳的举办及上述联盟在深圳的设立,将推动深圳成为工业互联网先进技术、解决方案及前沿思想交流碰撞的聚合地,或成为海内外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超级连接器”。
联盟将把全球专家、技术和人才带到深圳
世界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软件与硬件急速融合,本届年会站在智能制造与产业互联网的风口,汇聚中、美、德、日等全球资源,聚焦智能制造的全球实践和系统集成。其中,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落地中国仪式在24日的主论坛上举行。据GE估算,工业互联网到2020年年产值将达到2250亿美元,超越消费互联网1700亿美元的产值,产业互联网将开启万亿级市场。如果说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未来30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30年”。未来制造企业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现有的生产制造与服务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工业互联网是下一个风口。2016年8月16日在美国硅谷成立的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是由海内外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顶级院校、专业科研机构、优秀的产学研顶级专家,一起共同组成的跨行业、开放性、非营利性组织,总部设在硅谷。研究院执行院长蒋志予博士是物联网和大数据专家,在物联网大数据有非常深的造诣。 联盟旨在促进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聚合工业物联网和互联网领域的优秀力量和企业,促进信息共享,形成优势互补,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我们希望能够用世界级智慧,推动中国经济腾飞,让中国制造在全球更受尊敬。”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华制智能董事长夏妍娜说,联盟将依托海内外工业互联网领域众多的顶级院校、专业的科研机构、优秀企业的力量,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和产业研究,共同探索工业互联网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进技术、产业和应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形成全球化平台,致力于将联盟打造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超级连接器”。全球视野、中国实践,全球技术、中国应用将通过联盟深度融合。记者了解到,未来联盟将秉承开放的态度,广泛吸纳工业互联网领域优秀的专家、学者、企业、顶级院校、专业的科研院所积极加入,促进海内外工业互联网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寻求更多的连接点、对接点,深化工业互联网,推进合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制造2025,主攻智能制造,行动路径是“互联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表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需要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需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需要建设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还需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实现制造强国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和关键环节。中国要借鉴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长处,从国情出发,并蓄兼收。德国制造业实力雄厚,工业4.0更重视实体经济的提升,以及生产线的智能化。以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名品牌占领世界制造业的最高端,这是德国的特点。美国有技术、资源、网络的优势,更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而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有后发优势,我们要扬长补短。中国制造2025,主战场、主线是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而行动路径是“互联网+”。此外,李毅中表示,智能制造是一个很广阔、宽泛的概念,要从打造自动化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做起。其中要抓好五个切入点:一是数字化的研发设计,二是把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到产品里面去,提高产品和设备的质量、功能,提升附加值,三是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大量采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四是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制造生产线,由自动化提高到智能化,五是在前面的物质基础上,要有一套新的制造服务技术标准规程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实现作业流程的科学组织,以及对各项要素指标的精密控制。
制造业崛起会带动庞大产业链,让企业受益匪浅
达晨创投总裁肖冰表示,过往这几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特别关键时刻,特别需要资金的支持,此时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实际就是创投行业,达晨在过往这么多年里面投资了差不多500家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是跟制造业相关的企业,达晨创投是这个行业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此外,他认为,制造业的崛起会带动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许多民营企业将受益匪浅。整个消费升级的浪潮也在倒逼制造业升级,当下中国与世界科技浪潮同步,大数据、AI、5G等新兴产业中国并没有落后,机遇很大。而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其逻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资本需要有耐心,从投资到退出可能需要7-8年、甚至上10年的时间,因此不能太浮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表示,中国制造转型路径可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和美国智能过程制造(SPM)计划,将信息、通信技术与生产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基于我国现有国情,我国流程工业发展应追求绿色生产、能效优化、敏捷供应链、需求驱动和高效运行等智能化目标。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以色列洼地创始人赵胜在演讲中表示,过去五千年历史中西方出现了几个中心,一是四千年前的耶路撒冷、第二个是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第三是意大利和佛罗伦萨,第四个是工业革命时的英国,第五个是过去100年的美国纽约,第六个是过去50年的旧金山。“而下一个全球中心我认为在深圳,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领头羊,和旧金山有相类似的环境,都是海滨城市,都是移民城市,都有丰富的创新资源”,赵胜表示。
SAP中国区首席数字官彭俊松从软件公司的角度剖析面对未来工业4.0智能制造的发展、软件架构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变工厂的运行与管理。在他看来,企业对数字化工厂的规划要把握三大转变:工业工程的创新、制造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智能制造与智能技术更深融合
智能制造将物联网、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职能活动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如何把握机遇,把信息化和智能化结合起来?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总经理陈焱认为,工业企业要实现智能化改造,必须进入个性化时代,实现个性化订单的快速交付、设备运行100%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运营维护云服务,最终达到行业全价值链的智慧运营。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谭建荣认为,全球制造业正在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发展到以市场为中心,再到以顾客为中心。制造业可以借鉴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算法、模式识别算法、数据搜索方法和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与智能技术更深融合。柔宇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刘自鸿说,信息技术的未来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方式影响了操作系统甚至商业模式的变化。柔宇主要是通过新型的交互技术,让人们更好的感知世界,同时和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有很好的连接。因此,柔宇提出“柔性+”理念,用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和平台,和不同行业如智能家居、消费电子、办公教育、建筑等合作,给行业和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应用要在产业化中实现,不仅是单一材料的创新,而是一个系统的创新。”刘自鸿说。
用世界级智慧,推动中国经济腾飞
德国弗朗霍夫协会Future Work Lab项目负责人、弗朗霍夫协会IAO研究所Production Assessment 4.0发明者Bastian Pokorni关注数字化时代对未来有哪些积极的转变作用。“在信息时代,如何收集和利用海量信息对制造业的大环境来说影响很大。德国制造业是基于高精尖和个性化定制的产品,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应对挑战。”“我们不断在诠释,真正的工业4.0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自我进化的过程。”Bastian pokorni认为,德国工业4.0充分描述了制造业方面的数字化转变,包括在工业环境进行万物互联、机械设备和人类的互联。换言之,在两个物体之间的对接,通过某个力来体现,可以是人机之间的交互,也可以是企业级之间的交互。西门子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工业软件董事总经理梁乃明从西门子本身的产品的发展出发,分析智能制造的行业趋势和数字化企业进程。他谈到:“工业4.0不外乎是把最新科技贯穿到整个产品的工艺、设计、规划、制造等环节”。“每一代的产品进入市场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因为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梁乃明说,针对这一点,要从制造业的五个环节出发,从产品的设计到执行、生产,再到执行和服务,要搭建数字化平台,把整个产业闭环连接起来,再进一步缩短每个环节的时间。 “我们希望能够用世界级智慧,推动中国经济腾飞,让中国制造在全球更受尊敬。”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华制智能董事长夏姸娜表示,智能制造首先是趋势,是未来的定数,是必然会发生的;对于企业来说,智能制造还是一个系统,将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方式都带来变化,带来企业的组织能力再生、重塑;智能制造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应用在不同场景;它也是一场长征,是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在软件和硬件极速融合的时代,站在智能制造与产业互联网的风口,与趋势为伍,与时代同步,与国策共振,助力中国梦,让我们一起把握未来、创造未来、共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