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鳳鳴報道:9月19日,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第九期公益大講堂在深圳大中華希爾頓酒店開講,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就《美國公益金融發展及其啟示》分享公益金融領域前沿的理念和經驗。 馬蔚華在演講中認為影響力投資正在對全球公益事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公益捐贈、影響力投資、商業開發無縫對接的新公益業態呼之欲出。他表示,學院將為推動中美影響力投資領域務實合作,促進中國公益金融創新發展,做出開創性的探索。
深圳市社會組織總會、壹基金、社會投資聯盟等機構負責人及學院GPL和EMP學員代表約300人聆聽演講。
影響力投資生態體系日臻完善 新公益業態呼之欲出
今年7月,應洛克菲勒慈善顧問機構、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福特基金會和凱威基金會等機構的邀請,馬蔚華带領學院公益金融與社會創新中心代表團,在華盛頓、紐約、洛杉磯、舊金山開啟了為期十天的「公益金融創新之旅」,全面考察了美國影響力投資生態系統。
馬蔚華介紹,影響力投資自200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倡導10年來,迅速成為美國公益界的主流價值觀和金融界矚目的新興投資類別,對全球公益事業發展正在產生深遠影響。目前,美國主要基金會、公益組織、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專業智庫對影響力投資的價值、工具、評估方法等已有廣泛共識,影響力投資生態體系日臻完善,公益捐贈、影響力投資、商業開發無縫對接的新公益業態呼之欲出。
演講中,馬蔚華從四個方面分享了美國推動影響力投資的主要啟示:
一、公益發展要順應社會趨勢,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益組織推動解決社會問題必須充分借助市場資源和政府力量,遵循商業文明的基本規則。馬蔚華以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為例,告訴大家在影響力投資方面主要發揮三大作用:一是理念倡導,二是框架構建,三是工具開發,核心是始終保持思想創新和方法創新的領導力,這是美國公益發展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
二、公益發展高度依賴人才培養。馬蔚華在這次考察中發現,美國公益領域出現大量優秀金融人才,其中相當部分來自著名投行和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分析其原因,除了市場競爭導致就業市場變化以外,最根本的是美國公益界高度重視人才的結果。他認為,影響力投資在美國短期內能夠迅速崛起並呈燎原之勢,關鍵是吸引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跨界人才。
三、構建生態體系極其重要。馬蔚華在這次考察中發現,34家參訪機構大體可以分為投資(14家)、運營(6家)、網絡服務平台(8家)、研究(4家)、政策與法律支持(2家)等方面,已經形成了推動影響力投資發展相對完整的生態體系。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網絡服務平台,各自都有非常清晰的不同市場定位和服務主體,相互競爭的同時更多是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在影響力投資生態體系構建中發揮着非常重要推動作用。
四、充分發揮地域優勢。馬蔚華以紐約、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四個城市為例,闡述了影響力投資在不同地方的發展充分利用了各自地域優勢從而凸顯出不同特征,指出這四個城市聯系密切互動良好,既充分發揮了各地優勢,又能夠形成全國整體推進格局,進而在全球發揮實際領導力。
重抓公益金融教材、案例、师資
在分享了美國「公益金融創新之旅」的啟示後,馬蔚華又從三個方面對學院公益金融和發展戰略提出了進一步思考,為推動中美影響力投資領域務實合作,促進我國公益金融創新發展,做出開創性的探索。
首先,馬蔚華表示要將公益金融作為學院發展重點方向,加大人才和經費保障。他認為,滿足社會需求是學院辦學目的,社會需求的方向就是學院的辦學方向。未來公益與金融跨界的復合型人才最有需求最有前途。盡管公益金融在美國已被主流投資市場認可,但中美總體都處于起步階段,這為學院提供了趕超世界一流的獨特機會。
其次,馬蔚華表示要集中精力抓好學院公益金融教材、案例、师資的工作。他指出,目前全球沒有公益金融的專門教材,上半年學院通過對國內外公益金融發展情況系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公益金融的初步框架體系,在EMP課程講授後得到了學員認可。下半年在此基礎上,學院將會迅速構建相對完整的公益金融知識體系,並將案例教學做為學院教學的突出特點。
最後,馬蔚華強調學院要辦好全球公益金融論壇暨2017國際影響力投資峰會,努力推動中國公益金融生態體系建設。馬蔚華表示,希望通過學院年底准備召開的論壇和峰會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展示全球公益金融成功案例,推動中國公益金融實踐發展,搭建國內外公益金融交流平台;二是舉辦中國首屆公益金融高級研修班,開拓公益金融教學市場,通過全球的公益金融交流,培養具有世界眼光與格局、創新精神、引領社會發展、適應中國普惠金融發展需要的公益金融人才;三是以峰會形式構建中國影響力投資網絡服務平台,推動我國公益金融生態體系建設,提升學院新公益業態的領導力。
據悉,公益大講堂是由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主辦的免費開放的大型倡導類公益大講堂,以每月邀請著名學者、企業家、政府官員或其他領域公眾人物,分享公益行業最新趨勢,慈善創新模式和個人實踐經歷等公益話題為方式,以期達到營造良好的社會公益氛圍,倡導先進的公益理念,傳播專業的公益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