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山东 > 本地新闻

山東裝備制造業規模全國第三 如何再燃新動能

2017-08-29
来源:大眾日報

  今年5月,我國在南海全球首次試開采可燃冰成功,開采平台就是由煙台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的“藍鯨一號”深水半潛式平台;6月,中車青島四方機車公司研制的時速400 公裏動車“複興號”跑上京滬高鐵;濰柴博杜安發動機登上美國紐約市中心的伊斯特河輪渡,這是中國柴油機首次進入美國市場;濟南二機床快速沖壓線在福特汽車美國本土工廠順利交付,每分鍾15件的速度讓美國工人直歎“不適應”……

  裝備制造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生產技術裝備,是工業之基,是關系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大國重器”。山東省是裝備制造業大省,目前裝備制造業規模居全國第三位;若不計電子信息設備制造,山東省的裝備制造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均居全國第二位。截至2015年底,山東省共有規模以上高端裝備制造企業2919家,主營業務收入10186.6億元,占全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10%以上,占山東省裝備工業的24.2%。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山東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還存在產業結構需進一步調整優化、共性關鍵技術開發能力不強、高端專業人才和高級技工不足等短板。如何突破現狀,找出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路徑?

  突破高端難度大

  企業的動能要保護

  新舊動能轉換,主戰場在企業。山東省裝備制造業企業以高新技術為引領,緊盯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十年磨一劍”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記者。

  7月13日,在濰柴的展廳裏,從工程機械、船舶動力總成,到豪華遊艇、重卡整車,每一種都做到國際領先水平。眼下,濰柴的發動機、變速箱、火花塞、液壓傳動系統等品牌,銷量全球第一。

  但即便是濰柴這樣的“大塊頭”,突破國外壟斷也並不容易。濰柴集團宣傳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攻克大馬力高速柴油發動機,濰柴用了10年;工程機械發動機需要把卡車發動機的“風冷”變“水冷”,濰柴用了5年;2012年,濰柴收購意大利遊艇巨頭法拉帝以後,消化對標用了2年,終於濰坊生產的相近功率段船舶發動機完全達到法拉帝的質量。

  去年,濰柴集團銷售收入1341億元,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已過1000億元,勢頭仍健。但濰柴並不停步,而是目視未來,布了一個更大的局。

  濰柴集團宣傳部門負責人說,“濰柴剛剛開了科技創新大會,布局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發動機、鋰電池等。規劃投資500億元,建設中國最大新能源動力產業基地。這就是我們的‘新動能’!”

  在濰柴不遠處的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門口的員工停車區,幾十輛搭載著該公司自主研發制造的8AT自動變速器陸風轎車,像是在共慶勝利。

  8AT,這是做柴油機配件出身的盛瑞用10年時間、投資10億元研發的成果,打破了國外壟斷,201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0年間,盛瑞老產品掙的錢全部投入8AT的研發中去了,公司幾度經營困難,還是咬著牙,堅持8AT研發沒有中斷。2008年盛瑞經營困難,董事長劉祥伍和管理層自降工資,每月只拿800元生活費,8AT研發人員的薪水卻不降反升。

  8AT樣機殼體第一次鑄出後,盛瑞副董事長周立亭怕途中磕碰,不敢用物流公司,帶人跑到寧波去接,親自把殼體背了回來。“盛瑞的未來,就靠這8AT了。這樣機比我自己的女兒都親!”周立亭說。

  山東省機械設計研究院院長林江海說,高端裝備制造業處於制造業價值鏈高端、產業鏈的核心環節,關鍵部件、單元的重點突破,非常難得。像8AT這類帶動力強的關鍵核心產品,政府應加大力量扶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一企一策、一業一策

  政府扶持需更精准

  在青島城陽棘洪灘的“動車小鎮”,全國近60%的動車、25%的地鐵出自這裏。

  從中車四方搬遷至此的一個企業,到拉起一個570億元軌交企業集群,青島市政府“個性化”服務起到關鍵作用。

  幾年前,中車四方抓住高鐵機遇,老廠址不夠用了,青島市政府幫企業在棘洪灘找到了更大的土地。隨後,又引導四方龐巴迪等龍頭企業也遷過來,引進高鐵座椅、高鐵空調等配套企業和研發高鐵新材料的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等。目前,這裏已聚集了120多家整車裝備及零配件配套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0餘家,形成了便捷的“配套圈”。

  棘洪灘原來是一片鹽堿灘,交通不便。布局基礎設施時,城陽區和中車四方一起做規劃,最大限度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近年來,青島市又規劃了“動車小鎮”,以世界軌交產業“矽穀”為目標,不遺餘力“引爆”小鎮,對高端軌交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去年9月,中車集團獲批和青島市共同建設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中車提出,需要建一條100公裏的試驗線。這個跨區、甚至跨市的設施非同小可,勢必需要巨大的投資和眾多協調、拆遷工作。但青島市政府二話不說,馬上動起來,千方百計想辦法。

  政府服務的效率轉化成了企業的效率。青島市經信委裝備工業處處長郭林旗向記者介紹,在中車系統中,青島四方是造車最多、效益最高的。

  青島則收獲了一個個產業集群。圍繞搬遷後的北船重工,青島西海岸培育起來了千億級的海洋工程與裝備產業集群;圍繞即墨一汽大眾工廠,正培育千億級的汽車產業集群……

  省經信委裝備產業處處長王桂強對青島圍繞龍頭企業培育集群的做法表示贊賞。他說,加大產業基地、園區的培育建設,促進高端裝備集聚、集約發展,強化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是山東省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路徑。山東省正在制定高端裝備制造業專項規劃,也將劃定一些集群予以重點建設。

  煙台拓偉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棲霞的一家小公司。以前,企業埋頭研究單台工業機器人,市場開拓遇到了困難。煙台市經信委引導拓偉搞產業化應用,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親自跑到玲瓏輪胎推薦這家企業。玲瓏輪胎的認可讓拓偉一下子打開了市場,從以往的年營業收入三四百萬元增長到幾千萬元,今年營收有望突破1億元。

  “不同企業、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扶持。有的在搞核心技術研發,有的需要重點領域推廣,有的需要產品配套。政府的扶持也應個性化。”煙台市經信委裝備產業科副科長周海亮告訴記者。

  位於德州的山東普利森集團,在高檔數控深孔加工機床領域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在省內的金屬切削機床行業綜合實力最強。但是,近年來機床行業普遍不景氣, 企業也受到影響。普利森集團董事長陳聲環呼籲,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扶持也應一業一策,更加精准,對關鍵行業在稅收、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予以傾斜,幫企業盡早完成新舊動能轉換。

  “培養一個熟練的汽車裝配工3個月就行,培養一個合格的機床工人,需要五六年。機床行業需要穩定的隊伍,若等機床企業撐不下去了再去扶持,就為時已晚!”他說。

  動能釋放

  亟待打破條條框框

  紡織印染一直被認為是一個高耗能、高汙染、高用工的行業,然而位於泰安市的山東康平納集團卻全非如此。印染車間空氣潔淨無味;新建的智能染色工廠,染料和助劑配料、輸送,裝紗、染色、脫水、烘幹,全部自動完成,只有總控室的電腦前有人在盯守。

  7月17日,在康平納智能染色工廠一個正在調試的染缸前,康平納集團董事長陳隊范說,通過創新研發浸堆染色方法,改進循環方式,節水70%。就連不起眼的線軸,都有發明專利:因為線軸若密封接合不好,接縫處就會漏水,染色就會不均勻。

  陳隊范介紹,比起傳統染色,智能染色工廠噸紗節水70%、節電45%、節約蒸汽58%、減少汙水排放68%、減少用工80%、提高生產效率28%,一噸色紗市場售價大約1萬元左右,康平納智能染色工廠噸紗染色降低成本3298元!

  康平納智能工廠的核心裝備——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設備,2014年摘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逼得意大利老牌紡機企業的同類模塊價格立降一半。

  從“賣布”到“賣設備”,康平納集團聯合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用了10年時間,投入了6.9億元。陳隊范說,“賣布”掙的錢都投在這裏了。眼下,新疆庫爾勒與康平納簽訂合建智能染色工廠的合同,合同額23億元。河北、廣東、浙江、江蘇等地正在集中關停小印染,正是市場機會巨大的時候。

  但是,就在這個引爆市場的節骨眼上,企業卻得不到貸款。因為“紡織化纖”被劃為“壓縮退出行業”,銀行限貸、壓貸。

  拿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先進裝備,因為“紡織行業”一頂帽子,貸不到款?陳隊范很無奈。行業上下呼籲,政策應該實事求是,對這些行業實行名單管理,將“新動能”和“過剩產能”區別對待。

  動能釋放,還有很多潛力。6月29日,由山東省機械設計研究院牽頭,聯合8所高校、5家科研院所、100餘家重點企業,成立了山東省智能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李培根院士領銜,包含5名長江學者和省內外該領域的眾多知名專家學者。

  “沒想到當天來了 300多名代表,企業對智能制造的熱情很高。這才20天,已經有企業對接上了,搞數字化改造。”7月19日,山東省機械設計研究院院長林江海高興地告訴記者,裝備制造業中有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有的企業自身力量不足,需要公共服務平台聚集人才、整合資源,在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訓、產學研用結合等方面幫一把。

  但是記者也了解到,現在院所與企業采用股份制等形式組建“新型創新主體”面臨諸多政策障礙,政府對公共服務平台的支持力度也有待進一步加強。林江海呼籲,政府應更有針對性地對重點公共服務平台大力扶持,打破中小企業各自為戰的困境,讓企業低成本地變“智能”,及早完成新舊動能轉換。(完)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