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政策研究部日前發表《抗疫下半場:黎明前的黑暗?》 研究報告,探討主要經濟體近期疫情發展的趨勢、抗疫策略的變化、政府在應對疫情復熾時的取態,以及其對香港的啟示。
大方向維持重啟經濟
報告指出,在解封之後疫情出現反撲幾乎已成世界各地的「新常態」, 一些政府在設計經濟重啟的時間表和方案時,已嘗試把疫情會出現反彈的因素考慮在內,因而設定「可放可收」的靈活機制。例如內地自 6月初起重新開放國際航班的營運,並設立「熔斷 」機制 ;而德國、韓國在重啟經濟之初更設立「安全閥」(EmergencyBrake)」, 訂明疫症個案若超出既定門檻即會 「加辣 」設限 。與此同時,愈來愈多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病毒檢測,藉以提高防疫能力。報告認為,儘管主要經濟體近期疫情的發展和具體施政措施的鬆緊緩急均有反覆,但各地政府的取態基本上仍未背離繼續維持甚至加大力度重啟經濟的大方向。
至於香港,疫情復熾令其原本在抗疫路上的領先優勢消失,抗疫時間線拉長甚至帶來了比之前更沉重的經濟損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香港如果能夠成功抵禦第三波疫情,便反映本地醫療系統的容量、市民的防患意識及社會系統的應變能力均達到了更高水準,理應更有條件打好抗疫「下半場」; 一邊鞏固抗疫成果,一邊加緊重啟經濟的步伐。
為港抗疫「下半場」破局
報告認為,香港現時經濟復蘇步伐雖較預期稍為落後,但香港可以乘機汲取海外地區先行重啟經濟的經驗,制訂更系統化、高透明度的疫情管控機制以及對應的措施預案,讓業界和市民對抗疫能夠「心中有數」, 及早作好應對準備。此外,擴大檢測範圍已成為國際間的趨勢,特區政府亦已推行自願性的普及社區檢測,如能取得預期成效,不但有助於加快管控及遏止疫情的傳播,更能加強市民外出消費與外地遊客重新來港的信心,並為港版「健康碼」的推行奠下基礎,相信能為香港的抗疫「下半場」帶來破局,甚至「逆轉勝」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