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上月發表《施政報告》,宣布向非居於公營房屋、非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輪候公屋超過3年及未被首次編配公屋的合資格「一般申請住戶」(即二人或以上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提供現金津貼。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成員徐家健分析指出,由於不少符合上述申請資格者均居於劏房,該政策勢將推升劏房租金,換言之,現金津貼料最終由劏房租戶及業主分攤,業主因議價能力強便所得更多;同時,不符合申請資格的劏房戶則因此捱更貴租金,成為政策受害者。他指由於本港房屋問題相當複雜,建議港府在推出任何新政策前也要多研究,從長計議。
至於上述約80億元的政府現金津貼,最終有多少會落入劏房業主的口袋?徐家健指難以準確預測,視乎市場供求與劏房租戶和業主角力情況,但一般來說是業主議價能力較強,「假如我是劏房業主,知道你們三人家庭租戶已取得2000多元政府資助,自然希望盡量加租,將有關資助轉化額外租金愈多愈好;你們作為租戶若不想被大幅加租,當然可以轉租其他單位,但搬屋很麻煩,而且家庭若有老人家,或者有小朋友在同區上學,便不希望搬屋,那麼你們的需求便沒有彈性,我們業主可藉加租2000多元拿走原屬你們租戶的政府資助」。
綜合上述分析,徐家健表示,雖然他支持港府推行政策幫助個別公屋輪候人士,但若政策出台不久即令劏房租金急升,證明大部分的著數由劏房業主取得,而無資格取得資助的劏房戶卻深受其害,便要盡快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