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全球熱映的電影《功夫熊貓3》中「熊貓村」讓觀眾眼前一亮。山間繚繞的霧氣、郁郁蔥蔥的樹木,好一副如畫般的美景。然而「熊貓村」的原型正是成都市內風景美如畫的名山青城山。作為長江上游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成都一直以來都有生態保護的良好傳統,并以宜居城市著稱。近年來,一大批國字號的「綠色榮譽」更是花落成都,首批綠色發展優秀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範城市……這些都是對成都追求綠色發展、堅持綠色發展道路的最佳肯定。成都的優美環境,持續不斷地給市民提供著「幸福感」。這背后,是成都人對於優美生態環境的不懈追求和持續打造,是對自然的敬畏與嚮往。香港商報記者羅婧今郭代勤
1
環城生態區85公里綠色走廊初現
白鷺灣,綠草茵茵,溪水潺潺,市民劉女士一家騎著自行車在此游玩,暢快地享受著清新的空氣。放眼望去,眼前的湖、花、草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中盡是花草的芳香。白鷺齊飛花海、游人徜徉湖畔……白鷺灣生態濕地,是成都都市近郊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生態園地,這里還有200餘種植物,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生物多樣性的博物館。和白鷺灣生態濕地同時建成開放的,還有位於城南的錦城湖。如果從空中俯瞰,在元華路和繞城高速相交的4個角,各點綴著一片碧藍色的湖泊。雖然4個湖泊被道路隔開,但各湖區之間其實有暗渠、水溝相連,四湖一體,構成了錦城湖。如今,走在錦城湖畔,盈盈的湖水清可見底,水草搖曳,環湖道路上盡是休镕、鍛煉的市民——一幅「城市綠色客廳」的畫面生動呈現。然而,這僅僅只是成都環城生態區這個龐大生態工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成都啟動「環城生態區」建設。按照「把生態作為綠色的基礎設施來優先打造」的思路,成都市將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範圍及周邊七大楔形地塊內的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設立為環城生態區,極大地提升現代化、國際化成都的生態環境。根據規劃,環城生態區總規模187.15平方公里,具備生態保護、水資源調蓄、休镕運動、文化景觀、城市應急避險五大功能,構成綠意盎然、水韻悠長、規模宏大、獨具特色的大都市濕地景觀,為成都戴上一條「綠色項鏈」。
據成都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成都已建成各類生態項目41個,環城生態區生態基礎得以不斷優化,初步呈現環中心城區85公里長的綠色生態景觀空間。驅車在成都的繞城高速和三環路上走一走,就能切身感受到這一綠化帶的珍貴——在成都市三環路這樣的城市核心空間,路兩旁的綠化帶能拓展到50米的距離;而在稍遠一些、全長85公里的繞城高速周圍,這一數字則是500米。用一位成都園林工作者的話說,「城市發展到哪里,綠色就蔓延到哪里。」目前,環城生態區中的錦城湖、白鷺灣生態濕地、龍泉驛花田濕地等7個濕地已建成,高新中和濕地、雙流江安濕地、高新綠洲等項目正在建設中。成都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待全部建設完成后,成都市民乘公共交通30分鐘即能享受環城生態區森林、湖泊、濕地、綠道多景融合的綠色福利!」
2
多措并重城市管理轉型陞級
溫潤的氣候、厚重的文化、包容的個性、精緻的美食、豐富的美景……作為一個特大中心城市來說,擁有這些因素都很重要,不過,對於面積日益擴大、建設飛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的成都來說,管理,尤其是精細化的管理才是打造宜居城市、讓市民享受舒適生活的保障。
最近,家住成都市督院街的小李驚喜地發現,曾經陳舊破損的路面被瀝青路面所替代,人行道、園林綠化也煥然一新。
隨著督院街的提檔升級,成都商業街及督院街片區12條道路整治提升工作全部完成。「這些路,現在好安逸哦,開上去特別舒服!」這是每天穿梭於成都大街小巷的的士司機老陳對成都中心城區中小道路提升工程的稱贊。
為不影響市民生活而選擇「夜間作業」,路面「黑化」是通過在原路面層上加鋪SMA高標準瀝青層,道路上的井蓋要做到「防沉降」「防盜」「防噪」,為避免對道路二次開挖而在整治中同步埋設地下管網……這些細緻的安排都在道路提升工程中得到落實。
城市管理無小事,小事連著千萬戶。成都的精細化管理涵蓋了城市的方方面面。
棚戶區、城中村、老舊院落、老舊市場改造,大氣霧霾、河渠污染、交通秩序、市容市貌、違法建設、農村環境的治理,2014年,成都市啟動「四改六治理」工程,而開展這一大規模民生工程的目的就在於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高城鄉環境品質。家住洗瓦堰的劉大爺每天晚飯后都要去河邊走走,這條河起於望江賓館沙河洗瓦堰水閘,全長8千米,平均河寬8米,是灌溉和區間排洪主要河流。「以前,這條水渠淤泥堆積,滿是生活污水,一到夏天,蚊蠅滋生,臭氣熏天,每天路過都要捂著鼻子,在河邊悠镕散步只能是想像。」劉大爺說。經過治理,洗瓦堰迎來了新生。通過污水管網改造,已經沒有直排污水進入洗瓦堰的管道了。「治臭、治髒、治亂,整治工作行動得確實快!」李大爺翹起了大拇指。
而來自北方的小李,最近更是在朋友圈炫耀起自己早上起來看到西嶺雪山的美景。「近年來,成都的空氣質量一直在持續改善。」成都市環保局局長陳琳說,「去年還一度能看到『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場景。」
有數據顯示,2015年成都PM2.5下降幅度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於前列,重污染天氣明顯減少,未出現嚴重污染天氣。
隨著城市管理轉型升級的加速推進,一系列「創新工程」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環境真實變化,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
3
美麗典範持之以恆的綠色打造
2月18日,成都對外發布《成都市生態文明建設2025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中明確,未來10年,成都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重點指標18項,計劃總投資5000多億元,建設238個生態文明重大項目。成都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一規劃,將助力成都努力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明祥和、可持續發展的美麗中國典範城市。」未來十年,成都的生態文明建設將被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成都市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并探索由「環境換增長」向「環境促增長」轉變的有效路徑。以白鷺灣為例,生態濕地的建設,不僅產生了生態效益,同時具有豐富的建設和發展空間——花田濕地,可以種花卉,也可以開墾農田;生態美化、空氣凈化之后,也相應帶動了周邊的酒店、住宅、物業等產業的升值。而緊鄰白鷺灣的「三聖花鄉」,作為成都鄉村旅游的成功典範之地,如今已提升為自然風光和藝術氛圍相映生輝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目前,三聖花鄉片區已經吸引了數百名藝術家,其中,圍繞著「藍頂藝術中心2號坡地」,就聚集了三四百位,甚至有人認為,這里幾乎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國知名的藝術家群體聚居區。現在,三聖花鄉傳統的「農家樂」,有許多已經轉變為「藝家樂」,人們不僅可以在農家小院里品嚐到特色餐飲,還能在其中發現書畫藝術展廳,欣賞山水畫、竹雕、收藏品、文創產品和音樂。成都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找到生態和經濟的平衡發展之道,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綠水青山」才能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成都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還將著力提升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加強城市公園、街頭綠地建設,拓展城市立體綠化空間,打造環城綠廊,建成環城生態區,發展城市走廊間組團式綠地。而對於廣大市民來說,生態環境的改善則更加實在,那是每天在綠道上晨跑享受著與清風一起吹來的花香;是每天上班路上從車窗外一眼望去的春綠秋妍;是帶著孩子從公園或小區綠地上優哉走過的笑聲;是工作疲累之后在揚著花香的露天茶園里品到的溫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