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解讀
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示意圖
本報記者 黃繼妍 張志勇
國家六部委日前正式批復《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作為我國首批全境列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省份之一,《實施方案》的獲批,標志著江西省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江西省繼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和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后的第三個國家戰略,也是江西省第一個全境列入的國家戰略。
長期以來,江西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接力探索實踐,取得了較好成效。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推進,江西省資源、能源和環境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實施方案》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啟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將在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等多個方面開展先行先試,為江西省在新起點上深入推進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示范定位:重點建設好三個區,中部地區綠色崛起先行區、大湖流域生態保護與科學開發典范區、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區
江西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具有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獨特優勢。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江西省將遵循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基本路徑,重點建設好三個區。
中部地區綠色崛起先行區。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滬昆、京九等交通大動脈,深化與長三角、珠三角、海西經濟區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分工協作,建設全國重要的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基地,建設全國知名的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區,率先走出一條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新路子,成為中部地區綠色崛起的排頭兵和示范區。
大湖流域生態保護與科學開發典范區。加強河湖管理與保護,保護和修復江河湖泊生態系統,加快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積極探索大湖流域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新模式,走出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區。深入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東江源、鄱陽湖等重點生態功能區跨流域、跨省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建立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制度,不斷健全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評價機制,形成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和長效機制。
建設目標:2017年取得積極成效,2020年取得重大進展
到2017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部分領域和區域取得階段性成果。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資源產出率比2012年提高15%;重要河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9%左右,城市空氣質量全部達到或優于二級標準;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2年下降35%,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以上;生態安全屏障得到進一步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濕地保有量達到91.0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縮小,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到2020年,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的開發格局全面形成,產業結構明顯優化,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立,生態系統質量顯著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在若干生態文明重大制度上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
重要意義: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專家認為,當前,江西正處于加速發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堅期、生態建設的提升期。江西省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于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綠色崛起,鞏固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屏障、支撐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發展方式向綠色循環低碳轉變、提高資源高效清潔利用水平,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范,均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總而言之,《實施方案》的獲批,對于江西借助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這一國家戰略新平臺,攀登生態文明新臺階,是重大“利好”消息。
主要任務①: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一湖五河三屏”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原則,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合理控制開發強度,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實施方案》提出,要合理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強化生態功能價值、提高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構建“一湖五河三屏”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以鄱陽湖平原、贛撫平原、吉泰盆地、贛南丘陵盆地等四個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其他農業區為重要組成,構建“四區二十四基地”農業發展格局。加快推動城鎮化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努力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形成“一群兩帶三區”為主體的生態宜居城鎮化格局。
主要任務②: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
“新常態”下,江西經濟發展既要做大總量,又要提升質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必由之路。
基于此,《實施方案》要求,要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加快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
加快發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到2017年,十大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萬億元,年均增長18%左右,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努力將其打造為引領江西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改、擴)建項目,制定產能等量減量置換方案,嚴禁新增產能。到2017年,確保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任務基本完成。
做強現代物流業,依托交通干線和重要交通樞紐,著力構建贛北、贛東北、贛東南、贛西、贛中南五大物流服務大通道。
加快推進南昌省域金融商務區和金融產業服務園建設,支持贛州加快推進金融改革,推進南昌九江金融同城化發展。統籌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社會養老設施建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
優化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積極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保護好核電廠址,條件成熟后啟動彭澤核電站一期工程,加快推進核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
主要任務③: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生產方式,探索建立循環經濟產業聯盟
綠色循環低碳生產方式,適應經濟發展新要求,順應百姓生活新期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方向。
按照《實施方案》,我省將積極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雙控制,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堅持節水優先,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實行最嚴格的耕地、草地和林地保護制度,對損毀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開發整理成園地,經認定可視作補充耕地,驗收后用于占補平衡。
與此同時,江西省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全面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生產方式。到2017年,對60%以上的國家級園區和40%以上的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示范園區和示范城市建設,探索建立循環經濟產業聯盟,實現循環經濟發展由試點向示范推廣的轉變,形成“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社會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依托現有交易平臺,積極培育省級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企業參與低碳領域的國際互惠交易活動。
主要任務④: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完善縣(市)污水收集系統和雨污分流系統
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生態建設是根基,環境保護是支撐。
《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加大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城鄉生活污染的減排與治理力度,全方位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建設方面,要加強水生態建設,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加大濕地資源保護力度,加強生物多樣性維護。環境保護方面,要加大污染物減排力度,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在電力、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建立新上項目與當地減排指標完成進度掛鉤、與落后和過剩產能退出相結合的機制;積極推進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到2017年全省工業園區新建污水配套管網2000公里,實現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重點完善縣(市)污水收集系統和雨污分流系統,啟動部分市縣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建設,增加脫氮除磷設施,到2017年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以上。
主要任務⑤: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構建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的全方位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倡導生態文明行為,建立生態文明推廣體系,是促進生態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路徑。
根據《實施方案》,江西省將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干部培訓和企業培訓計劃,構建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的全方位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綠色新生活運動,積極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推動“換物超市”進校園、進社區活動,促進物品循環利用;在11個設區市建立完善公共自行車服務體系、公交體系,倡導公眾1公里步行、3公里騎自行車、5公里乘坐公交車;選擇20個城市、200個社區開展家庭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合理收運、處置和再利用家庭垃圾。
主要任務⑥:創新體制機制,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發揮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的牽引作用,推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制度建設和創新,建立符合江西實際、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的可靠保障。
《實施方案》提出,要建立科學完備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納入領導干部年度述職重要內容,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逐步提高考核權重,引導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政績觀。
同時,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建立中央轉移支付與地方配套相結合的補償方式,探索通過對口支援、產業園區共建等方式實施橫向補償;在東江源、贛江源、撫河源等流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支持在鄱陽湖實施濕地生態補償試點,探索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辦法;完善公益林生態補償制度,形成科學合理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體系;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制度,建立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保障措施:積極開展先行先試,推動跨省域、跨流域生態補償
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是一項開創性的生態工程。在此過程中,必須圍繞建立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立足江西實際,抓住關鍵環節,著力在模式探索、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等方面下工夫,努力形成一批制度化的成果。
《實施方案》提出,要多管齊下統籌解決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在加強組織協調、強化政策支持、強化科技支撐、擴大開放合作的同時,積極開展先行先試,選擇部分不同主體功能區劃、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環境稟賦的市(縣、區),開展省內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積極開展智慧城市、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水權制度改革、鄉村度假示范區和旅游扶貧實驗區等試點示范建設,推動跨省域、跨流域生態補償,以及宅基地有償使用、有償退出和跨村置換等機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