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肩负着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嘱托,携带着龙江3800万人民对藏族同胞的巨大关怀和深情厚谊,来自全省12个省直部门和13个市(地)及1个省直管县的42名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队员告别亲人、离开家乡,踏上了西藏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担负起黑龙江省新一轮为期3年的对口援藏工作任务。
变“输血”为“造血”提高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两年来,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在帮建的日喀则市设立援藏项目过程中,紧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求通过科技援藏从根本上提高日喀则的自我发展能力,按照“先办学校传技艺、再办银行发红利”的思路,先免费让农牧民进科技培训学校,学习种植养殖新技术,再提供塑料大棚、优良菜种、优质种羊等成型的致富项目,让广大农牧民亲身感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实惠,心甘情愿转变固有观念,实现脱贫致富。
用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张琢的话说就是:“促进农牧民致富增收的前提,要先转变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才能提高帮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机产品认证项目助农牧民致富增收
目前,在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的努力下,亚东木耳、岗巴羊及系列产品、拉孜藜米3项农牧产品已相继通过国家检测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他们还聘请北京有关认证公司到日喀则,指导当地政府、企业对帕里牦牛、拉孜糌粑等15个产品进行有机产品认证,并建成了以日喀则市、江孜县、白朗县年楚河三县市为核心产区的60余万亩的青稞基地,建起了以岗巴县为核心产区、年出栏规模达到14万只岗巴羊的”岗巴羊”经济圈,通过新建“日喀则农产品交易市场”及粮油电子交易中心等举措,扩大了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打通了产品商品化渠道。
“我们的岗巴羊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有了有机食品认证,身价比以前高了一倍多。”岗巴县龙中乡牧民多布杰的脸上充满了喜悦。截至2014年底,帕里牦牛成牛上涨4000元、岗巴羊单支增值800元以上、每公斤6000余元的亚东木耳脱销,农牧民收益倍增明显,仅岗巴县一县财政收入就增收6800万元。
科技助推转变农牧民发展观念
在仁布县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当地有种植、食用马铃薯的传统,但每亩3000斤的产量在仁布县委书记陈宝柱看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位从素有“马铃薯之乡”之称的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来到当地任职的援藏干部立刻想到自己的资源优势,从家乡引进全国驰名的“克山脱毒马铃薯”原种,试种后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在生产投入和种植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亩产由3000斤增至8000斤,零售价由每斤8元增至20元,亩产增收达3.4万元,在全自治区引起轰动,让广大种植户看到了科技助推发展的事实,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像这样为当地农牧民带来真真切切实惠的事例还有很多,达那答农业科技园区,是日喀则谢通门县远近闻名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里除了生产高原有机绿色农产品,还担负着培训农牧民绿色种植技术的使命。自2003年开始,黑龙江省援藏资金已投入1900多万元,目前建有60多个大棚,园区总面积达1932平方米,2015年截至8月中下旬,已培训200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引导农牧民向科学化、标准化养殖生产发展,保证农牧民持续增收。
招商引资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此外,仁布县还以园区为依托筑巢引凤,招引客商投资兴业。目前,与四川客商达成玛咖种植及深加工、与浙江客商达成青稞茶生产和肉牛屠宰加工、与达热瓦集团达成矿泉水开发、与云南客商达成玉石深加工等5个合作意向,计划总投资1.5亿元,其中投资2000万元的玛咖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已经落地。针对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日喀则同样是以农业为主的实际,黑龙江援藏工作队建设集存储、交易、物流、检验、包装等为一体的西藏最大的日喀则农产品交易中心。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使黑龙江省的优势与日喀则的优势实现强强联手,产生发散效应。
提升民生服务质量 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同时,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不忘开展“援心”建设,他们将80%以上的援建项目和75%以上的援建资金用于城乡道路、城镇改造建设和学校、养老院建设等惠及民生的工程。特别是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康马县工作组实施的“县有线电视数字化光纤改造”项目,当年就让全县城1000多户居民看上60多个频道的数字节目。
据统计,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开展援藏工作以来,累计帮助62户贫困家庭理清致富思路,帮助21户贫困家庭协调解决子女上学和就业难题,利用各种节日开展爱心慰问活动80余次,走访慰问贫困农牧民群众220多人次,工作队累计拿出资金50万余元,援藏队员累计捐款献爱心15万元。
在历届黑龙江援藏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世界屋脊上的日喀则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