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講場】通識改革是社會變革必由之路

2021-02-05 03:38
來源:香港商報

 周二教育局向全港中學發出通函進行問卷調查,公布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改動方案並徵詢學界意見。當中通識科強調讓學生認識「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涵蓋國家與香港的憲制關係、香港國家安全法、香港融入國家最新發展規劃政策等。這受到社會及教育界人士普遍歡迎,但願教科書改革乃至教育改革,成為落實社會變革的新開始。

 「反中反共」的通識科教育為什麼對學生毒害如此深?因為通識科內容不少是由戴耀廷式的「學者」參與編審,甚至該科課程也由各校教師隨心所欲的「自行編訂」發揮講授,而一些教師為殖民教育培養、對西方價值的認同遠高於對中國的認同。學生們除了從課堂上「了解認識」中國之外,十分缺少了解和認知真實國情的渠道與途徑,在社會所能接觸到的更多是充斥市面的「爛蘋果」類書報刊物,甚或是參與「反中亂港」大合唱的官辦電台。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長期的。香港人社會心理的轉變,只能從密切接觸祖國文化開始,逐步地在了解和理解中國的基礎上培養起來。儘管香港回歸已二十多年,愛國、健康、進步的文化,但是中國文化在香港的傳播依然嚴重不足。香港的整個社會氛圍、文化環境仍滯留籠罩在濃厚的殖民時代陰影下。

 中國文化傳播不足

 在殖民文化的貽害下,港人心態仍未回歸,「去殖民化」阻力重重。除了邊境界限的隔離,港人對國家心理上的隔離更深。從普通市民乃至港府官員及司法的各級公職人員,對「一國兩制」的認識依然存在着不少模糊乃至偏頗的誤區。香港的反對派和外國的反華勢力,正是利用此類港人的這種心態,宣揚只重「兩制」而輕「一國」的觀念,鼓動他們把「高度自治」理解為香港是獨立於中國外的政體,繼續將殖民色彩的「香港文化」視為主流。他們排斥抗拒愛國文化教育,污衊其是「政治洗腦」、是「政治凌駕」。

 事實上,世界上哪一個國家能輕視愛國的文化和教育?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貫穿着愛國思想教育主線的課程,特別是在大學,尤其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在課程的設置與教學方法上都保證教育的最大實效,而不去追求形式的完美。

 美國愛國教育經驗值學習

 美國人的愛國文化教育豐富而多彩,特別強調社會環境在年輕一代國民身份確立隱形的作用,為避免愛國教育刻板教條,十分注意有機地把愛國概念滲透於日常生活中。美國的文化、藝術用青少年愛看的動漫、影視等寓教於樂的形式,將愛國主義思想觀念潛移默化傳遞給他們。經驗證明這比直接灌輸收益更大,不會產生被強制感而引發逆反心理。老師在講解本學科知識時,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擺脫空洞的說教,讓事實說話,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更好。正是由於整個社會強調和瀰漫愛國主義,才使這個有五十個州的聯邦制國家得以穩定發展。

 總之,愛國主義文化教育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工程,需要集結和調動全港各方力量弘揚建設,需要國家、港府及社會全面的配合,單憑教育部門去操持是遠遠不足夠的。(路敏盈)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