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爭鳴】從河套區展望港深融合

2020-11-26 02:18
來源:香港商報

 昨日新一份施政報告在談及「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中指出: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港深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意港深政府可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和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實現「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

 發展效率低下

 早在2017年,香港及深圳兩地官員已簽署落馬洲河套發展區合作備忘錄,有意在該地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成為兩地錯位發展的示範區。可惜,河套區開展三年以來,仍停留在「與深圳方面商討」的階段,欠缺具體工作成果。而礙於土地平整和保育需時,最快到2022年才可交付第一期的土地,首幢樓宇更需要至2024年才建成。最令人失望的是,第二期及以後項目,到目前為止仍未提上議程,換言之整個河套區徹底落成並啟用之日遙遙無期。在2012年,落馬洲河套區的規劃是建設大學城,五年後已變成了創新科技園。當五年後建成之時,目前的規劃內容又是否滿足產業需求?在創新科技這種一日千里的範疇,特區政府必須力求更高效率,以超前部署作為發展戰略,才可確保整個項目的價值跟得上創新科技發展需求。

 規劃思維局限

 河套區佔地87公頃,是科學園的四倍,但政府對其用途的規劃極為單一,僅局限在創新科技的範疇上。就過去的經驗所知,支援創新科技絕非純粹提供資金和土地,更重要的是人才資源,但相關議題並未在發展規劃上得到充分的重視。河套區鄰近唯一的交通樞紐只有落馬洲鐵路站,附近是鷓鴣坑和蠔殼圍等荒蕪地域,根本是城中孤島。周圍缺乏基礎設施和交通網絡,單是高昂的交通時間成本,足以嚇退有意投入發展的人才,更遑論其他諸如居住、醫療甚至家庭友善環境等多方面的配套。在如此不便利的環境下,只建設一個孤立無援的創新科技中心,如何吸引人才進駐?

 配套問題的解決方案,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簡單,就是發展邊境禁區。過去多年來,政府都以保安理由拒絕發展禁區,就算開放了部分土地,仍是任由其曬太陽,沒有進行任何規劃。因為保安原因而選擇堅壁清野,是不合時宜的殖民地式區隔思維。隨着港深發展方針的落實,政府必須摒棄這些落後的思維,克服長久以來的心理陰影,勇於突破局限,思考更大膽和前瞻的策略。只要政府願意把古洞以北的大片區域納入規劃,邀請大灣區高等院校部分學院或研究所進駐,提供人才公寓、高水平醫院、會議中心和文創中心等設施,並引入更多元的交通網絡,河套區才能進化成創新科技的產業和人才樞紐,甚至可成為今後其他新發展區的優秀示範,在港深融合的大局中發揮更大的開創性作用。

 效率問題、規劃問題,歸根究底還是思維問題。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嶄新的思維,國家積極支援香港特區的發展,特區政府亦必須盡力把握機遇,官員和公務員們必須突破各種自我限制,積極探討更多不同的可能性,集中香港人的精力和資源發展,才能夠把港深融合先行先試的精神充分發揮,真正實踐出港深核心引擎,體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戰略意義。(文|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何子煜)

[責任編輯:蔣璐]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