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鋰都 禪宗聖地 溫泉之鄉
贛西明珠宜春神采飛揚
科技升級動力 創新決勝未來
創新的制高點在科技,去年,在江西科技進步統計監測中宜春上升了三位,是各個設區市中位次前移最多的市。在緊密結合自己的產業發展優勢的同時,充分發揮科技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為宜春的發展升級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他們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手開展技術攻關,努力在全市鋰電新能源、機電、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中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實現以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以新產品推動企業新發展的路徑。
宜春市宜豐縣的旭鋰礦業有限公司,利用中南大學的技術與人才優勢,實現了「從低品位鋰礦石選出高品位鋰云母精礦」的突破,技術經濟指標全球領先。高安市與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合作,開展第三代移動半導體影院系統項目。與此相應,宜春在重點企業、產業基地、產業園區,加快建設了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後流動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檢測中心等項目,創建了一批省級及以上科技創新研發平台,築巢引鳳,廣泛聚集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改善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
目前,宜春已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院士工作站6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個。專利申請量達到了3000件、授權1500件,均居全省前列。今年宜春還要力爭新增省級科技創新平台2個以上,完善和建設市級科技創新平台100個,力爭全年實施200個以上產學研用科技合作項目,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
大格局謀划旅游 強龍頭带旺贛西
旅游業是關聯性強、带動作用大的高成長的綜合性產業,從經濟影響看是動力產業,從社會影響看是民生產業,從生活影響看是幸福產業,從環境影響看是低碳產業,從前景和勢頭看是朝陽產業。宜春生態資源豐厚,歷史文化燦爛,現有國家A級景區29個(1個5A、8個4A、15個3A、5個2A),省A級鄉村旅游點37個(1個5A、11個4A、25個3A),4503處歷史文化遺址星羅棋布,禪宗文化源遠流長,月亮文化浪漫典雅,溫泉文化獨一無二,好人文化享譽全國,做大做強旅游的資源雄厚。
近年來,宜春策應旅游強省戰略,累計投入70多億用於明月山旅游開發。其中由本土企業家投資4.3億元的高山觀光小火車項目,把贛西最精華的景點--羊獅慕串聯起來;天沐集團投資打造的夢幻水城項目,突破了夏季旅游不旺的瓶頸;明月山纜車升級改造項目,使景區運量從每小時300人提高到1700人,日接待能力突破1.3萬人;投入4.2億元對溫湯鎮實施「六位一體」改造,賦予了更多的城市功能,使集鎮品位顯着提升,被譽為宜春的「上海小鎮」,他們通過傾力打造「一區兩鎮」,力爭把溫湯建成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世界溫泉健康名鎮、中國溫泉旅游名鎮。
每個人心中都有遠方的期待,如何吸引游客來宜「春看花、夏避暑、秋賞月、冬泡泉」?去年以來,宜春全面唱響「一年四季在宜春」的主題,使宜春旅游呈現出旺季很旺,淡季不淡的喜人局面。目前,宜春正在推進奉新九仙溫泉、銅鼓湯里溫泉、萬載田下古城綜合開發等一批重大旅游項目建設。推進洪江禪意小鎮建設,發展鄉村體驗游、禪宗文化游,豐富旅游業態。
明月山旅游區成功晉升國家5A級景區,實現了贛西的零突破,龍頭的高昂,使整個贛西旅游全局為之一振。下一步宜春將加快推進明月山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溫湯鎮申報世界溫泉健康名鎮、靖安三爪侖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樟樹築衛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工作,及早謀划推動發展休閑度假旅游和智慧旅游等高級業態,進一步推動旅游產業集群發展,使宜春真正成為江西的旅游強市。
「十二五」圓滿收官 大宜春今非昔比
「文德相宜,四海同春」。今天的宜春已是今非昔比了。與2010年相比,宜春經濟社會實現了「五個翻番、六個突破」,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外貿出口五個翻番;生產總值突破16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明月山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0萬人次,城鎮化率突破45%,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600公里,實現了宜春發展史上的六大突破。
在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過程中,宜春擺脫「換擋焦慮」,化危為機、危中尋機、逆勢而上。鋰電、旅游、醫藥、酒、健康食品、機電等產業等產業還實現了精彩的逆勢上揚,其中鋰電產業在2013年還不到30億,去年就已達到100個億。旅游接待人次、綜合收入分別接近和超過40%的增長。全市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數、境外上市企業數、中國馳名商標數均列全省第一,《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带總體規划》獲省政府批覆,成為全省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首個專項規划,宜春作為贛西大市的區域發展競爭力穩步提升。
古今中外,凡有大境界者,必有大作為。近年來,宜春最顯着的變化是極大地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三大指標」均躍入全省前三,工業增值稅總量保持全省第二,工業用電量連續三年位列全省第一,財政總收入突破3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70億元。更有特色的是宜春縣域經濟崛起風景獨好,財政總收入超20億元縣市區已達7個,其中豐城突破60億元,在全國百強縣中位列78位;樟樹突破50億元,躋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高安超35億元,居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潛力79位。
在新的一年里,宜春堅持優化存量與做大增量並重、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並重、資源利用與綠色發展並重,努力推進「8145」目標,使全市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工業企業達到800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4000億元、利稅500億元,聚焦鋰電新能源、生物醫藥等10個省級重點產業集群,加快打造一批百億企業、千億產業、千億園區,不斷提升工業發展層次和水平。
生態建設功在千秋 政務環境魅力難擋
宜春的生態優勢越來越為外界知曉,怎樣化生態優勢為現實生產力是宜春的大文章,特別是在霧霾肆虐的背景下,宜春的「幸福藍」更加彰顯出無窮的魅力。他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十六字」方針,緊扣「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子」要求,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宜春樣板,將「生態+」的理念融入產業發展中,積極招大引強,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打響「綠色生態」品牌,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協調並進,實現綠、富、美的有機統一。特別是以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带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家園,實現綠色富市、綠色惠民。同時加快形成豐樟高循環區、袁上萬綠色區、昌銅四縣生態區「三區」發展新格局。在堅定不移地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的過程中,他們紮實推進「金橋、金牌、金山」工程,進一步放大比較優勢,蓄集發展動能。探索綠色工程,突出「淨空、淨水、淨土」行動,加快實施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流域治理、森林質量提升等重大生態工程,全面實施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農村垃圾一體化處理,巩固提升宜春生態優勢。努力把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带打造成宜春的名片、江西的樣板、全國的亮點。
3月23日至25日,宜春市在深圳成功舉辦了全省第一個生態招商推介活動,這是宜春開啟江西生態招商的破冰之旅;是宜春將「生態+」的理念融入產業發展,積極招大引強,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協調並進的積極探索。市委書記鄧保生在招商推介會上強調,全市要加大生態招商力度,加快宜春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步伐。此次活動圍繞鋰電新能源、生物醫藥、生態旅游、有機食品等重點發展產業開展招商,精心組織和包裝了202個重點招商項目。深圳及周邊地區150余位知名客商應邀參會,現場簽約重大項目20個,合同資金168.2億元,其中世界500強2個,上市公司4個,國家高新技術項目8個。
宜春是農業大省中的農業大市,近年來,宜春農業正逐漸改變分散經營的局面,推廣適度規模經營,鼓勵農村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流轉,形成集團作戰優勢,向產業化方向健康發展。高安引進的巴夫洛農業綜合體項目,融農業生產、生態旅游、購物體驗為一體,不僅讓農民住上新房,搖身一變成了新型農民,同時拓寬了農業經營方式,實現收入多元化。
宜春農產品天生麗質,綠色、有機、富硒等產品深受群眾喜愛,價格大大高於普通農產品。豐城有機富硒優質米基地年加工富硒米10萬噸,使當地農民收入實現翻番。宜春還鼓勵金融機構支持油茶產業發展,培育壯大一批油茶精深加工企業,做響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在精准扶貧工程中,宜春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拓寬農業產業渠道,推進多元化經營的重要手段,整合油茶、花卉苗木、中藥材等基地,先後舉辦了梔子花節、茶花節,基地成為休鎔觀光旅游景點,人流高峰每天門票收入達3萬元。
良好的政務環境是宜春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道風景線,「用心服務」是宜春各級政府的莊嚴承諾,是宜春營造發展環境,形成「窪地」效應的保障。他們結合全面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巩固和擴大「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成果。推行行政審批零障礙、委托代辦零收費、配套接入零負擔、生產經營零干擾、各類服務零距離「五零」承諾,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開展降低企業成本行動,促進工商業用電用氣同價,精簡涉企收費項目,減輕失業保險繳費負擔。推進「三單兩制一網」建設,規范行政收費行為,切實提高辦事效率,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
在加快推進法治宜春建設中,他們緊緊圍繞「社會公正、社會誠信、社會秩序」三大關鍵任務,把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的要求,貫穿服務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真正兌現「不讓任何一個投資者在宜春受委屈」的承諾。通過優化法治環境,吸引更多的項目、資金、人才和技術到宜春來落戶投資。香港商報記者 郭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