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自古就有“晉東門戶”“東藩要塞”“晉冀喉咽”之稱,是承接晉中乃至全省、溝通環渤海經濟圈的最直接“口岸”和通道。2011年,省委書記袁純清在和順視察時指出:和順縣具有獨特的自然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和邢鐵路開通後又有了便利的交通優勢,以及山西東大門的區位優勢,造就了和順可以加快發展、加快轉型、加快跨越的客觀條件。市委書記張璞說,和順是內聯東山,承接晉冀產業交匯、物流互通、文化相融的結點,這使得和順在全市“區翼”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建設山西東大門,和順具有“門戶”建設的先決條件。
建設山西東大門,和順縣在“綠色”行動。和順縣已成立了山西東大門建設領導組,縣委書記孫永勝說,和順縣正在以轉型為抓手,建設山西東部重要的新型工業基地;以交通為先導,建設山西東部重要的交通樞紐;以資源為根本,建設山西東部重要的現代物流基地;以區位為依托,建設山西東部重要的區域創業合作平台;以縣城為核心,建設山西東部明珠新城;以文化為媒體,建設山西東部重要的文化產業園區。
產業——構建新型綠色產業體系
2012年3月,和順縣人民政府與首都產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都寶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總投資136.6億元的《山西和順煤層氣新型工業化利用示范區投資合作協議書》,項目達產後年銷售收入154.39億元,財政收入將新增22.7億元。
2013年1月24日,和順縣人民政府與北京中冶能源有限公司簽訂了200億鎂合金工業園區合作協議。又一個重磅項目的簽約意味着和順將進入打造“中國鎂都”的新時代。
……
一個個項目合作的達成緣于和順縣這幾年始終堅持的依托煤、延伸煤,更要超越煤、跳出煤的產業轉型發展思路。他們按照“傳統產業升級次、地面產業增活力、潛力產業長後勁”的原則,推動產業向綠色轉型。
在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中,和順縣圍繞資源的高效利用,做大產業規模,做長產業鏈條,做強產業競爭力。他們通過實施煤炭資源整合、企業兼並重組和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產能,使單井生產規模提升到90萬噸以上,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同時,立足資源優勢,在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上做文章。在發展潛力產業上,和順縣充分發揮品牌带動效應,突出重點領域,開發特色產品,使特色農業、休閑旅游和房地產業蓬勃發展,一批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第三產業呈蓬勃發展之勢。在發展新型產業的過程中,和順縣充分發揮開放引進的威力,以“項目带動、招商引資、園區建設”為抓手,積極對接國內資本產業轉移,聯高聯外聯強,引資引智引才。
在和順縣的采訪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在這塊充滿綠色和生機的土地上,和順縣按照“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的總體要求,積極推進煤炭產業優化升級,大力培育以新材料、新能源為主的新興產業,着力打造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傾力發展循環經濟為路徑的工業新型化,奏響了轉型跨越發展的新樂曲,一大批優勢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紛紛落地。
物流——建設現代商貿集散地
和順礦產資源極其豐厚,開發潛力巨大。境內已探明的煤炭、灰綠岩、石英砂、金剛砂、鋁礬、粘土等礦產品達29種之多,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和市場前景。其中,縣域含煤面積1852平方公里,是山西六大煤田之一——沁水煤田的資源賦存區,煤炭資源總量128.6億噸,保有資源儲量26.3億噸,佔全市的10%。儲藏量巨大的煤層氣和已探明優質高達910億噸白云礦,其開發利用價值不言而喻。
當然,和順作為晉中市版圖最大的縣,地廣人稀,可供利用的土地較多,制約因素較少,可以作為開放發展的“試驗田”。同時,晉中東山地區礦產資源富集,其中和順、左權、昔陽、壽陽4個縣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到“十二五”末,4縣煤炭產量預計可達1.1億噸,佔到全市的90%左右,佔到全省的十分之一以上。和順肉牛、小雜糧、蔬菜、干鮮果、中藥材、畜牧養殖、經濟林等資源豐富、特色鮮明農產品,都迫切需要一個平台來承接。
資源、區位、交通等優勢,使晉中東山將成為晉中乃至全省的一個包括煤炭生產、物流、交易的“旱碼頭”。而向西向南可承接太原、長治等物流基地,向北向東可承接石家莊、北京、白溝、邢台、邯鄲等國家級、區域性物流節點和大型批發市場,出海則可以輻射黃驊港、秦皇島、天津港的和順,毫無疑問地成為了這一戰略部署的核心。
“十二五”以來,和順就是抓住這些有利因素和“山西綜合試驗”的先機,在物流基地建設上持續發力。加強與周邊縣區的聯系,將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在和順集散,建設太和鐵路、和邢鐵路新興經濟走廊带;加強與邢台、邯鄲等地區的經貿合作,共同打造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全國區域性物流中心;加強與陽煤、潞安、煤銷等入駐和順大企業、大集團的深層次合作,在發展物流、非煤產業、循環經濟等方面實現同步發展。和順成為晉冀兩省之間具有多省區輻射功能的現代物流基地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城建——打造太行宜居新和順
2011年以來,和順瞄准“山西東大門”建設的奮斗目標,全力實施大縣城、城市擴容提質、產城一體化戰略,打響了“兩城三路三園兩館一通道”為重點的和順城市建設戰役。
“兩城”即和順新城與舊城主城區改造。新城建設總佔地400余畝,概算投資10億元。側重擴容,為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拓展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而開發建設的高標准新城區,采取政府規划設計,投資基礎設施,開發商投資建設。2012年以來,已累計完成投資5億元,完成了保障房建設、商務酒店、商住小區、道路綠化、亮化等項目。目前,正在設計學校、醫院、河道治理等建設。
舊城改造,側重提質,主打“三路三園兩館一通道”建設。自2011年以來,累計完成投資9.4億元,完成了“三路”之北內環路、西外環路及泰山東路、永寧路建設,南內環路即將竣工;綠化美化上,完成了“一通道”之207國道縣城過境段整治,“三園”泰和濕地公園、永和南公園、文昌森林公園以及單位、小區拆牆透綠工程;開工了“兩館”之城市體育館、展覽館及一中標准操場建設。與此同時,將城中村改造與保障房建設同步推進,三年累計投資8.58億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384套,總建築面積30多萬平方米。
至2013年底,縣城規划控制面積達到1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到6.5平方公里,縣城人口達到5.4萬人,縣城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8.5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3平方米,供水普及率達到100%,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77%,燃氣普及率達到5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污水處理率達到93%,綠化覆蓋率達到39.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99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到23.05平方米。同時,重點推進以義興鎮、李陽鎮為主的北部工業主導型城鎮組群,以松煙鎮、平松鄉為主的東部特色文化旅游城鎮組群,以橫岭鎮、陽光佔鄉為主的西部農、林、牧產業及加工型城鎮組群的特色中心鎮建設。
位居晉中東山六縣區之中的和順,將成為山西東部“宜居、利居、樂居”明珠新城。
環境——推動環境向綠色轉型
實現綠色轉型,環境轉型是基礎。近年來,和順縣傾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以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城市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為載體,紮實推進藍天、碧水、綠地工程。
和順縣以綠色低碳為重點,一手抓碳排減少,一手抓碳匯增加。他們將減排重點聚焦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行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與此同時,堅持以生態建設和產業開發並重,圍繞建設生態大縣和經濟林強縣的目標,以國省干道和河道為生態廊道,以荒山荒坡為植造重點,紮實推進生態建設,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大生態體系,走出了一條高碳縣份的低碳發展新路。
同時,和順縣以統籌城鄉建設為重點,同步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他們圍繞建設山水城市目標,全面鋪開河道治理建設,“治河、植綠、造景”一步到位,實現了雨污分流、築壩蓄水,使昔日的污水溝變成了清波蕩漾的景觀河、護城河;他們堅持身邊增綠、見縫插綠,新建了濕地公園等一批園林景觀;不斷加大城市道路、給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集中供熱、集中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六縱六橫路網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一座山水相宜、功能完善的生態城市呼之欲出。在新農村建設中,和順縣制定了城鄉統籌發展規划,着力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和生態農業發展。
生態——建設山西東部一綠洲
為了打造山西東大門的綠色走廊、生態窗口、綠化品牌,和順認真貫徹落實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和省建設“六大”工程的部署,大力實施生態興縣戰略,堅持以現代林業理念為指導,以生態經濟林業建設為指針,以增綠、增效、增收為目標,以“環城綠化一個圈、通道綠化一條線、村莊綠化一個點、精品工程一大片”為突破,通過實施山上治本和身邊增綠“雙十”精品工程,努力打造以城郊綠化和戀思庫區綠化為中心的景觀林業循環圈,以松煙鎮、大東線為中心的生態經濟型林業循環圈,力爭3至5年內把和順建成太行山區現代林業先導縣,全省土石山區生態經濟型建設樣板縣和生態旅游示范縣。
2013年,和順縣高起點、高標准、高質量實施了“雙十”精品造林綠化工程,在9月12日召開山西省造林綠化太原現場推進會上,和順縣被山西省綠化委員會、山西省林業廳授予山西省林業六大工程建設“先進單位”。他們堅持把林業生態建設資金納入縣財政預算,健全完善“以煤補綠”機制,鼓勵支持企業投資造林綠化,引導帮助民間資本投向生態建設,形成了投入多元化的良好格局,2013年總投入達到2.4億多元。
和順縣堅持“敬天為民”的新理念,增綠與增景相結合、增綠與增收相結合,群眾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圍繞景觀林業循環圈和生態經濟型林業循環圈進行總體布局。突出“五化、兩結合、一個目的”,“五化”即:通道植樹整齊化、林種布局科學化、荒山治理徹底化、耕地地埂生物化、工程包裝規范化;“兩結合”即:增綠增景相結合、增綠增收相結合;“一個目的”即:打造一個同類型區現代林業的精品工程。2014年,和順縣正在圍繞上述思路重點實施文昌森林公園、太行山綠化工程封山育林等12項工程。
交通——暢通晉冀之咽喉
作為資源大省、全國重要煤炭輸出省份的山西,和順獨具“門戶”優勢,具備建設山西東大門的交通條件。
“十二五”以來,和順交通就緊緊圍繞建設“東大門”,打造交通大通道,全面推進高速、鐵路重大項目建設,迅速完善縣內公路路網,立體交叉的交通運輸網絡雛形將初步完成,實現“基本滿足”。
截至5月底,過境的陽(泉)左(權)高速及高速連接線工程已全部完工。和(順)榆(社)高速分兩個標段實施,其中九標已完成全部工程量,十標完成總投資6.4億元,佔總投資的84%,完成總工程量的 89%。兩條連接線工程,其中松煙至許村段完成投資9117萬元,佔總投資的62%,完成工程量的62%;喂馬至平松連接線工程完成投資8900萬元,佔總投資的53%,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的93%,橋梁工程完成總量的95%,涵洞已全部完成。預計到年底,和榆高速公路也將完工。兩條高速公路及三條高速連接線的竣工,為建設山西“東大門”,發揮區位優勢,搶佔交通制高點發揮了突破口效應。
縣內公路高速推進。在干線公路改造上,省道董榆線改造工程2013年開工建設,總投資16.68億元,到目前已完成投資8.34億元,年內竣工;在農村公路建設上,2011年完成農村街巷硬化341.604公里,率先實現了街巷全覆蓋;2012年完成安和線戀思水庫16.126公里出境路及南山公園路建設;2013年完成安和線城市過境段(北外環)工程,縣道馬石線上北舍至石拐段公路改造工程。
據交通部門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105.76公里,其中二級公路257.089公里,三級公路173.856公里,四級公路674.815公里,公路密度達4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面實現了公路通達深度、通行質量的提升。
目前,全長480公里的和邢鐵路即將開工建設,將成為山西中部東下華北,直接出海的唯一近距離鐵路大通道;全長94公里的太原至和順鐵路已完成預可研,可與和邢、京廣、邢黃鐵路貫通,再開辟太原至華北及渤海地區的又一出海通道;力爭晉衡高速公路繞行線路靠近縣城,實現榆次到和順半小時通達,交通、區位優勢將得到進一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