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特别报道

綠色大考 水利當先

2014-11-19
来源:香港商报

  永葆鄱陽湖“一湖清水”

  綠色大考 水利當先

  ——江西水利科研走向現代水利和生態水利的生動實踐

  【編者按】

  風生,水起!

  “善治國者必先治水”,一部中國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治水史。人、地、水三者和諧,才有國本邦安。當前中國的發展正在面臨水資源短缺、水生態退化、水環境惡化及水土流失等嚴重水安全問題。水利任務極為繁重,責任極為重大。

  江西境內水系發達,擁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每年輸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的總量,巨大的淡水資源財富發于江西,惠及長江中下游省份。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這是江西的使命,也讓人對江西水利充滿著期待!

  使命需要擔當,需要敢想敢幹但不蠻幹。江西水利人高高擎起生態大旗,勇於肩負起水利建設和生態保護兩副重擔,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在水利這場千秋大業“綠色大考”面前,他們從江西水情出發,立足“保持鄱陽湖一湖清水”戰略制高點,用科技引領和支撐現代水利發展,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提升生態保護水準,引領江西水利事業大發展。

  1954年,原江西省農林廳水利局勘測設計處土工試驗室走出了第一代水利科技人。從這個節點開始算起,江西的水利科研已經走過了60年。水利科研作為水利事業的智囊團和思想庫,幾十年來,他們追尋著新時期人水關係的蹤跡,求真求實,在崇山峻嶺留下了攀登的足跡,在江河湖泊寫下了科研的傑作。近年來全省水利部門承擔了國家、部委級科技計畫項目20余項,經國家和省內組織驗收、鑒定的水利科技項目70余項。與此同時,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水生態環境保護、防洪減災、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等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使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生產中得到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他們為打好水利建設攻堅戰充當著強勁的參謀力量,為永葆鄱陽湖“一湖清水”提供了堅實的水利科技支撐和保障,為促進水利事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當前,水利部與江西省圍繞鄱陽湖研究,共同打造鄱陽湖模型試驗研究基地、鄱陽湖水文水生態監測研究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基地“三大基地”,從大湖研究、水土保持、水文水生態等方面入手,讓江西在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中,釋放出科技創新的正能量。以“三大基地”建設為標誌,一批與鄱陽湖生態相關的水文情勢變化、水資源開發利用、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方面的重大科技課題和專案,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文/商報記者郭美勤、黃穎

  鄱陽湖模型試驗研究基地

  中國大湖研究的中流砥柱

  鏡頭聚焦:這是一個“微縮版鄱陽湖”,給人從高空俯視、一覽無餘的感觀,鄱陽湖猶如一隻站立的白鶴,湖口注入長江段像她的頭和冠,主湖區是她的身子,五河(贛、撫、信、饒、修)流入湖區的部分像是她的腳和尾巴。科研人員就是利用這個實體模型對鄱陽湖的各種自然現象進行實驗、研究。

  全景解讀:鄱陽湖模型試驗研究基地是中國第一個大湖物理模型研究基地,總占地面積500畝,分為模型試驗區和學術交流區兩個功能區。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許新發介紹,鄱陽湖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水情複雜,影響著周邊的生命及環境。該研究基地利用實體模型,對鄱陽湖自然現象進行反演、模擬、試驗和驗證等研究,從而揭示鄱陽湖的內在規律,為鄱陽湖防洪安全、水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水利樞紐工程管理運行調度等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援。

  模型基地對維護水生態安全,既有宏觀的把控指導,又有微觀的具體研究。一方面,鄱陽湖模型囊括了以鄱陽湖為中心上連五河、下連長江的研究範疇,可從宏觀上研究江湖、河湖關係、水沙運動規律、水環境等重大問題。該基地作為長江防洪實體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模型試驗反映三峽工程運行對鄱陽湖流域和長江九江段的各種潛在影響,有助於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保障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

  另一方面,在大廳內佈置的鄱陽湖水利樞紐模型、尾閭河道模型等,又可以從小尺度、微觀層面,進行精細化的研究。通過模型的實際類比演練,可以直觀、立體地對多種工程方案進行評估論證,發現可能出現的負面因素,並有針對性提出防範未然的優化措施。“實施任何工程,不能靠事前拍腦袋,事後拍屁股,需要科學嚴密的試驗和論證,確保工程的安全性、生態性和可持續性,這就是模型試驗的意義所在。”許新發說道。

  目前,該基地在課題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他們依託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河海大學、長江科學院、武漢大學等國內一流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人才與技術優勢,完成了“鄱陽湖流域水資源適應性調配關鍵技術及應用”、“鄱陽湖區水沙環境變化規律及綜合調控研究”、“鄱陽湖對長江及“五河”洪水的調蓄能力研究”等一系列課題研究,揭示了長江與鄱陽湖的水沙關係、洪澇關係,為鄱陽湖區域防洪、水資源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鄱陽湖綜合治理方案制定和實施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具備很高的推廣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

  把脈江湖 守望天職

  鏡頭聚焦:鄱陽湖“肚臍眼”位置的蛇山島上,矗立著一個紅色穹頂小樓。小樓裡齊全先進的設備正在對鄱陽湖水量、水質、湖流、藻類、風速、氣壓、地溫、水汽通量等要素進行自動、即時的監測。

  全景解讀:棠蔭島是鄱陽湖中央一座由多處山丘連成的湖上小島,其東南數公里外是贛江南支、中支和信江、撫河、饒河匯合後形成的鄱陽湖東水道,具有極好的水文、生態、氣象代表性。一直以來這裡被稱為“一湖清水”最靈敏的“感測器”,早在上世紀50年代,鄱陽湖棠蔭水文站就設於此,他們監測水情、水質,為水利部門提供第一手材料。從2010年起,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這一國家戰略的大機遇下,水文站迎來科技創新大升級,啟動了鄱陽湖水生態監測研究基地的建設。該基地的大本營設在棠蔭島,監測場所則設在南邊2公里外的蛇山島。

  據介紹,該基地可全面監測鄱陽湖水文生態過程,深入研究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鄱陽湖水迴圈、水環境和水生態的演化規律,為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水文生態安全保障技術支撐,為國際、國內湖泊研究提供實驗與技術交流平臺,為濕潤地區湖泊研究和資源利用提供有力的借鑒。目前,蛇山島水生態自動監測站、水汽通量監測系統、水文氣象觀測場等已建成並投入運行。

  江西省水文局黨委副書記詹耀煌說,水文基地的工作是提供“一湖清水”的基礎資料和基礎資料,但研究的資料向全社會開放,而鄱陽湖是河、湖、江系統的樞紐,對整個世界的湖泊生態體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因此也吸引了國內外各類科研機構對該基地的關注。2012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就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名義跟水文局共建基地,建立世界上最先進的水迴圈及其伴生水沙、水化學、水生態多過程耦合類比數學系統,並在水資源層次化動態評價、水源多使用者合理配置等方面開展科學研究,期望能把這些監測資料真正全部地用到模型上,變成活的資料庫,產生第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時通過合作,也將轉變傳統水文單純的測、報、算,在科研水準和服務能力上使江西水文提升到一個新臺階。詹耀煌表示,基地希望搭建一個開放性的大平臺,與更多科研機構進行合作,雙方只要發揮各自優勢,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的科學研究一定前景廣闊,也能為更廣泛領域的水資源水生態保護提供寶貴的參考價值。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研基地

  讓贛鄱大地永葆豐饒

  鏡頭聚焦:一走進空氣清新的科研基地,正中央的綠化景觀高低錯落,顯得造型獨特。這是一個微縮的江西版圖,省內五大河流及鄱陽湖在景觀模型上清晰可見。環顧四周,遠山茂林,畫面唯美。漫步基地,隨處的百草百樹、花卉果蔬,讓人驚歎別有洞天。

  全景解讀:位於江西九江市德安縣工業園區內的江西省水土保持科研基地,占地1200畝,景致怡人。楊潔教授是基地科研團隊的領軍人物之一,她向記者介紹,江西既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嚴重的省份,又是我國南方紅壤地帶的中心區域,在江西建設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具有典型性和廣泛的代表性。

  治理和保護鄱陽湖,不能只關注水,而要把山、水、林、田、湖納入系統治理,把治水與治山、治林、治田有機集合。該科研基地的千畝生態科技園就是典型的“生態樣板”,其目標是建設成為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基地,為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區和大湖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示範樣板,使之成為國內外水土保持科學研究的開放式平臺。立足南方紅壤侵蝕區,科技園先後建立了坡耕地坡面整治技術集成與示範區、生態溝道研究示範區、現代坡地生態果園研究示範區等一批試驗研究區。以科技園為平臺,江西水利人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南方特色的水土保持技術體系及十大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得到廣泛推廣,產生數十億元直接經濟效益。

  科技園不僅是專家學者學習交流、教育培訓的重要平臺,也是社會公眾感受水保生態文化的重要場所。園中建設有氣象觀測站、水土保持科普展示廳、坡面侵蝕示範區等多個科普展示平臺,儼然一個水保科普的“萬花筒”。2000年,這裡還是荒山凸嶺,經過近15年的不懈努力,荒山變成綠色的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各類功能日臻完善。植物園就是天然氧吧,候鳥遷徙季節這裡也是鄱陽湖的觀鳥勝地。整個科技園就像一個水土保持生態文化主題公園,為人們提供集水土保持科普宣傳、休閒觀光、交流體驗於一體的生態文化展示平臺。

  在我們眼中,這個科研基地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水利部副部長矯勇稱讚科技園是“山溝裡的寶貝”一語雙關,道出了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蘊藏著不同的生命密碼和語言,等著科研人員去破譯。“我們通過基地內的各種實驗,可以揭示很多自然現象和規律,從而產生新的科研技術和科學依據,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最大化。”楊潔的介紹洋溢著一種成就感,她和這裡執著沉澱著的所有水利工作者一樣,對基地的前景滿懷憧憬和信心。

  【記者手記】

  科技武裝 為“一湖清水”保駕護航

  “沒有誰比我們水利人更在乎鄱陽湖,我們會永遠研究鄱陽湖,永遠呵護和保護一湖清水”。採訪中,江西省水利廳廳長孫曉山的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筆者。

  在他看來,鄱陽湖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不僅屬於現在,更屬於未來,他認為解決鄱陽湖問題需要一種開放的胸襟、長遠的眼光。為此,他們採取開放的姿態,通過構建“基地-專案-人才”一體化科研創新模式,多管道、多層次、多方位尋求協作,產生持續的創新動力。他們先後與澳大利亞合作完成了“中國鄱陽湖非點源營養元素截留與迴圈利用研究”,與美國合作開展了“鄱陽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生態修復技術研究”,也吸引了法國、俄羅斯、香港等國際科研機構前來考察交流。

  今年廳裡專門設立開放式的研究基金,主動邀請中國水利科學院、長江科學院、南京水利科學院、河海大學等國內一流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來競爭申報江西的科研項目,建設造就院士的科技“矽谷”。

  人水和諧 生態水利是審美者的行動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感受到,“三大基地”都在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努力,這就是力爭將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科普教育、生態旅遊集於一體,打造國際性、開放型、高層次的科研綜合平臺。採訪中記者也體驗了一次水生態文化之旅,在模型基地感受鄱陽湖浩淼風姿與歷史文化,在水保基地的天然氧吧“洗眼洗肺”,在水文基地看白鶴、觀江豚,他們所呈現的,是一個從天空到陸地,從山川到湖泊的“山水林田湖水生命共同體”生態科普文化大主題公園。鄱陽湖不愧是展示江西生態形象和品牌的“第一名片”!

  誰說科研就意味著枯燥?誰說科技就與詩意無緣?生態水利之美,在於生態與科技並進,經濟與環境雙贏。可以說江西水利工作的每個環節都融入了對自然的敬畏,融入了人水和諧的理念,他們用行動詮釋著生態水利之美,詮釋著水利人對大湖的珍愛。這樣的科技水利、現代水利、生態水利,才顯得如此寶貴。

[责任编辑:罗强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