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商報評論員 趙燕玲
受疫情、社會動亂及中美貿易糾紛三重打擊,本港經濟陷入深度衰退,GDP已連續四個季度大幅下跌。經濟衰退之下百業蕭條,各行各業苦不堪言,特別是被迫失業、減薪及停薪的數十萬乃至百萬打工仔更難捱。港府必須更加積極果斷地發揮各項政策工具,特別是加大財政政策力度,以挽救經濟、保就業,尤其應加大政府投資和對新興產業資助,創造更多職位,為疫後經濟重振及開拓新產業做好準備。
香港經濟從去年下半年已出現下滑跡象,至年初疫情爆發後更惡化至深度衰退,港府先後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合共涉及1675億元;此外,財政預算案推出1200億元的大規模逆周期措施;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宣布計劃推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這些史無前例的措施在此非常時期絕對是必要之舉,可以起到救經濟、穩就業、保民生的作用。前日公布的最新失業率數據為6.1%,較4至6月的6.2%輕微下跌0.1%,相信政府「保就業」計劃就發揮了一定支援作用。如若港府未果斷推出此計劃,失業率肯定繼續上升。
港府目前着重疫下穩經濟和保就業,防止出現更大規模的結業潮和失業潮,比如「保就業」、特定行業補助和全民派錢等,這些都是必要的短期經濟支援政策。從長遠來看,還須考慮到疫後經濟如何復蘇和轉型,因為政府不可能無止境使用財政儲備。這就需要港府發揮創造性思維,增加投資和刺激需求,以助開創新產業、新業態和新職位。創造新職位不僅可以緩解現時高失業問題,幫助逾24萬失業市民再次就業,更可以從長遠帶動香港經濟復蘇,可謂一舉多得。最好的參照先例便是羅斯福新政。1930年代,美國遭遇經濟大蕭條,羅斯福上台後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增加對各行業資助,同時擴大政府在基建、工程、藝術、農業等多領域投資,美國失業率很快回歸經濟蕭條之前水平,同時經濟亦快速復蘇。
港府在已推出的防疫抗疫基金中,預留60億開展創造職位計劃,預計未來兩年在公私營機構創造約3萬個職位,不過目前該計劃進展相較於失業率增速來看,仍嫌緩慢,至今還不足1萬人獲聘。所以,港府須加快進度、加大力度。同時還應加大本地公共工程、基建、創意等行業投資建設,創造更多職位;而對於疫情中快速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比如電商、網絡外賣、線上課程教學等,更應予以重視,加大支持力度,這亦有助香港發展創科、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疫情之下,許多零售、餐飲、教學培訓和展覽都轉為線上,這讓香港網絡外賣服務、電子商務等行業需求大增,比如多個外賣平台Foodpanda、Deliveroo、UberEats、海鮮直送、湯直送等下載使用量激增,港府應在政策上有所傾斜,加強扶助,既可刺激其增聘員工,也有利本港創科發展。
香港經濟遭受重創,港府既要保就業,幫助一眾中小企業和打工仔挺過難關;更要部署疫後經濟復蘇振興,這就需要加大投資和新興產業資助,以創造更多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