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江西 > 特別報道

構建美麗經濟交通走廊 昌銅四縣描繪綠色畫卷

2016-05-10
來源:香港商報

  2015年8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覆了《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带總體規划》,成為江西省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首個專項規划,也是江西省首個以高速公路命名的生態經濟带。

  全長170公里的昌銅高速公路是連接鄱陽湖、洞庭湖兩大生態經濟區和南昌大都市區、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的「黃金線」,也是贛西北戰略性陸路通道,串起了宜春4個生態縣--靖安、奉新、宜豐、銅鼓,被譽為「江西最美」高速公路。這一區域有良好的生態優勢、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旅游資源,也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

  根據規划,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带將着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家園,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真正實現綠色富市、綠色惠民,為全市、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探索新路子。

  昌銅高速沿線四縣按照總體規划,發揮各自的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大力實施金橋、金牌、金山「三金」工程,努力把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带建設成全省綠色崛起示范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典范區、協同發展創新區,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宜春樣板。香港商報記者 郭美勤 黃穎

  白云深處 靖安人家

  漂三爪侖泡好泉,拜寶峰寺嬉夢城,回東周憶鄉愁,吸純氧秀山水--「有一種生活叫靖安」。如今,靖安的「白云深處,靖安人家--農宿文化游」,已成為江西鄉村旅游的一張名片。

  靖安處潦水之源、九岭之巅,位於南昌城西北郊37公里,隨着昌銅高速開通,靖安成為了南昌半小時經濟圈、體驗圈、生活圈。它是江西省生態環境優勢、近郊區位優勢和生態文明示范優勢疊加效應最凸顯的縣,從唐詩「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的靜美中走過千年,今天,靖安人說:我們是鄉村貴族,是中國的「不丹」,我們有三大潛力--近(交通區位近)、淨(生態純淨)、靖(安定和平)。該縣以「創造新供給、承載新需求、培育新優勢」為主線,堅持「以河為貴、以樹為榮、以旅為先、以得為本、以城為美、以儉為寶」的發展理念,以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最美「綠心」和南昌大都市區精致「後花園」」為定位,着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示范縣、美麗中國的樣板間」。

  不變的綠色夢想,不懈的綠色追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正逐步積蓄成靖安的後發優勢和發展潛力,也為靖安大力搭建「金橋」、打造「金牌」、開拓「金山」伸展出騰飛的翅膀。靖安已納入了三大發展規划:國家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划,南昌大都市規划,以及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带規划,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該縣被省工信委評為江西省唯一的「綠色低碳工業示范縣」,走出了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發展之路。目前,靖安擁有生態、區位和重大項目聚集三大優勢疊加,具有巨大的投資潛力和空間,該縣的對外開放招商,也有自己明晰的圖景--主攻三大產業:

  一是發展有機農業,靖安地貌屬丘陵山區,小氣候特徵明顯,具有發展有機觀光農業所必需的基礎條件。目前,靖安的白茶、皇菊、有機大米、椪柑等特色農產品不斷發展壯大,在深加工、電商銷售等領域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二是壯大低碳工業。該縣將大力延伸硬質合金工具、綠色照明兩大省級基地產業鏈,完善園區休閑教育、餐飲、居住等配套設施建設,致力把工業園區打造距離省會南昌半小時的生態工貿新城。同時,以工貿新城為載體,規划建設創新創業孵化園,熱忱邀請各位客商和朋友合作開發。三是推進全域旅游。今年,靖安被評為江西省旅游強縣。在推進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的同時,把全縣當做一個大景區來打造,做好「動靜」兩篇文章,「靜」就是禪修祈福聖地,加大寶峰禪寺的改造提升,總投資12億元的東白源生態養生谷、投資4億元的禪意養生樂園已開工建設。「動」就是戶外運動天堂,中源國際滑雪、馬術俱樂部、低空飛行正在穩步推進。該縣還將積極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大力引進小客棧、小鄉村酒吧、小特色街等「小資」項目,打響文化創意品牌。

  跟蹤三大新趨勢:一是大健康產業。把大健康產業作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主攻方向,大力引進養生養老、休閑健身、健康管理等項目,重點落實北大未名集團在靖安投資的高端醫療器械生產基地、未名公社等項目建設。二是大數據產業。把大數據產業作為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大力引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中心項目,重點落實清華飛尚科技投資的「云上靖安」智能物聯網項目。三是大智慧產業。把大智慧產業作為增加靖安常駐人口的主要載體,大力引進高校、高科技企業、科研院所落戶靖安,吸引高知人群到靖安生活。

  突破三個新業態:一是打造微農莊。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引導南昌等都市高端人群到靖安建設微型農莊。並運用「互聯網+優質有機農產品」模式,引進電商消費,擴大市場,搶佔份額。二是打造雙創園。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工貿新城為載體,建設創新創業孵化園,吸引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三是打造總部區。利用城北新區良好的區位和生態優勢,打造一個高標准的總部經濟區,吸引大國企、實力民企和靖安籍在外企業家在此建立結算、運營中心。並且藉助新的省行政中心搬遷九龍湖的機遇,重點為省直單位,特別是金融機構、國有企業等建立生態辦公區。

  仙源靈境 詩畫奉新

  「仙花不間三春秀,靈境無時六月寒」。奉新像一首清新的歌謠,吟唱在贛西北,1642平方公里的土地,33萬人口,生生不息。

  奉新文化厚重,是佛教禪宗「天下清規」的發祥地,是明代着名科學家--《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的故鄉。「天下清規」、《天工開物》,發源奉新,影響世界。奉新也是中華華林胡氏的發祥地;中國山水畫一代宗师八大山人--朱耷在奉新生活了多年,他的大多數划時代的杰作都在這里完成;近代「辮帅」張勳是奉新赤田人,對中國歷史產生過一定影響。带着距南昌39公里的區位優勢,带着森林覆蓋率64.46%的蒼茫綠意,带着潦河水的清澈透亮,带着「仙源靈境」的超凡脫俗,奉新奔放的氣勢動人心魄。

  近年來,奉新捧回了一個個榮譽:中國綠化生態示范縣、國家園林縣城、全省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縣、江西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奉新縣緊扣打造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樣板工程為目標,牢固樹立「生態+」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發揮生態優勢,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做大生態農業,做強生態工業,做活生態旅游產業,生態與經濟「琴瑟和鳴」,走出一條具有奉新特色的綠色崛起之路。

  「生態+」引領綠色經濟

  奉新縣以綠色為引領,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因地制宜加快農業規模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轉變。加快萬畝現代農業獼猴桃標准園、萬畝柳溪高山有機稻示范園等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去年新增獼猴桃基地面積1萬畝,達5.5萬畝,被列為全省獼猴桃產業發展集群;新增苗木面積2萬畝,超10萬畝。實施「品牌富農」戰略,制定了《關於加快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對獲得有機認證和綠色認證的農產品分別獎勵5萬元和2萬元。目前,綠色有機農業基地認證面積達45萬畝、綠色有機農產品30個,江西奉新天工米業有限公司「天工」牌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奉新縣深入推進生態+工業,突出綠色招商,開展「生態招商年」活動,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紡織服裝、竹加工、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

  依托紫宸科技、大華玻纖等龍頭企業,努力引進石墨碳素、正極材料、隔膜等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打造全國知名的玻纖、鋰電池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泰明光伏太陽能電池片產能居全省第一,泰明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是全省首個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推進同和藥業上市和東邦藥業增資擴產,加大科研投入,同和藥業已設立全市縣級首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紫宸科技與中科院設立中試基地;冠億砂輪引進以色列數控智能化生產線,打造了亞洲最先進的窯爐設備,耗能下降35%、產能提高150%,年產能產量居全國行業前三;康達竹業研發推出了國內首款「無甲醛」竹地板;飛宇竹業積極開發竹廢棄物加工利用技術,使毛竹利用率從70%提高到95%以上。以奉新企業為主體,中國織材、中華包裝、金利城市礦業、飛宇竹業等企業先後在境內外上市。

  奉新縣還依托深厚文化底蘊,堅持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全面提升旅游發展水平,建成贛西綠色崛起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加快推進百丈山景區、九仙溫泉度假村、八大山人文化園等重點景區建設;建立專項扶持基金,大力發展生態農家樂,全縣已建128家民宿經營點,鄉村游年營業額達1.4億元,溪谷山莊、麗源山莊、百丈新村獲評「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出生態旅游「互聯網+」服務新模式,仙源澡溪實現網上民宿定購、預約功能,百丈山、澡溪等均成立微信服務公眾號;加快旅游商品開發,推廣具有山區特色的獼猴桃乾果、楊梅乾果、乾筍等養生保健產品,壯大生態旅游經濟。2015年,全縣接游人次突破31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億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這千帆競發氣貫長虹的發展態勢中,奉新,正以其獨特的優勢和魅力,踏着綠色崛起的矯健步伐,載着33萬奉新人民的萬丈豪情,共譜發展升級的宏偉篇章。我們竭誠歡迎海內外之士投資興業!

  禪韻宜豐 綠色大成

  宜豐,地處江西省西北九岭山脈南麓,因「炎涼適宜、物阜民豐」而得名,全縣國土總面積1935平方公里,總人口30萬,森林覆蓋率達71.9%,是中國十大竹子之鄉,「中國獼猴桃之鄉」、「南方紅豆杉之鄉」、「白頸長尾雉之鄉」,尤其禪宗歷史厚重,「一花開五葉」,兩葉在宜豐,有「臨濟臨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譽。

  近年來,宜豐縣緊緊圍繞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带建設,主攻工業技改創新提升、農業品質創新提升、旅游特色創新提升三大工程,做強健康食品飲料、綠色高效儲能系統制造、綠色裝飾材料三大綠色產業基地,積極構建區域旅游養生中心,有力助推了宜豐綠色崛起。

  「三基地一中心」助推綠色崛起

  做強健康食品飲料基地。宜豐的生態、資源、基礎都有比較優勢,完全具備發展健康食品飲料的條件,發展方向:一是軟飲料類。包括礦泉水、碳酸飲料、果汁飲料、乳酸飲料等。二是有機種養加工類。包括農產品及中藥材、油茶、休閑食品等。三是食品化工類。包括纖維素、蛋白粉、維生素等營養保健品生產。目前,已引進江西百歲山礦泉水有限公司、江西恒大礦泉水有限公司、江西天喔集團礦泉水公司等龍頭企業,其中,「百歲山」引進了4條德國克朗斯高速全自動生產線,每分鐘生產礦泉水4320瓶,今年1-4月份產值達2.6億元,完成稅收3400萬元。全縣優質礦泉水年生產能力已達100萬噸,產值20億元。下一步,將繼續引進國內乃至國際知名品牌企業,着力打造全國最大的健康食品飲料基地。

  做強綠色高效儲能系統制造基地。宜豐縣將按照環保部、工信部准入標准繼續發展,縱向提升、橫向擴展,把現在以鉛酸電池為主,轉變為鎳(nie)氫、鋰電池等齊頭並進的產業模式。同時,發展連接線、電路板、印刷板等,成為集成系統,連接整個裝備鏈條,實現產業高端化。目前,已有7家核心企業和科士達、超威、天能、南都等行業龍頭企業全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共建實驗室,掌握了石墨烯黑金電池核心技術,並批量生產。下一步,將重點引進設備制造、循環利用、鋰電正負極材料、新能源車等項目,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着力打造國家級綠色高效儲能系統制造基地。

  做強綠色裝飾材料基地。主要包括竹木加工、玻璃制品、建陶三大產業。發展方向:一是工業路線。通過提升規模、提高檔次,走向市場,走進千家萬戶;二是工藝路線。也就是大师級路線,做高端產品,提高附加值和影響力。下一步,宜豐將依托康替龍竹業等19家規模以上竹加工企業,打造國家級竹加工產業基地。同時,以總投資27億元、年產1000萬平方米微晶玻璃的江西鼎盛玻璃實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着力打造全國最大的微晶玻璃生產基地。

  構建區域旅游養生中心。宜豐縣將着力打造以「禪文化體驗、古城觀光、鄉村休閑、養生度假、文化創意」為主要功能,集「旅游、旅行、旅居」於一體的區域性、全域型旅游目的地。目前,江西省旅游集團將投資50億元,建設以天寶古村為核心的5A級景區。在此基礎上,宜豐還將發展兩個特色產業:一是多彩農業、休閑農業。依托青山綠水、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二是旅游產品和旅游裝備相關產業,包括自駕露營、戶外運動,衣服、鞋子、繩索、帐篷等。

  「七大優勢」鑄就創業高地

  一是交通區位優勢。距南昌1個半小時、長沙2小時、武漢2個半小時車程,周邊有3個機場,5條高速穿境而過,高速通車里程141公里,有3大樞紐、6個出口,是江西省高速公路第一縣。

  二是出口運輸優勢。建有江西省首個企業集裝箱檢驗檢疫監管區,直接把口岸功能延伸到了工廠,平均每個集裝箱降低綜合成本5000元。

  三是電力保障優勢。工業用電總量連續多年位列全省前10位,已建成投運220KV變電站1個,110KV變電站6個,在建220KV、110KV變電站各1個,未來幾年發展不存在限電問題。

  四是供水供氣優勢。4個水廠日供水能力達11萬噸;西氣東輸管道遍布工業園區所有企業,日供氣能力100萬立方米。

  五是勞動力優勢。全縣18至45周歲勞動力14萬人,熟練的產業工人7萬多人,員工月平均工資比沿海發達地區低1000元左右。

  六是政務環境優勢。對落戶宜豐的項目實行全程跟蹤、一站式服務,對重大項目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企業對政府部門服務好評率達98%以上,公眾安全感長期位居江西省前列。

  七是產業平台優勢。工業園區總規划面積30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22平方公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投入運營,管網實現全覆蓋。儲備項目用地1萬多畝。

  長壽銅鼓 養生福地

  鄱陽湖上游、修河源頭的銅鼓縣,因城東一塊色如銅、形似鼓、擊之有聲的「銅鼓」奇石而得名。全縣14萬人口,國土面積1552平方公里。這里是着名的林業縣、蘇區縣和客家縣,綠色、紅色和古色造就了銅鼓的多彩篇章。發展中的銅鼓活力四射,是宜居的福地、養生的福地、投資的福地!熱忱歡迎您來銅鼓旅游觀光、投資興業。

  贛西門戶 小城大美

  銅鼓縣依湘傍鄂,屬贛西門戶,有最便捷的交通網絡。距長沙130公里、南昌170公里、武漢260公里。大廣、昌銅、銅萬三條高速在銅鼓交匯;建設中的蒙華鐵路和即將開工建設的九長、咸宜井鐵路也在此交匯。隨着立體交通網絡的建成,銅鼓一躍成為連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長株潭經濟圈的戰略通道。

  下昌銅高速公路進入銅鼓,一條寬闊的迎賓大道撲面而來,路旁是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定江濕地公園。進入城區,公園、廣場點綴其中,與大氣美麗的定江一河兩岸風光,組成了一條美妙的生態畫廊。「四面青山三面水,半城丹桂一城香」,山水田園簇擁秀美城市自然天成,烘托出這個山區小城小家碧玉般的美景。古朴村落,清澈溪流、碧綠稻田、竹影人家,雞犬相聞,儼然就是陶淵明筆下的遠離塵囂寧靜安逸的世外桃源。

  銅鼓是贛西北客家人的中心,全縣80%是客家人,靜謐典雅的客家民居,悅耳動聽的客家山歌,美味養生的客家美食,熱情好客的客家民風,數百年來依然保持着獨特的文化特徵。在這里,你能感受歷史與現實的激烈碰撞,傳統與現代的和諧交融!

  宜居宜游 常來長壽

  銅鼓,是鄱陽湖五大支流修河源頭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這里青山環繞、綠水長流、空氣清新,擁有中國南方紅豆杉之鄉、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生態縣等「國字」桂冠,被國家旅游局列為「全域旅游示范區」。

  銅鼓森林覆蓋率高達87.4%,居中國南方之首,全國前列;空氣質量達國家一級標准,空氣全年優良率100%;水質長年達國家一類水標准,可直接飲用;銅鼓有獨特的區域性氣候,冬無嚴寒,夏少酷暑,年均氣溫16.2度,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達7萬個,被譽為「天然氧吧」、「避暑勝地」。

  銅鼓全縣有100萬株的野生紅豆杉,千年以上紅豆杉1200多株,是中國南方紅豆杉數量最多、群落最大的縣;銅鼓全縣活立竹蓄積量達8000萬根,人均竹林面積、蓄積量和人均年可采量均居全省第一;佔地17.5萬畝的官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5%的面積在銅鼓境內,保護區內動植物達4244種,物種數量居亞洲之首,被生物科學界譽為亞洲物種群落的「心脏」;佔地15萬畝的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丹霞景觀千姿百態,奇山異石色彩斑瀾、氣勢磅礡;銅鼓現已探明開發的溫泉有兩處,水流量大、水質優良,並富含硫、鈉、鈣、鉀、鐵等多種微量元素。

  好山好水好空氣,造就了銅鼓人長壽的基因,這里擁有眾多百歲老人。這里是最適宜旅游休鎔、療養度假的養生淨土,正吸引着愛生活、會生活的人們紛至遝來。

  生態宜人 投資熱土

  生態,是銅鼓最優勢的資源和最寶貴的品牌。銅鼓立足生態優勢,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富縣」的發展戰略,形成了以養生旅游為核心,有機農業為基礎、生態工業為特色的產業體系,三大產業呈現的良好發展態勢。

  銅鼓嚴把環保准入關,提高准入門檻,按照生態循環工業發展要求和產業布局,促進生態產業集群發展,大力扶持以生物醫藥、竹精深加工、有機食品加工為代表的綠色新型工業。該縣以打造「全國首個整縣推進有機農業縣」為目標,制定了整縣推進有機農業實施方案。

  如今,60%的耕地已經完成了有機轉換,有機農業示范區面積達到60萬畝,通過中國、歐盟、美國標准論證的基地有21個,被農業部評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銅鼓還是全國有機茶種植大縣,年產茶葉3900多噸,年涉茶產值達2.7億元。依托紅色歷史資源、豐富生態資源和紅豆杉資源、地熱水資源,銅鼓打響以山水游為主的生態品牌、以紅豆杉為主的長壽養生品牌、以客家美食為主的客家文化品牌,2015年全縣共接待游客13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1億元。

  近年來銅鼓以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带建設為載體,深入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經濟社會聯動發展,力爭通過5年時間,將銅鼓打造成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带的「橋頭堡」、湘鄂贛三省省會城市的「後花園」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態島」,為融入長江經濟带打下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陳明漢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