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村涵管廠一角。
文圖/記者高道飛 通訊員程書雄 方端堂 劉慧
“晴天一把刀,雨天亂糟糟”,地處新洲西北部的倉埠街靠山村,就因為這種景象而自古被人鄙視為黃土崗。土崗之村,又因土地貧瘠,加之缺水常旱而世代貧窮。
一個名叫張勇的下崗職工回村后,用水泥制管趟開生路,并以聯營聯銷的思路幫帶村民,硬是將一個僅有486戶人家的窮山村,建成了一個擁有67家企業,且年產值過3億、人均年收入達兩萬元的富裕村。
昨天,武漢晚報記者獨家深入該村采訪,從中梳理出了該村走集體富裕之路的經脈。
全村有涵管企業67家
沿109省道穿過倉埠街靠山村,或從318國道穿行靠山村,不論是從南到北,還是從東到西,凡是途經該村的過客,都會被公路兩旁堆積如山的水泥涵管和鱗次櫛比的涵管企業勾住眼球。
不同直徑的水泥涵管,積木似地堆放在大小廠區里,空曠的廠區上空,一臺臺吊著涵管的巨型行車,緩慢地移動……
不知內情的過客,或許以為這是該村引進的一些外來企業,而實際上,這些規模不一的涵管企業,均為該村土生土長的村民所辦。記者清點發現,靠山村涵管企業達67家。其生產的產品直徑從200至3000毫米,且囊括平口式、承插式、企口式、頂進式等各種規格。
“這就是被譽為‘湖北涵管第一村’,‘中國涵管第二村’的靠山村。”湖北省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理事張勇告訴記者,冠以該村這一美名,并非出于吹噓,而是由其規模所定。
張勇說,靠山村涵管,年耗水泥30萬噸,產值過3億元,其產品的年生產長度達2500公里。產品占武漢市涵管市場的七成,還銷到河南、安徽、江西及周邊地區。也是京九高速、長江二橋兩端,武麻、武英、大廣高速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產品供應商。它還是除浙江嘉興之外,國內規模第二的涵管企業群。
窮村有了領頭羊
“靠山村能坐上中國水泥制管老二這把交椅,全靠村黨委書記兼主任張勇同志。”靠山村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何傳華說,雖然靠山村早在1974年就創辦了一家村辦水泥制管廠,并生產10毫米的平口水泥管,但偏僻的靠山村,因不占天時地利,又無技術革新,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村里雖已發展到十多家制管廠,但產品銷路卻成了問題。
1993年,供職于黃岡地區汽車運輸公司的本村村民張勇下崗回到村里,十分看好水泥制管的市場前景。
手無“余糧”,但張勇回村后,揣著幾百塊錢路費到廣東、浙江跑了一圈,結果發現:人家早已在技術上進入到承插式時代。
何傳華解釋說,所謂平口管,就是兩根對接管的口子都一樣大,而兩口銜接則靠水泥合縫。平口管凡遇上地質沉降或老化,就會斷裂。而承插式制管,因設有帽口,另一根管子插入帽口后,既能抵御沉降,還能抗壓,況且涵管口徑可做到幾百毫米,所以深受市場歡迎。
“看準承插式市場的張勇,舉債50萬上了一條承插式制管生產線。誰料,產品竟供不應求。”何傳華說,看到有錢賺,村里同行紛紛上門請教,而不想吃獨食的張勇,則毫不保留地從技術上援助大伙,以達到共同致富。曾陷入瓶頸村制管的同行,一個個賺了個盆滿缽滿。
一人冒險為大伙趟生路
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競爭,也暴露出質量問題。2000年,張勇提議在村里建立水泥制品協會,并確定了一份工作方案。一、協會要從四方面進行統一:統一質量、統一出廠價、統一原材料、統一運輸價和統一工人工資。二、產品訂單與銷路一旦發生問題,也由協會出面協調解決。三、實行聯營聯銷,實現以大帶小、以強帶弱,并扶持村民建廠。
會長何傳華說,張勇的提議馬上得到了大家響應。同年,靠山村水泥協會成立。靠山村涵管廠及產品質量在協會的監督下實現了全面規范。
2003年,張勇被推選為該村黨委書記兼村主任。是年10月,張勇在考察市場后認為,涵管只有引進規格在300至1200毫米的承插式生產線,方能迎來新的生命。隨后,他又舉債百萬元投資,為大家趟一條活路。結果,他生產出300萬元的產品,卻積壓一年無人問津。
2005年5月,張勇在煎熬了一年多后終于迎來市場井噴。張勇不僅賣光了庫存,而且訂單不斷。此時,本應是張勇擠垮同行的好時機,但他卻勸說同行技改,并把訂單分給同行,同時,還鼓勵其他村民投資創業。其后,該村大規格的承插式涵管,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到50多家。
2008年,張勇在獲知城市舊城改造的信息后,再次帶頭冒險,將直徑3000毫米的頂進式涵管生產線引入。
張勇預判,舊城改造中的大量下水管網,不可能采用開挖埋管,而隧道式深埋的頂進式涵管,就能避免老城區改造中的開腸破肚。
他認為,頂進式涵管無疑是城市建設中革命性的產品。
何傳華說,當年,張勇決定引入這條生產線時,同行沒一人贊成。而結果正如大家預料的一樣,他做出的涵管連一節都賣不出去。誰料,一年后,革命性的頂進式涵管,再次救活了全村的幾十家涵管廠。
一批農民被他帶成企業家
“追隨張勇起步創業,又一次次在他的帶領下轉危為安。”如今靠山村的制管業頭牌,今年51歲的張建階說,看著張勇和大伙制管賺錢,2000年,他在張勇的勸說下,用6萬元開始在村里辦制管廠。一步步在張勇的幫助下做大。2005年,他與人合伙到九江市開辟新市場。當時,張勇就不看好,理由是獨占一地,產品單一,不能成市。
一年后,他虧本回村再起爐灶,并從技術上依靠張勇,一步步做到1500多萬元的年銷售額,900萬元的固定資產。
新建水泥制管廠老板胡新建說,2002年以前,他一直在廣東開運輸車。看村里許多人成了老板,他眼紅呀。但搜遍全家也就十來萬塊錢。他拿著這10萬塊錢問張勇,他能不能辦廠。張勇給他拍胸說:“能。”
張勇當他的免費技術顧問,又幫他安裝設備,投產后還為他找銷路、給訂單。特別是聯營聯銷政策,為他們這種后來的創業者提供了保障。如今他的年產值也達了300多萬元。
“我是2000塊錢起步的,現在固定資產也做到了200多萬元。”靠山村九組、58歲的何家生說,他原來是村里的電工。1999年,在張勇的幫助下,從借模具起步,一步步做成小老板。而靠山村像他這樣的人,還有一批。
村民潘有祝說,他和妻子雖然沒能力辦廠,但他們在胡新建的廠就業,夫妻倆一年也能掙到六七萬塊錢,而且照顧老小和干農活兩不誤。因為村里企業多,靠山村村民不僅不愁找不到活干,還要招外地人來就業,這種現象在其他農村真是不多見。
張勇介紹,靠山村共1712人,486戶,有制管企業67家。全村小轎車100多輛、生產用車200多輛,村民所建別墅有近五十棟,還有30%村民到武漢、陽邏買商品房。全村人均收入近2萬元。曾兩度評為市級文明村,一次評為市安全村,連續三年無一起刑事案件。
張勇還說,靠山村的今天,除了我們自己的努力,是與街道辦事處的扶持分不開的。要建廠就要貸款,而街道辦事處積極為農民貸款,這為靠山村的發展起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