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垃圾分類或試點綠色賬戶激勵機制

2014-06-27
來源:

  杭州垃圾分類卡殼 或會試點綠色賬戶激勵機制

一邊稱75%小區垃圾分類合格,一邊稱全市分類垃圾不到25%。垃圾分類,究竟卡在哪里,市民紛紛建言,除了觀念普及,杭州還需深思,如何調整處理機制、建立高效體系。接下來或會參考上海試點“綠色賬戶”激勵機制,“垃圾不落地”也將推廣。

  如何調整處理機制 建立高效體系

  關于垃圾分類的話題,正在發酵。

  早在2000年6月,杭州就被建設部確定為全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14年後的今天,試點還在“試點”,垃圾依然“分不清”,杭州的垃圾分類距離一個現代高效的分類回收體系依然遙遠。

  昨天本報三個版的獨立調查(詳見本報昨日A4—A6版),引發了杭州市民對垃圾分類話題的熱議,很多杭州市民通過96068熱線來電,送來不少疑問和建議——

  垃圾分類為何總“卡殼”?作為第一道關卡,觀念普及固然重要,但垃圾分類,不能光拿百姓說事兒,整個垃圾分類處理鏈條中的機制問題也值得深思……

  記者昨日就此采訪了相關部門,將這些糾結一一理清。

  垃圾分類的數據

  兩個單位為啥相差那麼大

  看完前天的報道後,很多讀者通過96068熱線,向記者提出了一個疑問,報道里面的兩組數據相差太大,這些數據都是怎樣統計出來的,我究竟該相信哪一個呢?

  調查直擊:都是關于杭州垃圾分類現狀的,負責垃圾分類監管的杭州市城管委給出的數據是:主城區1381個生活小區,75%小區的垃圾分類已經合格,這些小區70%居民做到了正確分類垃圾、正確投放。但負責直接處理分類垃圾的杭州環境集團給出的數據是:全市每天3500多噸垃圾,其中分類垃圾只有800多噸,不到25%。

  相關回應:對于這兩組數據,兩個單位都強調有理有據。

  杭州城管委稱,數據的來源是通過抽查得來,具體是市級監管部門每周隨機選擇24個小區進行調查,各城區每月選擇30%小區進行調查,調查主要就是針對兩率,即正確分類率、正確投放率。

  對于市民對數據的懷疑,城管委固廢中心相關負責人強調這是“抽查”,而且分類垃圾主要在居民小區,這相比全市的垃圾量很小,對小區分類的數據也是抽查的,不能代表所有。

  杭州環境集團告訴記者:“我們的數據是實打實稱出來的,每輛車把垃圾運到處理場,都會先過一下地磅,數據都是這樣累積出來的。”

  能否像治水治堵一樣

  聯合治垃圾

  老鄭是一名垃圾直運的工作人員,因為天天接觸垃圾分類,他認為垃圾分類的管理太過于死板,各顧各的,沒有形成合力。“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同樣一條街,一輛直運車只管路一邊的垃圾,另一邊垃圾堆成了山都不會顧及,造成了人力和車輛的巨大浪費。”

  老鄭建議,能不能像治水治堵一樣,成立一個聯合指揮部,提高管理效率。

  調查直擊:記者調查,確認了老鄭的說法基本屬實。

  杭州主城區的垃圾直運都是由杭州環境集團負責,管理上每個城區有一個獨立的負責人,指揮着幾輛直運車,只管自己城區的分類垃圾,不可越城區作業,哪怕就是一條街的距離。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除了分區管理的需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垃圾分類專項經費除了市本級,還有區級財政,而垃圾直運的費用就是根據垃圾的量來計算,各城區是獨立核算的。

  相關回應:杭州市城管委固廢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杭州成立了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組長。而成員單位包括了40多個部門。

  這麼多部門,每月召開一次垃圾分類工作會議,專題研究垃圾分類推進工作中問題。在垃圾分類一線的就是城管委和杭州環境集團,前者是監管部門,後者是處理實施單位。但是其它部門也在嘗試各自管理區域的垃圾分類,比如市環保局建立有害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市貿易局落實廢品回收企業實施了分類小區定點收運試點工作;市房管局落實了物業公司參與垃圾分類的工作職責和工作要求。

  政府每年的財政投入

  用在了哪里

  另一位金先生,在電話中特別強調,身邊很多人都和他一樣,有同樣的疑問。“聽說政府每年投在垃圾分類上的資金有數千萬,這些錢都花在哪里了?我覺得應該多用在志願者身上,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來主動參與。”

  調查直擊:在金先生生活的小區,垃圾分類並不是很好,但是分類垃圾袋每月可以免費領取。“家里面基本上不用買垃圾袋了,但僅僅提供垃圾袋還遠遠不夠。很多居民一直沒有垃圾分類的習慣,政府部門應該花大力進行科學引導和推廣,錢應該用在刀刃上。”

  記者走訪的三個垃圾分類有成果的小區,說到底都是因為有熱心的居民現場勸導、督促,很多居民漸漸“被逼”形成了一種分類的習慣。

  相關回應:據杭州市城管委固廢中心介紹,每年財政對垃圾分類投入有幾千萬,其中80%是用來設施保障經費和社區工作經費,各佔40%。

  設施保障經費就是垃圾桶更新、垃圾袋購買。“按照規定,一戶人家一天可以領取一個垃圾袋,初衷是為了方便居民的廚房垃圾分類,但現實中很多社區物業在管理上還很不到位。”

  社區工作經費,按照每戶30元分配給社區,但固廢中心相關負責人也認為這個太少了。“一個小區只有幾萬塊錢,有的小區配了垃圾分類監督員,一個月也就1000多塊。”

  杭州城管委固廢中心表示,目前全市已經有5000多名垃圾分類志願者,接下來他們也會考慮如何制定一個機制,真正發揮志願者的作用。

  垃圾分類

  能否采取獎罰措施

  田先生住在杭州小營巷,他呼籲對垃圾分類采取獎罰措施。“我們小區綠色垃圾桶平時都是蓋着的,環衛工說反正要再整理過的,所以我建議垃圾袋按單元樓層門牌編號,責任到戶,做的好就獎勵,不好就處罰,提高責任意識。”

  調查直擊:記者了解到,國際上如英國、法國、荷蘭等解決垃圾分類問題,都采取了獎懲的措施。具體的做法主要是,“誰排放、誰付費,多排放、多付費,混合排放多付費、分類排放少付費”的原則,進行“量化”收取垃圾費用,改變過去“死板的”即按戶收費方式。

  北京也曾制訂了收費標准,每戶每月分別為3元或2元,旨在依靠完善的收費體系,從費用上促進垃圾分類。居民分類工作做得好,可以少花錢,不僅減少了垃圾分類後續工作,而且還會促進真正意義上的前端分類。可直到目前,北京都沒有正式實施。

  相關回應:對此,杭州城管委固廢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杭州也曾想過,但短時間內不會真正執行。“現在說處罰肯定不現實的,但是我們正在研究激勵辦法。”

  具體的辦法包括,杭州可能會參考上海在部分社區試點“綠色賬戶”激勵機制,和市民卡公司合作,也推出一些市民獎勵舉措。“下城區在朝暉街道稻香園、華聯、應家橋等3個社區推出垃圾分類智能回收平台,把可回收和有毒有害垃圾投放至分類智慧回收終端機,各種廢舊物資就能轉換成積分。我們考慮,能不能把這個智能平台改裝一下,換成廚余垃圾和其它垃圾,鼓勵大家垃圾分類,贏獎勵。”

  另外,目前杭州實施“定時定點垃圾不落地投放”試點小區26個。什麼是“垃圾不落地”?就是在有條件的小區,取消垃圾桶,居民在早晚規定時段內直接將垃圾投入分類收集車。今年,杭州還將在一些條件具備的小區繼續推廣“垃圾不落地”。

  分類都做好了

  垃圾場能“吃”完廚房垃圾嗎

  市民朱先生則考慮得比較長遠。他強調自己在家一直堅持垃圾分類,但身邊很多人,都還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這肯定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就像過去垃圾分類這個概念都很少有人意識到,現在至少大家都認同,只是具體到生活中沒有這麼重視。”

  朱先生提出的問題是,如果全市的垃圾分類都做得很好,垃圾場對這麼多的分類垃圾有沒有這個處理能力?

  調查直擊:記者就此的調查結論是:沒有!

  即使從2010年,杭州市正式啟動垃圾分類重啟試點算起,4年過去了,直到前天(2014年6月25日),杭州市第一個廚房垃圾處理項目才剛剛落成。

  而新上線的200噸廚房垃圾處理項目,是否就能保證吃完杭州的廚房垃圾呢?

  單就數字來說,依舊是否定的。因為根據杭州環境集團提供的數據,杭州主城區每天產生的分類垃圾為800多噸,而其中廚房垃圾有350—400噸。200噸的處理設備還是完不成。

  相關回應:對此,杭州環境集團也有自己的“委屈”,建設一個項目並非他們一家說了算,而且處理項目建設需要一個周期,剛剛建成的200噸處理設施的建設周期就有2年。

  垃圾處理專家還有另一種說法,理論上的垃圾分類,廚房垃圾(菜頭菜尾、剩菜剩飯等)如果能夠真正細分,量並不會太大。換句話說,如果分類到位,杭州主城區日產的廚房垃圾可能會低于350噸,這樣來說,200噸的處理設備基本能夠滿足了。本報記者 孫晶晶 李陽陽/文 梁津銘/制圖

[責任編輯:香港商報編輯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