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新聞:
香港商報官網 > 山西 > 本地新聞

山西縣域經濟發展考核:民生改善指標權重最大

2014-07-11
來源:山西日報

  民生改善指標權重最大

  ——解讀我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評價體系

  閱讀提示

  我省90%的國土面積在縣域,73%的人口在縣域。沒有縣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全省經濟的發展。為引導和激勵各縣(市、區)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積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科學考核和客觀評價縣域經濟發展狀況,2013年3月,《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評價暫行辦法》出台。通過一年時間的探索、調整和完善,結合開展考核評價以來的工作實踐,考評辦法進行了修訂,更符合我省的實際情況和省情特點,更科學、客觀地反映各縣(市、區)的工作實際。近日,省政府通報了《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2013年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評價結果》,發布2013年縣域經濟考核評價結果。突出導向性,體現時代性和科學性引領全省縣域經濟加快轉型跨越發展 “郡縣治,天下安。”自古以來,縣域就在整個國家政權和治理中佔有重要地位。縣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我省90%的國土面積在縣域,73%的人口在縣域。沒有縣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全省經濟的發展;沒有縣域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就沒有全省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

  近年來,我省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省委、省政府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要求相比,縣域經濟仍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因此,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迫在眉睫。開展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評價工作,意義重大。

  開展考評工作為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指明前進方向。考評工作的開展,明確了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目標,找到了推進科學發展的抓手,把握了轉型跨越發展的着力點,對各地調整經濟結構、實現“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推進 “四化”建設、統籌和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建設“四個山西”、實現率先走出資源型地區轉型跨越發展新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開展考評工作為縣域經濟加快發展鼓勁加油。通過考評,可以進一步有效調動各縣(市、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促進全省縣域經濟在轉型跨越發展中形成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開展考評工作還可以為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提供動態的參照坐標。通過考評,通過縣與縣之間比較,縣級党委、政府可全方位了解把握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時掌握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查找自身發展的優勢和差距,明確發展的方向和工作着力點,從而達到揚長避短,走地方特色經濟發展之路的目的。特點與亮點相呼應考評體系全面客觀、科學合理 2013年,當某縣領導剛剛獲知該縣在2012年排名中位列前三時,連呼“不可能”,因為在他心中,自己的縣底子薄、基礎差,不可能榜上有名,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以GDP排名”的政績觀在一些地方領導干部心中仍留有極為深刻的印象。縣域經濟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正是為了避免“以GDP論英雄”的粗暴排名方式,遵循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的理念,其內容全面,特色鮮明。

  我省考核評價體系特點與亮點相互呼應,全面客觀、科學合理。

  首先,考評內容全面客觀,主要體現在指標體系上。經濟發展、經濟結構、民生改善和資源環境四大類30多項指標將省委、省政府發展目標和內涵轉化為可考核的工作進程和客觀標准。

  例如,民生改善是四個方面里權重最大的一項,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民生的極大重視。民生方面的考評指標也是最多的,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評價指數、新農保參保率、城鎮社會保險參保率、免學費縣級配套資金到位率、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师數和每千人注冊護士數、農村自來水入戶率、減貧人口等13項,這些指標突出體現我省在民生改善中重點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的工作導向。

  其次,考評方法科學合理,這主要體現在權重分配和分類考評上。權重分配力求體現省委、省政府同步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的發展導向,既統籌兼顧,又突出重點,體現考評工作的前瞻性和導向性。分類考評則根據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發展取向、發展基礎等,將全省119個縣(市、區)分為四類,既保證了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公正性和可比性,又避免了不同基礎、不同特點、不同發展取向的縣域進行盲目比較,排名靠前的縣(市、區)對于同類縣域具有更強的示范、引領效應。

  另外,為了鼓勵後進縣(市、區)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增強趕超意識,考評辦法在表彰獎勵強縣的基礎上,增加了爭先進位獎勵項目。7月10日,省統計局副局長張曉東告訴記者:“之所以設立爭先進位獎,是想告訴各縣(市、區),無論基礎好壞,只要有進步有發展,就能獲獎,這一方面加大了對後進縣(市、區)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實力較強縣(市、區)的比拼壓力,推動爭先進位,而不是高枕無憂。”這進一步強化了我省不以GDP論英雄的良好發展導向。《辦法》修訂優化考核機制更好地反映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今年,為進一步做好縣域經濟考評工作,按照省委党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規范和改進各類考核評價工作的安排和部署,結合開展考核評價以來的工作實踐,依照穩定性、導向性、統一性和科學性的修訂原則,縣域經濟考核辦法做了一些修訂。

  一是調整國定貧困縣指標及權重。取消國定貧困縣GDP總量和速度指標,相應地,在民生改善部分增加“減貧人口”指標,權重賦予3分。取消國定貧困縣“GDP”和“GDP增長速度”指標,相應地在民生改善部分增加“減貧人口”指標,表明對縣域經濟發展,特別是對貧困縣發展的考核,決不僅僅是對經濟增長的考評,而是更多地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和生態效益等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党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

  二是調整表彰獎勵方式。今年,對22個A類縣(市)綜合考核評價前5名、38個B類縣(市)綜合考核評價前8名、36個C類縣綜合考核評價前7名、23個市轄區綜合考核評價前5名,以及縣域四個類別中名次進位最快的各1個縣(市、區),進行表彰獎勵。

  三是規范“一票否決”事項。一票否決的內容調整規范為5個方面,即各縣(市、區)在党風廉政建設、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環境保護、人口和計划生育等5個方面發生重大問題或事件的,實行一票否決,取消當年表彰資格。調整規范一票否決內容,充分體現了這幾方面重點領域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是各地做好縣域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修訂後的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評價暫行辦法,更加緊密地結合我省的發展實際,必將為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推動全省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李寧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