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喜馬拉雅山南坡發現「隱世」百年的貝葉芒毛苣苔

2020-06-29
來源:中新網

  物種採集者胡君展示貝葉芒毛苣苔 。張浪 攝


  物種採集者胡君展示貝葉芒毛苣苔 。張浪 攝

  中新社消息,記者28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近日中國科研人員在中國東喜馬拉雅山南坡發現了一種「隱世」百年後再次被發現的植物物種Aeschynanthus monetaria。

  此次發現,首次證實該物種只存在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墨脫縣境內,糾正了產於印度的錯誤記錄。物種採集者胡君等人為其首次擬定中文名——貝葉芒毛苣苔。

  芒毛苣苔屬是苦苣苔科的一個獨特的屬,約140種至160種,主要分布於東喜馬拉雅山脈到東南亞,一直到印度尼西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森林與灌叢生態系統專題科考人員在整理近年來藏東南地區野外考察的植物標本過程中,發現一株採集於中國墨脫縣雅魯藏布江沿岸濕潤森林中附生於枯木的芒毛苣苔「與眾不同」。


  其中一份貝葉芒毛苣苔目前保存於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標本館。張浪 攝

  研究人員在查閱資料過程中發現,以往出版的中國苦苣苔科所有資料中,均沒有對該種進行任何記錄和描述。研究人員又將搜尋視野擴大到全球尺度上,在國際范圍內僅找到兩份標本,獲悉採集時間均在100多年以前,其中僅1份能公開獲取影像資料。通過存放在邱園的指定模式標本,發現在東喜馬拉雅地區新採集的這份標本在形態特徵上可以完美匹配。

  為了更准確地鑒定和評估其未來的保護狀況,研究人員根據考察時記錄的原始影像資料和新採集的標本,補充了物種描述,還討論了該物種採集時的原始記錄及其拉丁命名問題。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貝葉芒毛苣苔4份標本,其中兩份最新採集的分別保存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標本館和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標本館。

  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考人員最新採集的標本是對墨脫縣背崩鄉的季雨林考察中發現的。100年前的兩份標本採集地,一份記錄採集於羅龍(Rotung),一份記錄為仁更(Rengging),這兩個地方目前均屬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墨脫縣,而不是原記錄的印度。綜合目前的資料可以確定,貝葉芒毛苣苔有分布且僅分布在中國西藏東南部墨脫縣。

 

           貝葉芒毛苣苔。張浪 攝

       此前,由於針對該區域物種基礎資料匱乏,對貝葉芒毛苣苔未查證到更多的資料,此次植物標本整理發現避免了長期以來中國對分布於墨脫縣的該物種沒有數據無法進行評估的尷尬,也改寫了之前世界上對該物種產地的錯誤界定。

  該研究成果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研人員聯合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及廣西植物研究所於近日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刊發。 (記者 賀劭清)

[責任編輯:鄭嬋娟]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