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自東漢以來,不斷豐富中國文化的內涵。歷史上許多文學著作涉及道教科儀、道徒生活;道教徒中有影響了當朝君王治國者,有撰寫了醫學、養生、煉丹著作者,也有武林高手,太極拳至今廣為流傳。許多名山大川都留下了道教遺蹟,甚至因道教而聞名天下;至今仍保留了許多道教文物和道教藝術。江西作為道教重要的發祥地和傳播的重要地區,許多道教名山如今已是世界級、國家級旅游勝地,那些洞天福地、崇山叢林中的道教宮觀、道教遺蹟,吸引著無數道教人士前來尋根問道。香港商報記者 黃穎 王長久
忠孝濟世萬壽宮 儒道融合一典範
萬壽宮是一個蜚聲中外的閃光名字。新加坡有一座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萬壽宮,在美國三藩市中國城可以看到華人興建的萬壽宮酒樓,在紐約還可見到一個曼哈頓萬壽宮賓館,張學良將軍曾在那舉辦91歲壽慶。我們所要說的萬壽宮,是中華民族的道教文化精品。但在道教史上真正能以「萬壽」而聞名於世、流芳千古的,莫過於發源於江西南昌的萬壽宮。
萬壽宮的隆盛,與其供奉的神明和傳揚的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是有著密切聯繫的。萬壽宮本是江西民間祀奉許遜真君的祠廟。這是個極富傳奇的歷史人物,曾任蜀郡旌陽(今四川德陽縣)縣令,居官清廉,為民興利除害,后弃官東歸故里,在新建縣西山修身煉丹。許遜精於醫道,為人治病,藥到病除,妙手回春,蜚聲遠近。時值南昌洪水氾濫,據說當時有一條蛟龍經常翻雲覆雨、興洪作浪、為害人民。許遜用神劍將蛟龍擒住鎖於八角井中,從此水平浪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相傳許遜活到136歲時,在西山得道,「舉家四十餘口,拔宅飛升」,連家禽家畜都帶去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便出於此。許真君一生救災救難,除害蕩妖,功濟生靈,被稱為「江西福主」,捍御洪水的「治水功臣」,航運、商貿的「保護神」。后人為紀念許遜,遂在其飛升遺址處修建道觀,最終形成萬壽宮,后成道教净明忠孝道發祥地。净明道傳揚并踐行「忠孝仁慈忍慎勤儉」道義,本著淑世的情懷將儒家倫理與道教信仰結合,道俗圓融,是修身、齊家、治國、待人接物的基本準則。
南昌西山萬壽宮位於遠離城市之地,其道士并不以打坐誦經為己足,還以傳播忠孝、積德行善、保護生態環境為净明道本色。宮內殿前有6株參天古柏蒼老遒勁,相傳最大一株為許真君親手所植。宮門左側的八角井,相傳當年許真君鑄鐵為柱,鏈鉤地脈,以絕水患。自東晉開始,每年净月朔日開宮,受四方行香,成千上萬的進香者比肩接踵、張袂成蔭。信眾進入宮后一步一跪拜,到殿前陳敬貢品,晉謁仙顏,祈禱心願。焚香爐前,香火明燭通宵達旦,爐烟縹緲,鐘聲悠揚,一派仙家氣氛。
長期以來,遍布全國的江西萬壽宮不僅是供道士修道祀神的宮觀,更是贛鄱百姓的歷史見證和文化象徵。許真君登仙之前留下的「忠孝仁慈忍慎勤儉」八寶垂訓也成為江西的人文精神支柱。近世以來,萬壽宮還同時成為江西商人的精神寄託之所,一方面可祈求許真君保祐贛鄱子民萬事興隆,一方面又可提供贛人彼此聯繫互惠互助之場所,遂使萬壽宮成為贛文化之花開遍神州大地。
萬壽宮同陝西黃陵、曲阜孔廟、太原晉祠、成都武侯祠相似,不只是地方文物,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現在人們談及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好比隔世桃源,已難以體會先輩們對忠孝文化的熱愛,以及帶著濃厚的鄉土信仰在各地經商安身、築巢謀生的艱辛。當我們在赞美古希臘神話之餘,能把中華文化那些神話傳說中濟世匡時、忠孝善行美德浸染於心,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當下,也能找到靈性的寄託吧!
在洞天福地里 感受仙風道骨
道教是華夏民族唯一的本土宗教,是中國人獨創的精神產品。在兩千多年的歲月流逝中,道教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探索人生、社會和宇宙奧秘的文化體系,它有著系統完整的宇宙觀、人生觀和終極關懷,如尊道貴德的信仰追求、慈愛和同的包容精神、仙道貴生的性命學說、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清靜恬淡的人生境界、崇簡抑奢的生活信條等。這些重要思想和觀念,已經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打下了深深烙印,一直綿延弘傳。
教以山傳,山以教顯。道教注重氣韻雙調,山多有泉處多為道教人士修行之地,基本上有名山就都有道場。自古以來,江西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就是神仙方士和黃老道們活動的重要場所。這里有正一祖庭龍虎山,靈寶祖庭閣皂山,净明祖庭南昌西山。還有廬山、玉笥山、麻姑山、三清山、葛仙山、鬼谷山、逍遙山、華蓋山、金精山、太平山……這些洞天福地、名山聖地曾涌現出許多真人高道,修行大道、傳教度人。
在江西問道,可一覽江西的名山大川,寄情於山水之間。經典神話「麻姑獻壽」中的那位麻姑女壽仙就誕生在山姿奇秀的南城縣麻姑山。傳說中著名的八仙之一呂洞賓,亦得道於廬山,揚名於廬山,他修煉過的廬山仙人洞,也藉此成為千人頂禮、萬人膜拜的道教勝地。唐代大詩人李白是位虔誠的道教徒,他的詩歌中常常出現「仙人」、「羽化」等意象。「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為名山游」的他一生中曾五上廬山求仙學道。
醫道同源神仙府 千年藥都不尋常
自古醫道不分家。道教為探求長生不死,在長期修煉中,通過對自然、對人體自身的探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醫藥養生、祛病延年、保健強身的理論與方法。現在人到道教道場,也總是喜歡在問道之餘問問養生治病方面的問題。
位於江西樟樹東南的閣皂山,作為靈寶道派的發祥地,香火延續了1600多年。閣皂山歷代道眾均堅持修道養性的同時,精究藥理醫術,制藥施診,「道藥兼行」,使閣皂山成為全國唯一的藥道同源的道教名山。人們常把閣皂山道教與靈丹妙手、祛病禳災聯繫在一起。
閣皂山以其獨特的「風水」為羽士厚愛,被視為「神仙之府」。這里盛產茯苓、松脂、麥門冬、天門冬、首烏、葛根、烏藥、全胡、玉竹、淡竹葉、金銀花等幾百種藥材,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藥史文化為一體的名山。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著名的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葛玄既是靈寶道派的始祖,又是樟樹醫藥業的奠基人,閣皂山也因此成為樟樹藥幫的「祖山」。
葛玄之后,其衣缽傳人、姪孫葛洪撰成的《抱朴子》,是中國道教史上養生理論的第一篇開山之作,系統地闡述了神仙方藥與養生延年的具體方法,將道教神仙方術推向了頂峰。在中國的道教史上將兩葛并稱「葛家道」,閣皂山亦因兩葛而成為道徒的「聖地」。閣皂山山形如雲天閣樓,山中林木蒼鬱,如同墨染,取其「形閣色皂」因而得名「閣皂」。閣皂山左有閣水,右有感溪,環山合抱,恰如雙龍護珠,更為青山增色。夏天無酷暑,是休镕旅游避暑的好地方。山有九十九峰,歷史上與匡廬、玉笥兩山并稱「江右三大名山」,列為「豫章十景」之一。
作為道教名山,閣皂山上有眾多的仙真修道遺蹟。現在其主要景點之一的接仙橋,說的就是當年葛玄在閣皂山修煉時,常在橋頭迎來山求醫問道、采藥煉丹的各路「仙人」。
尋訪這樣的仙境道場,我們暫且不去探討那些神仙方術里到底有幾分真實,僅這峰巒疊翠,溪流澄澈,山花吐秀,輕風拂來,也不免讓人有超凡脫俗之感。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江西宮觀林立,其中以龍虎山上清宮、西山萬壽宮和閣皂山崇真觀最為恢弘,特別是龍虎山上清宮,其高度只比北京的皇宮矮一尺,且殿樓建築之華麗、宮宇面積之大在中國宗教史上實屬罕見。
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中國道教的鼻祖--一代天師張道陵曾在此修道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上清宮原為張道陵修道之所,后來成為歷代天師供祀神仙、闡教演法、為弟子傳道之所,有「神仙所都」和「百神授職之所」之稱。伏魔殿內那口深不見底的鎮妖井,相傳就是梁山好漢的誕生地,《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里寫的正是這個故事。
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張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府門上書對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告訴你這里的主人具有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雙重顯赫地位。天師是萬世一系,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都是姓張的,承襲了65代,與山東曲阜孔夫子家有「南張北孔」之說。65代?這是怎樣的傳承!而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古老道宮的聲名至今仍然顯赫。
再看這天師所選風水寶地龍虎山,丹霞奇峰,嵯峨萬千,怪石奇岩,滿山紛陳,億載滄桑造化出這神奇雋美又趣妙橫生的「十不得」曠世奇觀。乘筏泛舟瀘溪河上,山挾水轉,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令這靈秀的龍虎山充盈了道風仙氣,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
而龍虎山最負盛名的就是懸棺之謎。看那大片的絕岩壁上,洞穴星羅棋布,里面有100多座25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岩墓懸棺,數量之多,位置之險,可稱之為「天然考古博物館」。諸峰峭拔陡險,棺木究竟如何放進去,令人心生喟叹,百思不得其解。
龍虎山的天下第一絕景仙水岩,更是華夏惟一、域外無雙的奇中之奇!仙水岩又稱「玉女峰」,又被稱為「大地之母、萬靈之源」。更奇的是,與「玉女峰」隔河相望有一座拔地而起的石筍山,名「金槍峰」,又叫「大地之父」。這一「父」、一「母」,自然和平,集高貴與平易於一表,兼巧俏與敦厚於一身,踞萬仞之上、俯億兆生靈。把道家睿智的陰陽哲學理論演繹到極致,也讓這本無生命的山體顯現出永恆的生命氣息。
作為中國道教的中心和樞紐之地,龍虎山可以說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典型。至今龍虎山天師府仍在發揮著正一道祖庭的作用,其巨大影響遠播海內外。如今景區推出的領略道教祖庭威嚴的「瞰道教全貌」的「身」游線路,領會道教崇尚「無為、自然」核心思想的「覽道教仙境」的「心」游線路,探考張道陵創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游線路,使「百神受職之所」、「洞天福地」的龍虎山紫氣升騰,納迎四方賓客,被旅游界譽為「道教朝聖第一游」。
鄉邦尋古 翻動千年塵世
有人調侃,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跑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生活越是現代化,人們越是喜歡到古村落走走,在幽深的歷史街巷體會今天的來源。古村落正在成為人們尋古的熱點。古村落中,有歷史的味道,有文化的鄉愁,精雕細琢與返璞歸真同在。只要村落還在,屬於這片土地的人文脈絡就不會斷。而在村落中的鄉邦文化,也有可追尋的源頭。香港商報記者 黃穎 王長久
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集中體現和活化石,古村落以有形的姿態承載著一個個時期的歷史,訴說著大時代下的小時代。江西有如此眾多保持完整的古村落,這些散落的古村落,遺留著唐宋的遺風和元明清的神采風韻,又延續著世代居民最淳樸的生活。你信步走進一個村落,就會翻動一頁歷史。隨處踩動一塊石頭,就會觸動一個朝代。他們保存著中華古文化的頁頁書卷,凝聚著江西的歷史輝煌。雖歷經社會動盪、世事變遷、風雨侵襲,古村落依然散發著濃郁的贛地文化之香。念舊也好,懷古也罷,旅行就是一種心態。就這樣隔著條异鄉的被子,進入似夢非夢的徜徉! 探源尋踪憶往昔
古村落往往地處邊遠,交通不便,相對的封閉性使這里保持了更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對久居城市的人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在古村婉約柔美的氣質里,暢游的是每一顆踏上此地游客們追尋安謐的心。每個人心里和眼中的古村都是不一樣的美好,有些人視為夢寐的地方,有些人沉浸於水墨畫般的古典雅致。
數百年一晃而過。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使得各地很多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大都已經損毀了,得以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村落,也被世人視為瑰寶,非親歷目睹方能領略其中的精髓。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江西保留了非常多的古村落,要看古村落,江西是個不能不來的好地方。江西古村落因人因時而各放异彩,有心的學者周鑾書先生曾為我們理清了各種古村落的看點,讓我們在行走的過程中能帶著更多的理解。
江西的古村落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前人攻讀致仕的古村,多有巍峨宏偉的祠堂,寬敞精美的宅第,裝飾優雅的書院、學館、花園,還有莊重的塔、橋、牌坊、牌樓、旗杆石,以及匾聯、石刻、名樹、墨跡和文物等。如樂安的流坑,婺源的理坑。二是經商致富的古村,它們建有大小、風格、式樣、規制一致的住宅,這是富商大賈為家人、甚至為族人統一興建的,有的四棟、六棟、八棟,多的達三、四十棟,縱橫交錯,聯成一體,宏大壯觀。而且都是雙數,并有圍牆聯接,自成院落,前后多半附有美麗寬闊的花園。有的還建築村牆,繞以溪水,既寬又深,如護城河,村莊內外廣植林木,濃蔭遮天。如青原的渼陂,吉水的桑園,婺源的延村,豐城的白馬寨、厚板塘等。當然,也有一、二兩類同處一村的,如上述遠近聞名的流坑村、渼陂村,甚至是仕、農、工、商四者并存又相互結合的古村。三是聚族而居的古村。江西古村一般都是聚族而居,這里僅是從建築角度來講,即一個大門進去,周遭高大圍牆,里面千門萬戶、四通八達。圍牆之內,住著一個祖宗所繁衍的數十百戶人家,說是一村,實為一家。有的以天井計算單位,如36個天井,48個天井,一個天井周圍邊有若干房間,可住一二戶,房間之多如同蜂巢蟻穴一般,稱為某某大屋。而圍屋卻是中間一個特大的天井,四周建有住房、廚房、廳堂、倉庫等,一大家族住在其中,外面以高大的圍牆保護。前者如吉水的鄧家大屋,永豐的羅家大屋,奉新的岳家大屋,后者如安遠的東生圍,龍南的關西圍等,往往就是這類古村。它們外觀有圓形、方形、長方形、不規則形,以方形居多。大屋、圍屋的四角建有望樓、碉堡,屋外多有溪水或挖掘水溝環繞,以加強保護。采取這種封閉式很強的模式,一般為避戰亂從中原南遷和為逃倭寇從閩浙西遷的兩部分客家人所建,也有因靠近山區,為防盜所需的本地人和外來人所建。
鮮活而真實的生活「文物」
寫下「古村」一詞,就感覺一條青石板路在深巷中延伸,一束陽光打進老屋天井,一朵睡蓮浮在大水缸上,一位老人在廳堂太師椅上安詳靜坐,還有村邊鬱鬱蔥蔥的草色……這村落中揉碎了情致的景,是這般怡人。帶著深情目光打量這些靜態的村落與動態的村民生活,哪怕它們有一部分已經因商業化的浪潮沾染了些許塵埃,但關於文化的紀念,關於土地的記憶,不該斷裂。所謂「文物保護」,應該在這具體的「物」中,發現更真實的「文」,把「文」與「物」共同保護。
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梁洪生告訴我們,現在江西古村落最好看的有兩片,一片在婺源,一片在吉泰盆地。婺源現在已經成為了江西的一塊名片--「中國最美麗鄉村」。欣賞婺源的美,一定要放在青山綠水中間看,因為它所有好看的村莊都是有水的,山青水净,樹木蔥蘢,它的徽派房子又有那麼強烈的黑白對比,而這所有的建築物,所有看得見的東西都在清澈的流水里有個清晰的倒映。有了水就有了活的靈氣,這樣一個地方怎麼會不美?
吉泰盆地最好看的村莊集中在青原區,從東固到青原區,大概78公里的這條帶上,大概有10個歷史名村。這里又有兩大看點,第一你可以在這里看到宋代、明代深厚的文化底蘊,宋明兩代是江西人文最發達的兩個時期,其間的文化較為集中地固化、存留在這片村落里,所以在這里可以看到大量的祠堂,大量的歷史的街巷以及神廟。第二是走進老百姓家里看看他們對於祖先、對文化的崇拜。每個村莊都有家譜,他們用這個家譜來證明他們的祖先自唐宋以來就居住在這里。也就是說,在這近80公里的路程中,游客可以看到1000年的歷史濃縮。如富田鎮就是文天祥的老家;永新縣離縣城只有6華里的地方,就有龐大的祠堂,蓮花縣沒有博物館,但那里有遍地的漢墓。
村落,注定是個與記憶有關的存在。那泯滅於時光的真實的面貌與故事,我們是無法復原的了。屬於他們的輝煌時代已過去,它所攜帶的倫理觀念、政策、禮儀、建築信號,卻一直都在靜默的石頭磚頭中存在,任我們打量。
村子里各種民風民俗文化的表達方式,展現了老百姓自有的一套生活哲學,先民的生活歷程,似乎總有來自天地自然的神聖尺度評判在其中。先民如何造就了那樣一種群體精神氣質,以至於我們在靠近時,就感受到智慧的閃光。村落文化伴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積澱、更新,有些升華,有些消殆。生活在這里的人憧憬外面的花花世界,而外面的人又邁著嚮往的步伐往這里趕。都市人,只是那鄉邦的旁觀者、過路者,在真實的行走中,帶著濃濃的羨慕嫉妒恨,恨自己不能時時享受這般田園生活。我們看到的當下的村落,也正在逐漸成為歷史,我們就仿佛是在歷史的影像中穿行。
固守村落,其實也是一種精神的固守。一個想看歷史、會看歷史的人,在這里應該好好的看幾天,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去琢磨,不要急著走開,把腳步邁進那些古樸典雅的民居中去,如果你向房主打聲招呼,他們也會笑著歡迎你進去看一看。
鄉土社會的史書庫
古村中的建築、牌坊、雕刻、生活用具,顯露著歲月的痕跡,即便一個屋檐牆角,都見證著跌宕的人間烟火。不知道該說它們是把時間給空間化了,還是把空間給時間化了,總之我們身臨其境,卻有種不知身在何處的恍然。
多少文人墨客、專家學者都對江西的古村落從考古、歷史、文學、審美等方方面面的角度做過深刻的解讀,而這些村落,僅僅是靜靜地,無言地,從容地流淌著它自身的智慧、心事,勾起人們的鄉愁,在遙遠的蛙聲一片中,交織出一個又一個頑強的、悲壯的先賢故事。它的莊嚴沉著打動著過往者,與其說人主宰了這里的一切,不如說村落在時間與空間上主宰著人與物。
為探究歷史傳承,反思文化變遷的人們,把這一個個贛地古村,視為寶貴的鮮活的鄉土社會史書庫。如果沒有這些村落的存在,過往只不過是典籍上記載或未記載的那些失去場景與細節的歷史年代而已。
贛地人居住的村落,如果按建築風格和文化板塊來分,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即贛派古村落、徽派古村落和客家土樓。
贛派古村落是江西省古村落的主要類型,幾乎遍布江西五大河流域,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廬陵文化、臨川文化、信州文化、瓷都文化等為背景的古村落。如吉安釣源、泰和爵譽、宜黃棠陰、鉛山石塘、景德鎮瑤里等都是贛文化古村落的代表。
徽派古村落是在徽州文化的本底上發展起來的,目前江西境內的徽派古村落主要以婺源為典型代表,村落建築風格自成一系,與贛派古村落在建築風格上有較大區別。
客家土樓屬於典型的遷徙型聚落,特點就是防御性,這與他們長期生活於動盪社會的民族心理意識有關。江西的客家土樓主要分布在客家人集中居住的贛南地區,土樓有城、寨,江西境內最大的圍屋要屬定南的關西新圍。
無論是哪一種建築,無論是哪一派風格,每一處民居,每一座山莊,各家各戶精緻的宅院、樓台,無不體現出先民頑強的生存意志和對美的追求。這里曾經就是生活的「現場」,現在多多少少成了舞台的布景。先民如此珍惜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而這些細節又反過來造就了他們。古村有許多已是縣保、省保、國保單位,或國家與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有的還正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當時代變幻,舞台上的追光打向了別處,它們也逐漸隱匿在靜謐的暗處,等待著人們一次次地踏尋與觸摸,卻再也無法恢復舊日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