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曙晓教授在第七届投资美国高峰论坛。
仲夏的深圳,骄阳似火,绿色满城,借参加第七届投资美国高峰论坛之机,记者采访了著名金融学家蔡曙晓教授。我们的采访以问答的方式进行。香港商报记者 同里
香港商报:近10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有哪些进展?
蔡曙晓:中国资本市场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几乎完全封闭:有限的市场规模、不完善的交易机制、波动性远高于成熟市场。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资本实现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日益强烈,海外资本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意愿也持续提升。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
累计至目前,有247家中国境内企业直接在境外上市,筹资3180亿美元,有15家境外企业累计发行熊猫公司债48单,融资859亿元。
近10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汇同中国证监会批准落实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
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安排。
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金融组织、人民币境外清算银行、境外保险机构等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2016年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将境外投资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境外依法注册成立的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发行的投资产品以及养老基金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同时指导支持相关市场基础设施开展跨境合作,推动丰富外汇风险对冲工具。
近3年来,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相继开通,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平台,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双向融通,A股被确定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表明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提高和中国资本市场对外程度日益提高的肯定,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了迎来送往、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时代。
香港商报:基于避免中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虑,有人反对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此,您怎么看?
蔡曙晓:2008年源于美国房地产债务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带来了冲击。2015年,中国A股经历了非常罕见的异常波动,引起了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2016年,因为美
元升值等原因,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急速下降了近1万亿美元。基于这些,有人主张暂缓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更有甚者,少数人更提出要关闭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此番争论让国内外普遍担心,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脚步是否会因此而停滞和倒退?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有了答案,债券通的开通和A股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就是最好的回答。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非常清醒,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继续坚定不移,既是中国继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的必要举措,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和国际影响力,同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也非比寻常。
香港商报:看您的工作和学术经历,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有过很多研究成果,请结合您的研究,谈一下怎样把握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和节奏?
蔡曙晓:一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是本人的研究课题,也有一系列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在《香港经济与法律》陆续发表:国际金融发展新态势及中国的对策、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初论、国际资本流动新动向及中国的对策、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体系与经营的影响及对策、加入WTO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影响及对策,等等,在香港及中国内地金融业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作为《香港商报》的老朋友,我也曾为《香港商报》专刊“证券投资手册”撰稿多年,写过很多金融证券分析评论,其中:B股开放: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香港商报》05版,2001年2月26日)等金融证券时事评论也在香港及深圳两地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国际投资者持有中国A股的投资比例约为2%,比较台湾、韩国、日本等相对成熟市场中外资持股比例都超过20%的情况来看,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还有很大的空间。
可以预期,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QFII、RQFII制度将进一步完善,互联互通与跨境合作将继续深化,交易品种将更加丰富。在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的同时,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市场发行上市制度安排将会得以实现。除了已经进入论证阶段的沪伦通以外,沪新(新加坡)通、沪台通、甚至是沪美通、深美通等双边双向互联互通,也不是遥不可及,有很大的可能在未来成为现实,真到了沪美通、深美通成功落地的那一天,中国资本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全面的无限制无障碍的融合将是水到渠成。
自然,为了中国金融经济的稳定,平衡好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和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既要避免闭关锁国、一关了之,又要避免急于求成、迈得太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双向开放,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蔡曙晓简介:
蔡曙晓:教授级金融高级经济师、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特约研究员、中国证券报及中国证券网特邀证券分析师。
曾担任过国信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投资经理、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投资经理、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投资委员会委员、现任国信证券深圳红岭分公司副总经理。
获得过2000年中国证券期货电子商务国际论坛二等奖、参与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3个课题、担任过申报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受到过《国际金融学概论》、《人民币汇率研究》、《中国外汇储备研究》、《国际金融手册》、《金融热点探析》等5部国家级金融著作的评审邀约、拥有原创研究成果“金融业经营制度选择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趋势研究系统”等、在《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香港经济与法律》等发表过3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证券报》、《香港商报》、《金融早报》等发表金融时事评论6000多篇总计800多万字。
对国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国信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有过非常显著的商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