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陕西 > 本地新闻

南水北調中線七成水量源於陝西

2014-11-06
来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南水北調在陝西 北調之水7成源於陝西

  近了,更近了!備受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全線通水馬上就要實現了!

  半個世紀的夢想,一代偉人的勾勒,此時此刻變得如此真切。

  這是一個宏偉的世紀工程——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其規模及難度國內外均無先例;

  這是一項惠及民生的重大舉措——

  中線工程,年調水規模達130億立方米,其中一期調水規模達95億立方米,將有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1億多百姓直接受益;

  這是一場轉變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

  中線工程水量的70%來自陝南,為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陝南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的同時,不斷探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有效路徑,走出了一條生態、秀美、富裕、安全的循環發展之路。

  構築中國新水脈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早在60多年前,一代偉人毛澤東以一個戰略家的眼光,用如椽巨筆勾勒出“南水北調”宏偉藍圖。

  我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412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是2163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讓水資源短缺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一場承載著幾代人夢想、造福子孫的“調水之夢”就此拉開了序幕。

  半個世紀以來,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各方面專家對南水北調進行了勘察、調研和可行性研究,並於1994年元月水利部審查通過了長江水利委員會編制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南水北調工程在長江下遊、中遊、上遊規劃了三個調水區,形成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連接,構成我國中西部地區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漸突出,並呈繼續惡化的趨勢。造成這種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水資源短缺。因此,解決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問題,就要加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保障該地區持續發展對水資源的基本要求。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將大大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相比其他兩條線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丹江口水庫主汛期除保證防洪外,調節庫容達98億立方米,汛後達190億立方米,可以承擔“充蓄”調節和“補償”調節的任務。除此之外,中線工程還可以從長江三峽引水,為調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1.1億百姓喝上放心水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後,將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工程總調水量達448億立方米,相當於為我國北方地區新開辟了一條黃河,為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打下堅實基礎。南水北調東、中、西三條線惠及黃淮海流域5億人,為44座大中城市解決缺水之憂和擇水之苦,僅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就可使1億餘人直接受益,徹底改變華北地區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質的地下水的命運。其中,中線設計流量350立方米每秒,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調水,終點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座大中型城市缺水問題。

  經濟效益方面,除了間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外,由於對南水北調工程投入了大量資金,據東、中線總體可研階段估算,僅此項每年可以拉動中國經濟0.2-0.3個百分點。調水工程通水後,我國北方增加了水資源的供給,每年將增加工農業產值500億元。另外,由於調水工程的實施,每年可增加就業人口50至60萬人就業。

  生態效益上,中線工程可以有效緩解受水區的地下水超采局面,同時還可以增加生態和農業供水60億立方米左右,使北方地區水生態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並逐步恢複和改善生態環境。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增多條件下,增加國家抗風險能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陝南走上循環發展之路

  過去汙染環境的山區窮縣,如今搖身變為生態大縣、工業強縣。短短幾年時間,旬陽生態工業園已形成8個各具特色的工業區,“三廢”循環利用年節約標煤34.6萬噸,減排二氧化硫6.5萬噸,循環經濟效益達7億多元。

  旬陽縣的變化是陝南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陝南地區處於丹江口庫區的上遊,是南水北調中線重要的水源區,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提供了70%的水源。我省始終把“一江清水永續北上”作為一項政治使命,以漢、丹江流域水體汙染防治和水源涵養為重點,推動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持續融合發展,陝南走出了一條循環發展之路。

  “十二五”開局之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陝南循環發展戰略,把構建現代循環產業體系作為核心任務,省級財政每年安排6億元,支持陝南循環經濟園區建設,推動項目向園區集中。同時,根據各縣資源稟賦,大力推動茶葉、柑橘、中藥材等“一縣一業”發展,促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和生態化。依托陝南山水資源,支持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態觀光旅遊業。陝南三市生產總值連續5年超過全省平均增速,實現了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我省還力求在保護水源的同時與民生改善相結合。從2011年開始實施陝南生態移民搬遷工程,計劃用十年時間陝南搬遷60萬戶、240萬人。截至2013年底,20萬戶、75萬人搬進新居,遷出地生態恢複進程加快,水源涵養功能明顯改善。

  為根治漢丹江流域洪澇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2012年和2013年,分別啟動了漢江、丹江綜合整治工程,計劃投資280億元,在漢江、丹江沿線實施生態環境治理、水資源配置和防洪設施一體化建設工程。截至2013年底,完成投資61億元,建設堤防190公裏,治理河長267公裏,400多條小流域得到綜合治理。

  為了治理汙染,陝南“十二五”規劃中的54個市、縣(區)垃圾汙水處理項目全部建成運營,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77.3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2.19%。建成國家級和省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3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30平方公裏,實施生態修複面積1468平方公裏,年均保土能力達到1275萬噸,蓄水能力達到1.13億立方米,植被覆蓋度提高15.3%。

  可以預見,牽手南水北調工程,陝南三市將在循環發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突破,實現更快跨越。

  相關鏈接

  南水北調工程分為東、中、西三條線路

  南水北調工程在長江下遊、中遊、上遊規劃了三個調水區,形成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連接,構成我國中西部地區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東線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輸水到天津;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一期工程調水主幹線全長1466公裏,其中長江至東平湖1045公裏,黃河以北173公裏,膠東輸水幹線239公裏,穿黃河段7.87公裏。規劃分三期實施。

  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陶岔閘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省鄭州市附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輸水幹渠全長1273公裏,向天津輸水幹渠長154公裏。年調水規模130億立方米。

  重點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並兼顧沿線生態環境和農業用水。中線工程分二期實施,第一期工程建設主要目標: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從丹江口水庫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中線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調水95億立方米。同時為減少中線從丹江口水庫調水後對漢江中下遊的影響,修建引江濟漢等四項生態建設工程。

  西線工程:簡稱西線調水,是從長江上遊調水至黃河。即在長江上遊通天河、長江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遊築壩建庫,壩址海拔高程2900-4000米,采用引水隧洞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調水入黃河是從長江上遊幹支流引水入黃河上遊的跨流域調水的重大工程,是補充黃河水資源不足,解決我國西北地區幹旱缺水,促進黃河治理開發的重大戰略工程。

[责任编辑:郑婵娟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