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四十一個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這一主題如期出現在人們視野,而江西省博物館舉辦的“典錄珍寶 金色贛都”,也首次向外界披露了江西省文物“家底”:全省共藏有641550件文物,其中被稱為珍稀“國寶”的一級文物就有1348件/套……
“文物講述的是活的歷史,每一次重大考古成果的取得都使我們向真相靠近了一步,每一件文物都可以讀出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省博物館負責人說,歷時5年的全省可移動文物普查,令每一件文物都擁有了一張獨一無二的身份名片,它們能夠告訴我們所有江西人,遠從5億多年前,近至新中國成立后贛鄱大地的風起云涌。
學生參觀省博物館
江西省398家單位收藏641550件文物
江西歷史悠久,在這里升起了稻作文明的曙光,開拓了華夏最早的銅工業基地,鑄就了世界瓷都景德鎮的輝煌;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湯顯祖、朱耷等名人,以及白鹿洞、白鷺洲等書院使江西“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名副其實。
通過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截至2016年10月,全省398家國有收藏單位登記收錄館藏可移動文物327511件/套,共計641550件,其中珍貴文物45000件/套。據了解,全省可移動文物以瓷器、錢幣、書法繪畫數量居多,以瓷器、青銅器、革命文物最具特色。
文物近三成是歷代珍貴瓷器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共有一級文物1348件/套,占文物總數的0.41%;二級文物5104件/套,占1.56%;三級文物38548件/套,占11.78%;總計珍貴文物45000件/套。一般文物246689件/套,占75.42%;未定級35406件/套,占10.82%。
“江西有瓷器古都,因此在所有可移動文物藏品中歷代珍藏的瓷器數量最大,共有16216件/套,占文物總數的近三成,其中更是有346件/套瓷器是國家一級文物。”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可移動文物藏品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共分為35個類別,其中以瓷器數量最大,占29.9%;其次為錢幣、書法繪畫,分別占比22.4%和5.97%。
“舊藏”成文物收集主要渠道
據了解,全省可移動文物分屬30個不同年代時期,其中以清代文物數量最多,達77108件/套,占比23.5%;其次為宋代文物共56780件/套,占比17.3%。
“全省藏品來源主要以舊藏、征集購買、再次移交和發掘為主。”該負責人介紹說,舊藏最多,共計95495件/套,占總數的29.2%。
另外,新中國成立前的入藏文物僅有410件/套,占0.13%;而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對文物的保護和發掘,各級文保單位陸續收藏了遺落在外的327101件/套文物。
新認定一批珍貴文物
通過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全省新認定和登記收錄了一批新發現的珍貴文物,特別是261家圖書館、美術館、檔案館等非文物系統收藏單位,共登記收錄藏品18859件/套,填補了這些領域文物記錄的空白。
最近在景德鎮市檔案館新發現郭沫若《詠景德鎮》書法橫幅,成為江西省在這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新收藏的一件珍貴文物。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省檔案館還新發現清宣統三年“王宗燕賣田契約”,高校普查中新發現的建國前房契,以及在新余新發現的“民國三十七年”律師證,還有由北大第三任校長朱益藩題寫的“花甲同榮”杉木壽匾等等文物,都是新收藏的珍貴文物。
文物有“身份證” 今后可網絡檢索
“現在,江西已經建立了‘文物身份證制度’,等于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和名片,方便社會公眾查詢、檢索每一件文物的信息。”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文物資源數據庫和“文物身份證”制度的建立,為全省文物資源保護管理和實現可移動文物全社會共享奠定了基礎。
“今后只要登錄‘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大家就可以對所有文物進行查詢、檢索。”該負責人表示,可移動文物普查后,文物不能“藏在深閨人未知”,在有效保護管理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遺產,通過舉辦展覽、出版書籍、文創開發等形式,讓廣大群眾共享文物保護成果,讓更多人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
文/圖 劉薇 記者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