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災之后崛起的新城布依楓林小城
災后重建的美麗村寨
5000畝火龍果產業帶
鈉王村布依族村寨姑娘採摘香蕉
村民正在搬運豐收的甘蔗
[香港商報網訊] 記者 黃慶松 報道:芭蕉成熟了,火龍果也成熟了,滿山的綠色,滿坡的果子。17日,記者從貴州省黔西南望謨縣“6?06”災后重建工作情況匯報回上獲悉,截止目前,望謨縣累計實施交通、水利、教育、林業、農牧業、地災防治、縣城及鄉鎮等建設項目281個,其中已完工169個,占項目總數的59.7%;在建項目112個,占項目總數的39.6%。
三年過去,遭受特大洪災重創的望謨群眾的生產、生活如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被罕見洪水毀掉的基礎設施是否得以恢復重建?帶著對災區百姓的牽掛,17日,記者走進望謨,走進受災最重的鄉鎮,走進被泥石流毀掉家園的災民家中……一幕幕不忍觸動的傷痛記憶,在滿目蔥翠的綠色中,化作永久的珍藏。
時間定格在2011年6月6日,一場百年不遇突如其來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使地處麻山腹地的望謨縣在一夜之間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城鄉滿目瘡痍、傷痕累累,到處都可看到坍塌的房屋、損毀的車輛、垮掉的橋梁、塌方的道路,還有被洪水從山頂沖下來攔在公路中間的巨大滾石。
暴雨在短短兩小時內,降雨量達到250-310毫米,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瘋狂地肆虐洗劫望謨縣,造成望謨縣8個鄉鎮13.94萬人受災,死亡37人、失蹤15人,造成數條河流洪水暴漲,公路、橋梁、水渠、農田被毀,通訊、電力施等損失慘重,直接經濟損失達20.65億元。
如今,依山傍水,小樓林立;布依民俗畫,優雅小對聯;街寬路平,人流不息。這是貴州望謨縣災后重建的新集鎮景象。
鈉王村鈉王組村民王阿平,曾經住在河邊,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此后,他得到了政府相關支持,自建房屋住在了如今的地方。當地政府于2014年出資,對這里的房屋外觀和周邊環境進行了美化,此處儼然是外人眼中的“世外桃源”。
當地政府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產業致富,王阿平響應政策種植芭蕉15畝,芒果12畝,油茶9畝,今年已開始掛果增收。
王阿平對經濟種植產業信心十足。他一筆賬算下來,收入竟然高得驚人。香蕉畝產3000斤,15畝年產4.5萬斤,目前市場價每斤1元,年產值4.5萬元;芒果12畝,畝產4000斤,12畝4.8萬,目前每斤市場價4元,此項產值19.2萬;油茶9畝,畝產300斤,9畝年產2700斤,按照每斤6元價格,年產值約1.6萬元。如果這些特色種植全部豐收,年利潤不低于20萬元。
油邁瑤族鄉岑鄉長向記者介紹,該鄉有8個村26個村民組,是黔西南州三個民族鄉之一、唯一的瑤族鄉。目前,該鄉小城鎮建設以貴州省瑤族傳承文化地及江岸瑤鄉生態旅游度假區為定位,以現有地理條件,結合芒果、火龍果、澳洲堅果等精品農業水果及北盤江風光,用瑤族民居現代模式打造出山頂上的、瑤族性的,橋頭堡式的,具有生態旅游、農業觀光等旅游興致的瑤族小城鎮。
記者還了解到,該鄉圍繞“一個基地,四個產業帶”,即1萬畝甘蔗基地、1萬畝油茶產業帶、5000畝火龍果產業帶、5000畝澳洲堅果產業帶,及芒果產業規劃進行實施。截至目前,該鄉已有油茶2.1萬畝,板栗2.1萬畝;甘蔗種植6000畝,火龍果種植530畝,香蕉種植4000畝。另有澳洲堅果200畝,林下養雞5.2萬只,養鵝1.5萬只。
今年70多歲的張明老人一家則搬進了望謨縣城,成為真正的城里人了。老人說,他現在住的地方叫布依楓林新城,兩個兒子中,一個在小區里做保安,一個在小區內的農貿市場做小生意。
布依楓林小城是大災之后崛起的新城,兩千多戶城鄉災民均安置在這里。購房災民不僅以低于市場價近三分之一的建筑成本價購買,政府還為購房者每戶補貼8萬元。小區所有建筑都具有布依族吊腳樓的風格,總投資8億元,并配套建設幼兒園、建材市場、農貿市場、商城,社區服務中心、計劃生育和衛生服務室等公共服務設施。
據郊納鎮油亭村村民王國志介紹,全家有6口人。望謨災害致其房屋倒塌,如今他已搬進了新集鎮的兩層樓房,占地80㎡,建筑面積超過160㎡。修房花費9萬余元,政府扶貧補助資金解決一大半。見新集鎮人口聚集,王國志瞅準商機開了一家餐館,月收入超過6000元。
望謨縣“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郊納鎮10個村受災,人數高達1.9萬人次。不少村民住房倒塌,或存在較大安全隱患。貴州省和望謨縣兩級政府給予資金和政策,建新集鎮安置受災農民。
“做夢也想不到,以前住木房子,刮風下雨就膽戰心驚,經濟收入低的可憐,得到政策補助后,在新集鎮修起了3層多的小樓,總花費17萬元。現在不僅住新房,用自來水,開起了小超市,全家打工和經營月收入8000元左右,收入翻了好幾倍。”郊納村村民張瑞品向記者介紹說。
望謨縣災后重建已經3年了,這期間全縣上下克服萬難、全力以赴使災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望謨災后重建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基本完工,望謨縣也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世人。
據統計,三年來,望謨建成7條共177公里通鄉油路,四座橋梁。209省道恢復重建50多公里,并將公路等級從四級提升至三級,形成了“主動脈”內外暢通,“毛細血管”充滿活力的局面。目前,望謨至安龍高速公路全面開工建設,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相互連接的美麗鄉村小康路建設正在推進。目前,望謨縣累計實施交通、水利、教育、林業、農牧業、地災防治、縣城及鄉鎮等建設項目281個,其中已完工169個,占項目總數的59.7%;在建項目112個,占項目總數的39.6%;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2個,占項目總數的0.7%。
從農民到集鎮新人,不光要住上新房,還要鼓起錢袋子。該縣堅持“產業引導,群眾參與,生態優美”主導思想,圍繞“山頂綠袋子、山腰錢袋子、山腳糧袋子”產業布局原則,大力發展種植和養殖業。15萬畝有機蔬菜,30萬畝甘蔗,10萬畝優質高粱,形成望謨縣農業轉型增效的三大主力版塊;60萬畝人工種草,60萬只黑山羊和15萬頭肉牛生產基地建設正在積極推進;核桃、油茶、板栗、油桐、火龍果等經濟作物,生豬家禽、庫區漁業每年為當地農民創收7億2千萬元。目前已有生豬養殖大戶60戶,雞禽養豬戶50戶,萬畝核桃和萬畝油茶基地戶均達5畝以上。今年,全鎮油茶種植5973畝,核桃6000余畝。三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156元提升至4397元,山水經濟,成為望謨縣的一大特色。
正如望謨人所感慨的那樣:從農民到集鎮人,從危房到樓房,從低收入到小康,沒想到這場災難卻給我們帶來了幸福!如今,災后重建工作已進入尾聲,無論是城區還是鄉鎮,到處都呈現出全新的面貌,給人予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