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讓市民多些經濟復蘇的獲得感

2021-05-10 02:07
來源:香港商報

 方想

 本港首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7.8%,遠勝市場預期,結束連續6個季度跌勢;同時,本港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3個月處於50以上,港企的業務活動量更3年多以來首次錄得增長,反映經濟活動持續擴張。歷經一年多的疫情打擊,本港經濟似有見底回升跡象,值得高興,不過仔細分析復蘇情況,可以發現成績主要受惠於金融行業表現穩健,內地和美國經濟復蘇帶動季內貨物進出口大增,以及去年極低基數效應下的反映。而直接關係到本地大量僱員的餐飲、酒店、零售和旅遊等行業,依舊處於低迷狀態,換句話說,即是本港經濟的復蘇增長,不代表疫下的基層和弱勢民眾能夠從中得益,政府有必要利用好掌握資源再分配權力,將經濟增長的紅利合理分配,讓更多急切需要支援的民眾受惠。

 香港經濟在2021年第一季明顯復蘇,高增速背後佔比最大的包括金融和貿易兩個部分,疫下金融一直以來受到影響較小,在北水南下的刺激下保持持續增長,貿易則在過去兩個季度大幅反彈,內地的出口增長對香港貿易帶動作用明顯,單計今年首兩個月貨物出口增幅達到37.5%,且勢頭持續。須要指出的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承認,雖然GDP數字顯著改善,但實際「體感溫度」可能不同。的確,相比貿易上熱火朝天,仍在遭受疫情影響的旅遊、零售、餐飲等多個行業,還處在萎靡狀態,導致勞工市場形勢無法改善。本港今年一季度失業率為6.8%,就業不足率3.8%,其中,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失業率仍高達10.7%,其中餐飲服務業的失業率更高,達到13.3%,目前有大概40萬打工仔「痛感強烈」。

 政府應思量惠民生再分配

 鑑於世界多地的疫情仍然嚴峻,香港亦面臨變種病毒入侵社區的威脅,相關限聚措施不可能太快放寬,眾多商家和業者早已水深火熱,隨時撐不下去,勢必會出現減薪、放無薪假以至裁員,意味着短期內勞工市場進一步改善的空間有限。受疫情重創行業的僱員多涉及低技術職位,從業者一旦開工不足,手停口停,家庭經濟隨即陷入困境,生活捉襟見肘,面臨入不敷支、積蓄耗盡的情況,政府需要照顧到這部分群體,協助他們捱過最艱難的時期。早前政府推出綜援制度下的「失業支持計劃」,將失業綜援申請人的資產限額調高一倍,實施「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為失業人士解燃眉之急等,這些都是紓困救急必要之舉。現在經濟有所好轉,庫房壓力減輕,是否可以更寬鬆一些,例如考慮提供臨時的失業援助金,幫助失業的打工仔維持基本生計,直到疫情退卻,讓基層打工仔「少些痛感」,多些經濟復蘇的「獲得感」。既然香港經濟復蘇不平均,那麼在惠民生的再分配方面,政府應好好思量。

 當然,香港未來經濟能否持續改善,解決失業問題,很大程度仍視乎本港對疫情的控制,以及可否做到通關。接種疫苗已成為抗疫工作的關鍵一環,只有市民積極注射疫苗,加速提升接種率,形成群體免疫,才能較易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限制,讓生活出行恢復正常和跨境商旅往返暢順便捷,經濟就可在最短時間內最快速地復蘇,就業也能夠得到改善,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取決於每一位市民的努力。

[責任編輯:岳昕]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