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綠色生態環境.
【香港商報訊】記者王一偉報道:近日,記者隨中央住地方媒體和地方媒體團,走進呼和浩特大青山腳下,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和綠樹,呼和浩特市近年來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內蒙古自治區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安排部署,以重大環境項目建設、生態修復工程、重點區域綠化工程、大氣和水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利用,積極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
(一)城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市生態建設方面。啟動實施了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六大出城口及京藏高速兩側綠化整治、“引黃入呼”二期、“氣化呼和浩特”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對市區老舊小區進行全面改造提升,基本完成了全長44公里環城水系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宜居水平顯著提升。到2015年底,全市擁有各類公園24處,游園、廣場52處,街頭綠地120處,城市綠地率達到33.9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58平方米,綠化檔次不斷提高,城市面貌極大改善,基本形成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生態型、園林型城市綠化格局。“十二五”期間,全市城市綠化覆蓋面積從9.3萬畝增加到14.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2.4%提高到24.9%,污水集中處理率從77.1%提高到91.8%,燃氣普及率由92.4%提高到98.6%,成功創建了國家園林城市、入選了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被評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取得有效進展,城市發展步入了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的新階段。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支持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開展農村垃圾專項治理,加大農村污水處理和改廁力度。特別是在2014年“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以來,全市農村整體面貌有了顯著變化,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截至2015年末,對789個村進行了改造整治,累計投入資金101.3億元,安全飲水工程新建、改造水源和管網完成310個、2660千米,新建、改造水窖546個;改造危房60996戶,硬化街巷3252.6公里,完成73708戶廣播電視“戶戶通”,完成50所農村危舊校舍改造,建成732個標準化衛生室、799個文化活動室、646個便民連鎖超市,農村常住人口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工程基本達到應保盡保。
(二)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強。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方面。建立和完善了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中幼林撫育等國家重大修復工程和項目,開展了防護一川(土默川平原區)、修復兩山(大青山和蠻汗山區)、綠美三線(公路、鐵路、河流水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生態建設體系,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的新局面。大氣污染治理方面。認真落實國家“大氣十條”,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2013-2017)》、《呼和浩特市2015年大氣污染防治實施計劃》。“十二五”期間,全市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優良天數、達標天數等指標總體良好,環境空氣質量在北方15個省會城巿中排名前列。水污染防治方面。認真落實國家“水十條”要求,編制完成《呼和浩特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積極推進污水處理廠的提標、增容、新建工作,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由26萬噸/日增加到43萬噸/日。土壤和重金屬污染防治方面。認真落實國家“土十條”,選定國控土壤監測點,完成全市土壤污染調查。
(三)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方面。初步完成了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將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脆弱區、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等重要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健全法律法規方面。相繼出臺了《關于嚴格執行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通知》、《關于印發大氣污染綜合整治方案的通知》、《呼和浩特市大氣和水環境綜合整改方案》、《呼和浩特市重點工業企業清潔生產推進方案(2014-2017年)》、《呼和浩特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等一系列文件。這些配套文件的出臺,為我市綠色發展提供了有效政策支持。加大環境監察執法力度。先后實施了“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行動、“環境保護整治年”專項整治行動、環境保護“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大氣和水環境綜合整治”等專項行動,檢查企業8575家次,處罰企業689家次,嚴厲打擊了環境違法違規行為。推動成立了市食品藥品和環境偵查支隊,全市81個鄉鎮(辦事處)成立了環保所,啟動了環境保護網格化監管機制;建立了企業排污“紅黑榜”制度,強化了企業治污行為。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方面。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組織了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國節能宣傳周等主題宣傳活動,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宣傳,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科學知識等,通過報道先進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眾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了綠色生活方式,提高了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