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支駐村扶貧工作隊駐扎在129個掛點村開展精準幫扶;3000多名黨員干部進村入戶結窮親助脫貧;4000余戶貧困戶喜領脫貧光榮證……時下,走進蓮鄉廣昌,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工作氛圍撲面而來,讓人感受到蘇區廣大干部群眾眾志成城、齊心合力共奔小康的決心與斗志。
廣昌是原中央蘇區北大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廣昌縣委、縣政府積極創新思路、主動作為,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脫貧攻堅統攬農村工作全局,扛起向貧困宣戰的“大旗”,多措并舉、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共創·小康”工程,確保全縣貧困對象實現“兩不愁三保障”、2017年“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行列,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該縣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分別成立了扶貧攻堅工作辦公室,配齊了扶貧工作人員。同時,從規劃、政策、制度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廣昌縣“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方案及脫貧攻堅“共創·小康”工程“1+N”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組織縣、鄉(鎮)、村三級分別簽訂了“責任狀”,層層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將脫貧攻堅工作納入各鄉鎮、各單位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并加大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巡察和問責力度,用鐵的紀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駕護航”。
精準扶貧,首先要解決扶“誰”問題。為摸清貧困“家底”,該縣組織縣鄉村組四級干部進村入戶,先后開展了四輪大規模的貧困戶精準識別和復核、分類統計等工作,將扶貧對象納入國家扶貧開發系統、省大數據平臺信息化管理;推行“五定三包”結對幫扶機制,向全縣129個村派出了駐村扶貧工作隊,由隊長兼任村“第一書記”,幫助所駐村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目標、完善幫扶舉措;組織全縣3000多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戶以“1+N”的方式開展結對幫扶,積極創新扶貧模式和工作機制,通過實施生活扶貧、產業扶貧、政策兜底保障等扶貧舉措,力助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路。
大力推進生活扶貧,改善貧困群眾的生活居住條件。該縣采取整村改造、分散改造、C類住房維修、交鑰匙工程和移民搬遷安置“五位一體”的辦法,全力推進農村土坯(危)房改造。2014年以來共改造農村土坯(危)房達5666戶;去年至今共啟動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9個,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2418人。同時,大力開展貧困村村容村貌整治、交通主干道沿線環境整治和新農村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條件。去年以來,全縣投入項目資金達3.11億元,實施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項目達1059個。
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該縣大力扶持貧困戶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和就業創業增收致富,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破解產業發展瓶頸:出臺了貧困戶產業幫扶到戶資金獎補辦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貸款風險補償、信用貸款貼息、現金直補、產業保險等多種方式,重點扶持貧困戶發展白蓮、烤煙、茶薪菇、蔬菜、肉牛等“短平快”的傳統優勢種養產業和光伏能源、電商產業等新興高效特色產業;加大扶貧培訓扶持力度,積極實施“雨露計劃”、就業創業培訓等,去年至今共培訓貧困戶3000余人次;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推行“基地+產業合作社+貧困戶”等產業扶貧模式,引導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參與經營或定期獲得分紅收入。據統計,目前全縣共成立各類合作社395家,入社貧困群眾2300多戶;建立“電商脫貧站點”30個,上線農產品達20余款;首批7.79兆瓦光伏扶貧項目已建成并網發電,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558戶,讓貧困戶戶均實現每年穩定增收3000元以上。
大力推進政策兜底保障扶貧,筑起貧困群眾脫貧“保障網”。該縣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貧困線以下和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統籌實施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社會救助等各項救助保障措施兜牢“底線”,確保所有貧困對象保障水平達到現行貧困線以上,在共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隊。據了解,目前該縣已有14029人被列為低保補助對象,安置五保老人867人。截至2016年底,該縣已退出貧困村22個,已脫貧4070戶14328人,貧困發生率降至5.015%。
(曾恒貴 董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