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柏麟
深圳大學,生於南山區靜謐的海岸邊,被粵海街道成長起來的科技園逐漸摟入懷中。不經意間,深大的經濟資源、深大的建築、深大的师資、深大的學風、深大的人情味、深大的荔枝節,讓它成為了中國大學裏上升最快的一顆新星,令無數學子趨之若鶩。
作為就住在深圳大學北側且一直對深圳大學非常向往的粵海街道居民,我以一分之差錯過了深圳大學,又由於深圳大學法律碩士沒有全日制而無法選擇,至今我仍然深感遺憾。雖然我無法以深圳大學畢業生的身份跟各位分享故事,但我與它仍然有深刻的聯繫,讓我來說兩個與深大有關的故事吧。
關於深圳大學的故事,卻要從深圳機場開始講起。
在今天,深圳大學處於南山核心的區位優勢是令全國絕大多數學生豔羨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深圳大學當年很走運地躲過了長期忍受機場高頻噪音的命運。深圳大學建立於1983年,幾乎與此同時,深圳機場的建設也被提上日程。1986年,深圳機場的最終三大選址方案出爐,其中一個「白石洲方案」(「後海灣」方案)是將機場修建在緊靠深圳大學東南側的海邊。考慮因素包括緊鄰香港新界貨運便利、位於原特區管理範圍內、與當時還未找到新機場理想選址的香港共建機場等。該方案最終遭到專家團的一致反對,原國家建設部的專家直言「深圳將為這個方案付出沉重代價」,英國專家更是形容「白石洲方案」是將「野牛牽進瓷器店」。而且該方案需要大量填海,涉及與當時還未回歸的香港邊界問題,最終籌建方選擇了「黃田方案」,即今天的寶安機場方案。
今天,當年的深圳機場選址後海灣地塊上有深圳大學南校區、騰訊全球總部、華潤全球總部、海岸城、深圳灣體育場、人才公園等重要設施,當時要是將機場選在這裏,對城市規划的破壞力可想而知,讓今天的我們歎服早期深圳特區規划者的高瞻遠矚。當然,這些地塊仍然是填海而來,為了紀念腳下曾經的海浪,也為了紀念深圳頃刻間滄海桑田的變化,深圳大學於2019年將南校區重新命名為滄海校區。
這麼些年,從深圳大學走出來的著名校友,許多人都會提及馬化騰。馬化騰是汕頭人,1984年隨父母來到深圳,進入深圳中學讀書。1989年,他以超高分數考入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後成為中國最早的一代碼農——為尋呼機(BB機)寫軟件。在寫通訊軟件的過程中,馬化騰逐漸意識到通訊是一個極有潛力的領域,於是他拿着開發軟件和炒股賺來的積蓄,與深圳大學的同學張志東、許晨曄、陳一丹一起創立了騰訊公司。當時騰訊開發的軟件叫做OICQ,模仿來自以色列的軟件ICQ,後來因為吃了知識產權官司而改了名字,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QQ。由於軟件用戶數量增長速度很快,他們支出的服務器租金迅速提高,而且還正撞上了2000年第一次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沒有天使投資人的幼年騰訊陷入嚴重財政危機。馬化騰當時已經被迫決定賣出公司,深圳電信公司的人員甚至已經上門清點騰訊公司的桌椅板凳等資產。深圳電信出價60萬元,馬化騰對這個價格很不滿意,堅持要價100萬元,這筆收購最終沒能達成。
今天,深南大道北側建起了騰訊大廈,深圳大學滄海校區的南側建起了騰訊濱海大廈(全球總部),騰訊公司的分支遍布整個南山科技園,走進許多名字不同的寫字樓裏,一樓都掛着騰訊的招牌。從100萬元,到5000億美元,騰訊以驚人的體量和成長能力從一個險些被收購的無名小卒,一躍成為世界市值Top 10的頂級全領域互聯網巨頭。經過濱海大廈時,有時候我會猜想,深圳大學1993屆畢業生馬化騰,現在還會不會偶爾想起當年執拗的自己作出的那個也許有些沖動的決定,會如何感歎當年的「一念之差」;他從學校走出去,最終圍着自己的學校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當他站在自己的辦公室窗前眺望樓下鬰鬰蔥蔥、白牆黛瓦的母校時,是多麼傳奇的一件事啊。
深圳特區四十年這樣的奇跡太多了。作為一名後輩、深三代,我為能見證深圳的許多奇跡、甚至一定程度上走進這些故事裏深感榮幸和自豪。
1980年,我姥爺作為基建工程兵來到深圳參與最早的城市建設,住過深圳的「竹子林」(因大片臨時搭建的竹棚而得名、條件艱苦)。1983年,一家人都來到了深圳,我媽媽當時只有14歲。她先後考入紅岭中學和深圳中學,並於1987年考入深圳大學電子系,兩次與馬化騰身處同一個校園裏。畢業後,她進入建設國貿大廈的深物業集團,一干就是近30年,直到今天。1998年,即騰訊創立當年,我家在南海大道邊科技園北區、深圳大學對面定居,而今天的騰訊大廈離我家只有步行三分鐘的距離,街上四處都是戴着藍色掛繩工牌的騰訊員工。2009年,我考入深圳外國語學校,而深外的創始人、德高望重的老校長龔國祥正巧是我媽媽當年在深圳中學的英語老师。在深外火紅的鳳凰花叢中,我親眼見證了當時的深圳第一高樓京基100的建造完工過程。我妹妹現在也在深外國際部就讀,成績非常優秀。由於見證了城市的發展,我對城市規划和建築頗有興趣,可惜我理科和美術都不突出,無法選擇相關專業。2019年,在一次旅行過程中,同行的團友正巧是深圳大學建築系的講师,這讓我深感興奮。這樣的聯繫,在我的成長中實在數不勝數。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巧合,這些深入血脈的聯繫,家庭與深圳歷史的傳承,讓我對這座年輕的城市懷有深深的愛意,甚至與我的年齡不太相符的愛意。
我的書架上有一本書,名為《深圳奇跡》。在我眼裏,深圳就是奇跡的化身。40年,從一片荒蕪到聲震寰宇;40年,GDP增長了一萬倍;40年,永遠選擇奔跑,永遠選擇挑戰。我熱愛深圳的簕杜鵑,熱愛深圳的藍天與落日;熱愛深圳火辣的夏天,熱愛深圳溫暖的冬天;熱愛深南大道和濱海大道川流不息的車流,熱愛以超快節奏在地下奔涌的深圳地鐵;熱愛華聯大廈的鐘樓,熱愛人才公園的全新天際線;熱愛深圳音樂廳的「美麗星期天」,熱愛深圳書城的標語「一座城市因閱讀而受人尊重」;熱愛深圳政府的超高效率,熱愛深圳培育出的一家家頂尖企業和其中蘊含的中國力量。深圳有太多值得愛的地方,太多美好、太多回憶都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中。
深圳,你就是奇跡本身,你會永遠年輕。你永遠是敢為天下先的勇者,為這個國家在未知的領域中開疆擴土;你永遠是共和國南岸熱烈跳動的心,為這個綿延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注入能量,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我愛深圳,熱愛深圳,永遠熱愛深圳。
歡迎每一個喜歡年輕的人來到深圳,如人才公園的標語,「深愛人才,圳等你來」。
作者簡介
劉柏麟,出生於深圳,初中就讀於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中就讀於深圳福田中學,本科為廣東金融學院法律專業,碩士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律(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