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新聞:
香港商報官網 > 吉林 > 本地新聞

未來土地由誰種?怎麼種?

2014-10-16
來源: 新華社

  吉林省梨樹縣地處松遼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連續多年糧食產量居全國縣級前十名。隨着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以及農村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現行糧食生產中,以戶為單位的分散經營方式越來越不適應當地農業發展要求。2012年起,梨樹探索以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基礎,通過農業科技“集成”,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

  由誰種?

  1983年第一輪土地承包時,梨樹縣小寬鎮西河村農民郝雙分到8畝地,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時,他卻只分到3.6畝地。“邊研究、邊實踐,種了一輩子地,地卻越來越少,挺苦惱,我就出去打工了。”

  2008年,在政府支持農民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政策推動下,郝雙看到了機遇。他說:“我回家組建了合作社,到2012年,合作社經營的土地迅速擴大到150多公頃。”

  時下,以郝雙為理事長的梨樹雙亮農機植保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着470公頃旱田和40公頃水田。他說:“每公頃旱田的玉米產量從最早的1萬多斤增長到現在的2.5萬斤。”

  梨樹有耕地26萬公頃,被稱為吉林省糧食生產的“南大門”,2013年糧食產量達44.8億斤。

  梨樹縣農業局副局長王貴滿說:“梨樹地多、糧多,農業人口也多,但隨着農業科技和裝備的發展,不需要這麼多農民種地了,破解農民‘土地里刨食’就需要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唱主角。”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米國華被郝雙稱作“首席專家”。在郝雙看來,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直接實現了“院士種地”。

  “因為我的土地多,米教授和他的博士生願意在我的田地里搞科研。”郝雙說,“米教授和他的博士生給我带來科學的理念和技術。同時,我在中間加以組織協調,手下還有7名管理人員,個個是種糧能手,組成了‘高中低’搭配,糧食作物高產高效自不必說。”

  作為農業干部,王貴滿毫不掩飾自己對年輕人才的渴望。“郝雙已經64歲了,現今留在農村種地的農民40歲以下的已經很少了。‘10年後土地由誰來種?’這一問題,始終困擾着我。”

  王貴滿說,“對這個問題,我已經有了答案。一方面,90%的傳統農民離開田地外出打工;另一方面,隨着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應運而生,種糧變成有利可圖的產業,年輕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必然要走入田間地頭。一句話,農業現代化最終還要靠這些年輕人才。”

  據測算,通過規模化經營,實施全程機械化耕作,每公頃生產成本節約630元,其中生產資料節約430元,機耕費用節約200元。目前,梨樹落實規模化經營土地面積為1.2萬公頃,每年實現節約成本756萬元。

  怎麼種?

  46歲的盧偉是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擁有包括4台免耕播種機在內的十余台農業機械。眼下,他托管當地農民的300多公頃旱田。

  說到農業技術的“集成”,不善言辭的盧偉打開了“話匣子”,“連片的土地流轉到合作社後,打破傳統均勻壟作,可以推廣寬窄行保護性耕作技術,也能充分發揮新科技機械化優勢,節本又增產。”盧偉說,“我的合作社糧食產量達到每公頃2.3萬斤,比過去一家一戶傳統耕作每公頃增產3000斤。”

  寬窄行保護性耕作、全程機械化、專業植保支持……2013年秋季的測產數據顯示,采用寬窄行種植等技術“集成”的地塊平均公頃產量在2.2萬斤以上,比普通農戶產量提高13.5%,梨樹因此增加糧食產量3000萬斤,農民增收近3000萬元。

  郝雙給記者講述了一個當地農民逐漸認可技術“集成”的故事:2012年,郝雙的合作社以“統一生產資料、統一種植方式、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指導、分開收獲”的“四通一分”模式經營120公頃土地。“就在春耕前,有7戶的10公頃突然提出要退出,這樣土地就不能集中連片了,當時挺上火,一夜之間,嘴里全是火泡。”郝雙說,“那年趕上玉米粘蟲暴發,因為我們的植保做得好,一點沒受災,保苗達到6.5萬株,而退出那幾戶保苗只有5萬株,‘壟挨壟’產量差距1萬斤。第二年,這幾戶又托人要求重新加入合作社。”

  在今年春季低溫多雨、宜耕期縮短的情況下,農業技術“集成”顯現出更大優勢。“不僅極大縮短了耕作時間,提高了播種效率,而且保證了播種質量。”王貴滿說,“同時,應用農機化保護性耕作、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高產高效技術組裝配套集成,大大降低了天氣、病蟲草害等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保障了農業作物良好的長勢。”

  王貴滿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農業技術“集成”增產賬:以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基礎,如果未來3-5年技術“集成”實現全覆蓋,按每公頃增產4000斤計算,全縣26萬公頃耕地將實現增糧10億斤。

  再發展

  打破傳統均勻壟作,推廣寬窄行保護性耕作技術,充分發揮新科技機械化優勢;以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核心,實現農村土地的規模經營,整合農村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梨樹對“三農”轉型和農業現代化带來新的啟示。

  啟示一:土地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向“種田能手”集中,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殘戶,可以將土地“托管”,由過去的把土地廉價轉包變成現在的有能人帮種,大大增加了土地收入。同時,從土地解放出來的勞動力,通過打工增加了收入。

  啟示二:土地不論是由合作社經營還是由“種田能手”經營,都有一個特點,即他們具有一定的農業科技水平,是現代農民的代表。同時,他們通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溝通與聯合,通過與專家零距離接觸,能夠更好地應用農業新技術,實現技術合理的組裝配套,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土地效益。

  啟示三:土地由合作者統一經營,發展到一定階段,合作社可以按面積給農戶相應的收益,農戶不再關心地該怎麼種、怎麼管的問題。合作社可以科學規划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排灌設備設施,在農業防災減災方面將發揮重大作用。

  同時,土地集約經營後,有利于大型農業機械作業,有利于勞動效率提高,有利于種植結構調整,有利于農業項目實施,促進農業機械化。

[責任編輯:李寧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