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旅遊資源豐富,宜春市正大力實施「生態旅遊」的「金牌工程」。圖為鑲在丹霞地貌中的昌銅高速銅鼓段。
【香港商報網訊】三月的宜春大地,天清氣朗,綠柳扶風,處處洋溢著蓬蓬勃勃的生機。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又明確提出,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麗中國的「江西樣板」。
「十二五」時期,宜春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作為建設美麗中國、秀美江西、文明幸福宜春的生動實踐,立足生態、資源、區位等優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建設,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宜春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宜春樣板」必將成為美麗中國的一張生動名片。香港商報記者郭美勤
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省的領跑者
「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大詩人韓愈曾為宜春加持點贊;一千三百年后,「一年四季游宜春」成為宜春城市新名片,風景依舊這邊獨好。
站在世界看江西,生態是最亮的品牌。站在全國看宜春,綠色是最大的優勢。守護青山綠水,也一直是宜春人鍥而不舍的追求。如何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中尋找辯證統一?如何在實踐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
請讓我們來看看幾組數據:
「十二五」期間,宜春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五個翻番、六個突破」的圓滿收官,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外貿出口,分別是2010年的2.86、2.65、3.01、2.55、4.19倍;生產總值突破16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明月山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40萬人次,城鎮化率達到44.5%,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600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
2011年-2015年,宜春萬元GDP能耗分別同比下降3.12%、5.92%、3.45%、2.88%、2.19%,超額完成「十二五」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6%的目標任務。
截至目前,全市有國家級生態縣2個、省級生態縣3個、國家級生態鄉鎮42個、省級生態鄉鎮98個、省級生態村91個,均居全省前列。
宜春,綠水青山正轉變成綠色GDP、幸福GDP。
在謀求轉型升級、綠色崛起征程中,宜春立足綠色發展新高度,完善頂層戰略設計,著力打造豐樟高(豐城、樟樹、高安)循環區、袁上萬(袁州、上高、萬載)綠色區、昌銅四縣(靖安、奉新、宜豐、銅鼓)生態區「三區」發展新格局,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現代工業、旅游服務業三大產業升級工程。他們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綠色發展進程,持續開展了「凈水、凈空、凈土」專項整治行動,推行了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水流域綜合治理、農村垃圾一體化處理,在所有縣(市、區)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全市累計投入農村垃圾治理資金9.04億元,聘請保潔員2.4萬名,清理垃圾112.3萬噸。為提升綠色發展的領導力,探索建立了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將其納入領導干部年度述職和考核重要內容,使「堅持生態優先、加快綠色發展」成為共識共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8月19日,江西省政府正式批覆了《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總體規劃》,成為全省第一個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明確要求將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建設成全省綠色崛起示範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典範區、協同發展創新區。
特色定位 昌銅四縣各顯神通
生態經濟帶不是一個城市的自我設計,而必須是整個區域內各個城市之間形成的抱團發展。要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各城市的自我定位和區域性綜合協調是不可或缺的。
宜春市根據「靖奉宜銅」四縣區位條件、生態環境和資源稟賦,結合四縣現實基礎,確定沿線四縣發展重點和定位,其中靖安、奉新以協同南昌大都市圈為重點,積極對接昌九地區、豐樟高板塊;宜豐、銅鼓以協同長株潭城市群為重點,主動對接長瀏地區、袁上萬板塊及新宜萍城市群,加快推進基礎設施與周邊地區互聯互通、產業協同錯位發展、共建開放通道和平臺。
靖安縣以突出發展旅游為重點,加快推進養老養生產業,穩步提升硬質合金、綠色照明產業水平,建設中國生態養老產業經濟示範基地,以有機綠色農業為重點,加快城區發展,加速融入南昌都市圈,打造綠色低碳工業示範縣、南昌都市圈休镕旅游度假的天然后花園、長江中游城市群「綠心」。
奉新縣依託紡織產業基礎和品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紡織服裝、光伏和新材料產業、竹加工產業,秉承農業優勢,發展生態高效農業,全力建設贛西重要的生態工業和全省優質農產品「兩個基地」;以服務南昌大都市為目標,積極發展以禪宗文化、農耕文化和自然生態為特色,以觀光農業為重點的休镕旅游業態,著力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
宜豐縣以綠色農業創特色、竹加工產業上水平、環保電池產業成示範、陶瓷產業求提升、食品藥品領發展、服裝鞋革抓配套為著力點,全面提升工業發展水平;以旅游大發展為目標,全力培育竹文化旅游,建設禪宗文化旅游、中國竹鄉和生態文化旅游城市。
銅鼓縣積極主動對接長瀏地區,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竹木工藝品、生物醫藥產業,整縣推進有機農業,積極培育物流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打造生態休镕旅游名城和湘贛邊經濟合作示範區。
昌銅高速沿線四縣正加速形成結構互補、分工合作、互動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將生態經濟帶建設成為湘鄂贛聯動發展、省內戰略合作、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
「三金工程」展現生態經濟頂層設計魅力
后發是中國見之於世界的特徵,中國有后發制人之說,又有后來居上之說。但后發優勢的打造必須有先發智慧開路,才可能真正轉化出彎道超車的大優勢。
全長170公里的昌銅高速公路是連接鄱陽湖、洞庭湖兩大生態經濟區和湘鄂贛三大都市圈的重要通道,也是贛西北戰略性陸路通道,串起了宜春4個生態縣——靖安、奉新、宜豐、銅鼓,被譽為「江西最美」高速公路。這一區域有良好生態優勢、深厚文化底蘊、旅游資源豐富,也形成了特色較為鮮明的產業體系,如以有機農業、竹木為特色的農林業和以紡織服裝、綠色照明、硬質合金、食品加工等為特色的工業。更令人可喜的是,立足欠發達實際,緊扣生態優勢,四縣已經有了清晰的生態經濟發展理念,如奉新被評為「中國綠色生態示範縣」、「中國苗木產業示範縣」,靖安、銅鼓先后通過國家級生態縣驗收。
按照強衛書記提出的「要保護好、利用好、開發好」的要求以及鹿心社省長提出的「把昌銅生態經濟帶建設成為長江中下游生態屏障的「綠心」」的定位,宜春市先行先試,成立了最高規格的領導小組,協調推進規劃實施。
宜春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的建設生態是特色,經濟是根本,綠色崛起是核心。要把區域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探索生態環境優良、生態區位重要的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綠色崛起的新路,真正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為江西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借鑒、可推廣、可復制的典型經驗。
主要路徑是重點推進「金橋、金牌、金山」三大工程。如今,「金橋」工程正著眼連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湘鄂贛三大都市圈,打造高速公路沿線2公里、630平方公里生態景觀帶,建設一條「路在林中展、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的生態「金橋」,四縣已培育生態公益林242.1萬畝、封山育林180.1萬畝。「金牌」工程正打好生態旅游、禪宗文化、有機農業、運動健身、長壽養生5張牌,推進60萬畝有機農業、70萬畝有機采摘、80萬畝綠色農業基地建設,推動銅鼓、靖安整縣打造有機農業。四縣2015年旅游接待人數和綜合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7.5%和38.5%。三是打造「金山」工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竹木精深加工、健康食品、生物醫藥、文化博覽等產業,把良好的生態「金山」變成富民「金山」。
產業推進 生態主旋律貫穿始終
生態,是造就實現綠色經濟的基礎;綠色,是做強經濟總量必須遵循的路徑。宜春將自己的崛起與綠色發展和諧統一在了昌銅高速生態產業體系中。
為此,宜春市立足生態經濟帶沿線的禪宗文化、山水生態與田園風光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形成以生態旅游、養老養生為核心,現代物流、商貿金融、中介諮詢、節能環保等其他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產業格局。其中,重點加大旅游配套設施投入,深度整合區域旅游資源,突出旅游產品差異化,延長旅游產業鏈,帶動旅游商品、中介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打造服務湘鄂贛、輻射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生態旅游目的地形象。
與此同時,他們加快發展有機綠色農業,著力推進和培育具備地域特色、融合發展的外向型高效生態農業,建設全國知名的有機綠色農產品基地,打造昌銅高速有機產業帶。如重點抓好靖安椪柑標準化生產基地、奉新有機獼猴桃示範園、宜豐獼猴桃生態示範園、銅鼓綠色高山蔬菜生產基地、靖安和銅鼓有機白茶生產基地,形成30萬畝特色果蔬茶生產規模。
在著力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的過程中,他們重點推進紡織服裝產業、竹加工產業、陶瓷產業、環保電池產業、機械制造產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制造高級化、生產低碳化和產業聚集化,通過實施創新驅動、聯合重組和改造提升工程,淘汰落后產能。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的重頭戲,他們重點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健康食品產業、新能源產業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進生態產業系統配套,大力實施「千億產業百億企業」扶持工程,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提高企業和產品核心競爭力。
借勢全省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宜春的發展優勢得到了不斷疊加,通過練好生態內功,美麗中國的「宜春樣板」正在加速成型,一幅氣勢磅礡而又多姿多彩的生態畫卷,正在江西西部、長江中游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