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自國家「十一五」規劃首設港澳專章以來,其後的三個「五年規劃」都延續了這個做法,而在3月份通過的「十四五」規劃中的「港澳專章」,除了鞏固以往對香港的定位之外,又進一步賦予香港重要的國際樞紐角色,當中就包括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正如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承諾,政府將銳意發展文化和體育,提升香港成為令人嚮往的國際大都會。博物館及藝術館一旦落成之後,市民及遊客都有機會在香港輕易欣賞到世界級的藝術珍品,有助提升城市的整體文化品味及形象。
需要重視文藝產業
從西九文化區內展現當代視覺藝術文化的M+和呈獻中國藝術文化珍品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見特區政府對推動文化發展的確有很大的決心。政府在硬件方面的支援可謂不惜工本,定能為文化藝術品提供一流的展覽場地,但筆者認為,軟件配套亦不容忽視,尤其若能與商業相結合,才能真正推動文化藝術在港發展。
一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零關稅、無出入口限制、法律制度完善、物流便捷、貨幣自由兌換、服務業高度發達等優勢,發展成文藝作品交易中心的條件已經十分成熟。而一旦與商業掛鈎,大眾對文化作品、藝術品的興趣則會增加,從而增進認識,了解背後的文化底蘊,提升全民的文化藝術修養。
二來,眾多商業化的文藝活動,例如展覽、拍賣等,將會為很多高水平的文化藝術從業者等提供絕佳的交流平台,為香港匯聚一眾文藝人才,從而提升香港的整體文化氛圍,進一步推動藝術品鑒賞、文物修復、文化歷史教學等高增值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來,希望一個行業蓬勃發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培養新血為其注入活力。目前香港的青年人經常抱怨機會不足、出路有限,而在產業化的過程中,香港將會需要大量文化藝術從業專才,從事高增值的文化行業。文化藝術並非一定是「高嶺之花」,文藝從業者亦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無論是從事創作的作家、畫家、設計師、攝影師,或是從事產業支援專業服務的鑑證師、策展人等,若能在文藝產業中切實看見自己的創作有市場、收益可觀,才能更全心投入文化藝術創作,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行業,推動本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從旅遊業着手發展
以鄰近的深圳為例,深圳的文化產業最早便是由旅遊業開始,在20世紀90年代中就提出「文化旅遊城市」口號,成功培育出一批集文化、娛樂、科技於一體的主題公園項目。今天「錦繡中華」「民族文化村」「世界之窗」「東部華僑城」等,已經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
香港的文化藝術水平其實並不低,但缺少日常生活中市民、遊客頻繁接觸到的「平民化」品牌,頗有曲高和寡之感。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在未來需要重新思考作為旅遊城市的吸引力,以應對未來重新恢復的內地及國際遊客。以往,不少人來港旅遊都是單純為了購物,此類消費者黏性不強,較易流失,亦導致本港旅遊、零售業抗風險能力不足,容易受到社會運動、疫情等因素的影響。
特區政府和業界應該充分發掘社區內的潛力,配合市區重建策略,將香港特色的電腦節、書展、動漫展乃至其他展覽與本地特色建築(如古物、古蹟等)相結合,將商貿文化品牌不斷發揚光大的同時,推動地區性、民眾性、消費性文化產業進一步深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