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湘江流域面積包括湖南全省行政區域面積的40%,承載著全省60%左右的人口、75%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本世紀初,湘江的重金屬排放量,曾占全省的70%,占全國的18.7%,重金屬污染觸目驚心。也正因如此,2011年3月,《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獲國務院批準,成為目前全國唯一省內河流治理獲得國家支持的治污方案。
湘潭地處湘江中游,湘江干流呈“U”形穿城而過,境內全長61.0公里,兩岸遍布工業企業。同時,湘潭還是一個老工業城市,有色、冶煉、化工等涉重行業比重大。面對污染日益嚴重的湘江,湘潭一馬當先,多措并舉,目前,湘江湘潭段水在變清,水質在變好,兩岸在變美,“一江清水向北流”的湘江治污保衛戰已在湘潭初戰告捷。
上升為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
針對湘江治理和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湖南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將湘江流域的保護與治理上升為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
從2013年開始,實施湘江治理“三個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和目標十分明確:第一個“三年2013-2015 行動計劃”以“堵源頭”為主要任務,重點是堵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大型畜禽養殖企業的污水排放;第二個“三年2016—2018 行動計劃”是“治”“調”并舉,讓沿江工業企業的污水實現循環利用,達到零排放,沿江一般城鎮和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能夠達標排放,把農業面源治理擺上議事日程,實施化工區整體搬遷和重化工企業結構調整;第三個“三年2019-2021 行動計劃”抓鞏固和提高,使湘江干流水質穩定在三類,多數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二類以上。
湖南省政府還規定,沿江各市州政府要由“一把手”負總責,實行“一票否決”和“重大環保項目一支筆審批”,并從湘江率先探索實行“環保終身責任追究”制度。
鏟除湘潭段最大毒源——竹埠港化工區
竹埠港化工區是湘江干流為數不多的污染“大戶”。這個老工業區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初,上世紀80年代初被國家確定為優先發展的14個精細化工基地之一。由于長期的化工生產,該區域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對湘江、土壤和地下水等造成了嚴重污染。
2012年8月,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被列為湖南省“十大環保工程”之首,其中就包括湘潭竹埠港這一重點區域。
湘潭市環保局局長蘇國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湘潭市委、市政府對竹埠港地區整體實施“退二進三”,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民生工程和加快“兩型社會”建設的戰略舉措,全力予以推進。為了保護好母親河,再難也要上。
同時創新融資機制,積極探索搭建市場平臺,拓寬融資渠道,通過融資平臺,發行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債券18億元,并獲得銀行3億元的配套資金支持。同時引進社會資本,合作開發項目。通過采取PPP模式,引進民營環保企業合資組建“湘潭生態治理投資有限公司”作為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的項目投資和實施平臺。
正因有上述有力舉措,目前,竹埠港區域28家企業全部關停到位。
堵住流向湘江的一條條“烏龍”
竹埠港化工區的關停只是湘潭市切斷湘江污染源一個重要節點的工作,湘江干流60.1公里的河道排污口有大型企業的工業廢水,有城區近百萬人口的生活污水,有農業生產中被農藥、化肥、牲畜糞便污染的廢水……為了堵住這些污染源頭,該市一項項針對性強的舉措強力推出。
一是抓工業污水治理,把住工業廢水污染關。一方面,相關部門把好新建工業企業環保審批關,對未通過環保審查的新建工業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對高耗能、高污染項目一律拒批。對新建的工業企業堅決執行環保設施“三同時”原則,否則,不準開工生產。
另一方面,抓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重污染傳統產業退出和新興產業發展,通過3—5年的努力,較好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在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清潔產業布局的同時,加大湘鋼、湘電、電化等傳統企業綠色化轉型提升。加快落后工藝和設備淘汰,重點加快高污染、高耗能落后企業關停退出。近3年來,全市共淘汰落后生產線45條,關停“五小”企業53家。
二是抓城鎮污水處理,大力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和排污口截流工程。根據湘江保護的要求,對已有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擴容提標改造工程,使城市生活污水實現達標排放。同時,嚴控填埋生活垃圾對地下水源滲透污染。
三是大力推行綠色生態農業,防控農業廢水對湘江的污染。根據《湘江保護條例》實施辦法的規定,湘江沿岸500米范圍內嚴禁有規模養殖場,目前,湘潭境內湘江沿岸477戶畜禽規模養殖戶全部退出,從源頭減輕對湘江水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