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山西 > 本地新闻

太钢的视野:一个国有企业的创新之路

2014-07-07
来源:山西日报

  太钢是时下山西企业最为独特的一个符号。它的经营表现,在钢铁行业内有了某种一骑绝尘的意味。全球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整备水平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的不锈钢企业,是对太钢最新的定义。

  由果索因,追根溯源。太钢的视野,造就了今日太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和定位,体现了视野的开阔和睿智。对产品质量的苛求、对工艺技术精益求精的研发,体现了视野的坚定和执着。对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不懈追求,体现了视野的与众不同。

  太钢的视野,核心还是创新。从放眼抉择到坚持丰富,太钢的内生动力源于创新。

  以太钢为鉴,山西工业终究是,创新引领未来。

  5月17日,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一举捧回被誉为中国工业 “奥斯卡”的“中国工业大奖”。大奖如此作评: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了行业整体水平,是中国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面旗帜。

  太钢之奇,大奖并非孤例。在此之前,太钢曾多次捧得重量级大奖。早在2006年,太钢就获得全国质量奖,成为行业中第二家获此殊荣的企业;2013年,太钢以总排名第四的成绩赢得了首届中国政府质量奖提名奖,成为山西省和钢铁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如今,太钢不锈钢以全球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整备水平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引领世界潮流,不锈钢出口创出新高,打入最为苛求的国际高端市场……

  太钢此次捧奖的背景是,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整备水平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的不锈钢企业,连续四年保持不锈钢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太钢之奇,大奖并非孤例。时下钢铁行业,可谓一片愁云惨雾。太钢却风景独具。今年上半年,太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5%,利润增长72.37%,出口增长93.65%,钢材产销率超过100%。毫无疑问,这是太钢为山西交出的一份逆势飞扬的漂亮答卷。

  如此成绩如何写就?“创新,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创新,决定了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太钢董事长李晓波语出平静。

  这是一种视野!7月小雨,走进太钢,惊觉于这一全球化的视野,是一种眼界,一种前瞻,一个选择和不断地丰富坚持,而其原生点就是维新创新。太钢深刻变化的背后,是多年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科技进步、绿色发展、和谐共进的生动实践和体现。

  所谓厚积薄发。战略创新:选对一条路坚持最具竞争力战略,从红海走向蓝海路线的选择,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于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走哪一条路,上哪一个项目,做哪一种产品,都是精明头脑和莫测市场的一场较量,只有胜出了才叫智慧。

  用不锈智慧创造卓越品质——这是太钢的企业使命。追根溯源,太钢的发展与不锈钢有着不解之缘,与永不生锈的智慧、与创造紧密相连。

  太钢是中国最早生产不锈钢的企业。我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块不锈钢连铸坯均诞生于太钢。

  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增长的不锈钢市场,太钢主动求变,实施战略大转移,将不锈钢确定为结构调整的主方向,确立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

  最具竞争力是各方面综合因素的组合,但最核心的唯有产品。太钢认为,做企业、做产品,就要做行业的引领者、创造者,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谈不上最具竞争力。要站就站最高,要做就做最好。

  “有了创新,才有创造;有了创造,企业则强,国家则强。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得先机,必须从模仿者成为领跑者。”李晓波如是说。

  在太钢走一圈下来,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从高层到基层浓厚的创新争先文化氛围。

  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知道世界上谁做得最好,然后要做的是如何追赶并超越强手。在太钢眼中,困难中孕育着希望,挑战与机遇并存。“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面对步履艰难的钢铁行当,太钢人充满了乐观与自信,他们概括为“四个自信”——战略自信、文化自信、队伍自信、能力自信。

  用李晓波的话说,“钢铁作为一种功能性材料,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作用不可替代,发展成长空间巨大。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对钢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强做精是钢铁业最重要的转型升级,也是钢铁业的中国创造力之所在”。太钢就是这样将钢铁作为终生的事业在做,并立志做到最精最好。

  前5月,国内重点钢企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仅0.95%,但实现利润同比下滑46.55%;前4月,我省冶金行业销售收入下降3.4%,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净亏损5.5亿元,全行业依然亏损严重。

  当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大多数钢企还在普钢、低端产品拼杀的你死我活的时候,太钢却早已扬帆远航,摆脱厮杀得血淋淋的 “红海”,驶向“蓝海”新天地,竞争档次已有云泥之别。之后的实践,太钢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选择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太钢之崛起和腾飞,无疑都源于这一战略创新。

  认清来时路,方解今日果。现在回想,最具竞争力的战略决策称之为卓越,绝不过分。它一举奠定了太钢的发展方向和当今的行业地位,以及今日面对寒冬市场的游刃有余。

  与别家相比,太钢的所为,只是选了一块好钢,早走了两步,这就叫不锈的智慧。科技创新:技术为王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与普通钢铁不同,不锈钢有一种简洁明亮之美。

  太钢不锈钢,正是用非凡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这种美感。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大型跨海桥梁,全长49.968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2013年1月,在众多国际知名不锈钢企业参与竞标的情况下,太钢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钢筋新型材料成功中标港珠澳大桥工程,成为唯一一家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上双相不锈钢钢筋中标的企业。

  这让老外们惊诧不已,但经过世界建筑领域权威的英国CARASE认证的太钢双相不锈钢钢筋质量又的确让他们心服口服。一番竞争搏杀,老外对太钢刮目相看:高品质产品的背后是太钢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优质的配套服务。我们采访时得知,太钢以生产、折弯、加工全套产品和技术服务的业绩,已圆满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双相不锈钢钢筋供货任务。

  企业,选对一个产品很重要,打造一个好产品更为重要。前者靠眼光,后者靠技术。

  技术为王,质量取胜,品牌战略,创新驱动,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太钢不锈钢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具体而言,坚持科技创新,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锈钢工艺和产品专有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不锈钢产业技术进步;着力开发“高、精、尖”不锈钢产品,推动民族不锈钢工业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看太钢的技术家底到底有多厚:太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太钢技术中心在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排名第三位。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才。

  产品创新是竞争力的主要依托,太钢将此进一步注解为首发首创首用,即首个研发、创造和应用。为此,太钢瞄准进口产品和紧缺产品,从原来经营的近百个产品优化为若干个战略和重点产品,组建战略经营单位,聚力主攻。

  如今,从世界上第一条工序集成度最全最高的不锈钢冷连轧生产线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硅钢冷连轧生产线,从高端碳纤维生产线到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研发制造,太钢从钢铁产品到新兴材料,进行着全方位的创新与创造。

  今年5月28日,世界最先进的不锈钢冷连轧生产线成功生产出第一卷冷轧卷,标志着太钢在冷连轧不锈工艺技术上实现了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新飞跃,为我国不锈钢冷连轧技术的突破提供了现实样本。

  在项目现场,宽敞明亮的白色厂房钢结构高40米,长600多米,空间利用科学合理,一条条不锈钢带立体交错,刷新着太钢一个个“世界第一”。

  “这条不锈钢冷连轧生产线是独一无二的,”谈起这个项目,太钢集团不锈钢冷轧厂厂长助理李晨耀显得自信且自豪,“因为,材料从储料区送上连轧机,通过两条冷连轧生产线生产出后,马上可以进入到精整区和磨辊区,依照客户要求进行整理后的钢材,完全可以直接包装交给客户,流水线非常完整。”

  国内第一家研发成功石油天然气储罐用钢、铁路重载货车用不锈钢材料,国内独家生产硬币用不锈钢材料,国内最大的高级别管线钢供应商、最大的火车轮轴钢生产基地、最大的高强度汽车专用钢生产厂、国内首家通过ASMEMO认证并成为国内第三代核电AP1000堆内构件用特种不锈钢材料的唯一生产服务商……太钢的产品在填补一串串国内空白的同时,还大踏步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搏击风浪。

  现在,太钢已经形成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800多项,120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耐热钢、双相钢等26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30多个品种成功替代进口,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

  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太钢技术以新至上,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用最新的技术锻造最好的钢铁。管理创新:紧“盯”市场降成本撬动内外活力杠杆,锻造全流程竞争力体现一家企业现代化程度的,除了科技,更要看它的管理。

  从全面预算、绩效评价、薪酬体系设计到公务用车改革,从内部市场化改革到与外部市场接轨,改革与太钢如影随形,催生着太钢的蜕变与成长。

  今年以来,太钢扎实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造价值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流程变革,撬动内部和外部的活力杠杆,加快由生产经营型向价值经营型转变,拉开了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帷幕。太钢形象地将此轮改革概括为 “三力”——传递市场压力,增强干部动力,激发全员活力。

  面对严峻的钢铁行业形势,太钢一只眼睛“盯”市场,瞄准附加值高的产品,另一只眼睛“盯”成本,尽可能地将生产成本降下来。在采访过程中,上到董事长下到一线工人,“降本增效”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王平钊是太钢冷轧硅钢厂安全生产科的科长,往年只需要照着订单安排生产的他,今年必须一心二用。国内硅钢产能总体过剩近一倍这个现状,倒逼着他们这样的生产骨干,一边盯生产,一边还得主动出击寻找市场。王平钊说:“今年以来,公司对我们有了特殊的要求,尤其是让我们打开后门走向市场,面向用户,去寻找盈利的产品。”

  市场就是生产方向。上半年,太钢冷轧硅钢厂不仅产量超出计划,产品利润更是超出计划14.6%,激发了他们继续闯市场的信心。

  在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生产的不锈钢规格最薄、难度也最大。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太钢将该厂作为首批改革试点,将原属于集团的销售业务连同营销人员整体移交给该厂。精密带钢公司因地制宜,推行产专业营销与技术营销“双经理”制,按照品种分类组建起10个 “双经理”开发团队,让“产(生产)销(营销)研(研发)用(客户)”不同利益主体结成了紧密同盟,与市场直接对话。改革的效果迅速显现。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不仅销量同比增长了近50%,销售收入也增长近30%,创造了建厂五年来的最好业绩。

  太钢营销部部长尚佳君说:“困境是倒逼企业进行改革创新的契机,可以说,目前太钢市场化改革形成的体制高地锻造了太钢新的竞争力。”

  市场的出口找到了,如何降低生产成本,锻造全流程竞争力,太钢的动作从容而有力。

  在太钢的预算表上,有两个最重要指标,除了盈利,另外一个则是降本增效。眼下,盘活资源、物尽其用、降低成本在这样一个双千亿企业中显得异常重要。

  算账是太钢加工厂超细粉作业区的李保明最近说得最多的词。前不久,他就在一台小电表里算出了一笔大账。李保明领着记者走到生产车间的一块电表前,他说:“这个电表属于隔壁炼铁厂,两家单位原先为了就近取电,共用一个供电线路,这个内部的电费就一直由加工厂来埋单。”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电费在我们总的成本里一吨就占了7块钱,基本上每天的用电量将近两万多元。

  今年开始,太钢开始推行二级单位成本单独核算,降本增效不但分解到每个人头上,还和他们的收入直接挂钩。李保明笑着说:“强调单独成本的话,我们就要把跟我们无关的这些东西抛出去,经过和炼铁厂确认,我们将这一块电费转移到了炼铁厂。”

  亲兄弟明算账,这就是太钢推行的价值内部市场化改革,一个电表增强了每个人降本增效的责任意识,更逼着他们从生产到经营转变。

  改革教育了职工,也让职工得到了实惠。今年上半年,太钢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42.36%。太钢人从改革中尝到了甜头,改革正在成为太钢全员的自觉行动。绿色创新:与城市共生共融由企业小循环向社会大循环转变提起太钢,李双良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太钢有双良门,双良路,还有双良公园。

  早年,这里堆放着近23米高、占地2.3平方公里的工业废渣,粉尘冲天,烟雾缭绕。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双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污染严重的渣山变成了今天花团锦簇、环境优美的大花园,开启了太钢“绿色发展”的先河,让人们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魅力和潜力。

  2009年,太钢郑重地将“绿色发展”写入公司的战略目标中,从战略层面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这一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更多的创新之处:一个有价值、有责任的城市钢厂,不仅要以切实的行动提升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水平,还必须以阳光开放的姿态与所在城市互动交流,包容理解,共生共融。

  节能环保是太钢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基础。太钢先后投资100多亿元,自主集成国际先进的循环经济工艺技术,在冶金行业率先建立起了贯穿全流程的节能减排新模式,形成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工业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的100%循环利用,二次能源年回收利用率占到总能耗的48%,主要节能减排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世界上处理能力最大的矿渣超细粉生产线,世界第一套可同时处理不锈钢和碳钢除尘灰的全功能冶金除尘灰资源化装置,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不锈钢废混酸再生处理系统,国内第一套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制酸系统、国际首创的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技术、国内第一套采用活性炭技术对烧结机烟气进行脱硫净化的装置、中国第一家不锈钢尾渣肥料生产线……节能环保水平领先的背后,无疑还是创新的驱动。

  在从下水道污浊恶臭的污水,经过复杂的工艺处理,变成了可以饮用的清水。水处理车间负责人称,太钢先后建成膜法水处理、中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废酸回收再生利用等一大批新型污水处理工程,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以上,吨钢1.5吨新水的消耗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一个典型的身处城市的钢铁企业,太钢思考更多的是和这个城市的关系,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太钢在加快实现废物零排放的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热源、提供煤气,并利用自身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周边地区生活污水,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提供绿色服务。”李晓波说。

  在太钢,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快由企业小循环向社会大循环转变,这已是现实中的景象。

  且看:为太原城区提供的1400万平方米的供暖热源,每年可帮助太原市削减二氧化硫排放1200吨,烟尘排放300吨,节约燃煤30000吨;每年处理回用城市居民生活污水近2000万立方米,减少太原市COD排放5000多吨,极大地改善了太原环境;开展粉煤灰回收利用,年产80万立方米新型墙体材料;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炉矿渣超细粉生产线,相当于建设一个年产280万吨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对钢渣进行综合处理,开创国内钢渣生产肥料之先河。

  国家环保部领导在视察太钢时,对太钢绿色发展给予高度评价: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破解了城市钢厂的发展难题,堪称行业典范。

  6月5日,是第43个世界环境日,也是太钢每年一度的企业环保公众开放日。百余位太原市民兴致勃勃走进太钢,应邀参加活动,亲身体验太钢整洁如画的厂区环境,亲眼目睹太钢的绿色发展。

  一座城市和一家钢厂走出了一条和谐共生的道路,这或许也是太钢高人一筹的智慧和视野所在。

[责任编辑:李寧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