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欲限中國官員簽證 學者:談不上利益損失

2020-06-28
來源:聯合早報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8日報道,美國宣布對破壞香港自治的中國官員實施簽證限制,此舉引發北京反彈,中國駐美大使館、外交部駐港公署等昨天強烈表態,堅決反對美國「錯誤做法」,要求美國撤銷有關決定,停止干涉中國內政。

  報道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前天發表聲明稱,將對「有責任或同謀破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所保障的香港高度自治,或破壞香港人權和基本自由的現任和前任中共官員實施簽證限制」。聲明沒有列明涉及的官員名字,但強調「這些人員的家屬也可能受限制」。彭博社引述美國官員稱,簽證限制針對的中共官員是「個位數」。

  報道表示,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昨天回應稱,中國治理香港的法律依據是中國《憲法》和香港《基本法》,不是《中英聯合聲明》,「美方沒有任何法律依據、也沒有任何資格援引《中英聯合聲明》對香港事務說三道四」。

  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發言人則強調,中國政府推進香港國安立法的決心堅定不移,並警告美國立即停止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否則必將遭到中方有力回擊」。

  報道提到,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天起,連續三天在北京召開月內的第二次會議。外界普遍預計,香港國安法大概率會在此次會議中通過,並立刻實施。

  蓬佩奧前天的宣布是美國總統特朗普5月底恫言,將啟動取消香港特殊待遇的程序,並制裁涉及破壞香港自治的中國官員後,美國祭出的首個懲罰措施,但其影響力受到質疑。

  有分析指,中國官員不太可能訪問美國,尤其是冠病疫情導致國際航班暫停,而且美國依然是疫情「震中」。

  路透社引述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的話分析,簽證限制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沒有列出具體的官員名字,也削弱了該措施的影響力。

  報道稱,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認為,限制他國官員簽證的做法「在外交上有象徵性意義」,「但幾乎談不上給他國带來利益損失」,該做法主要還是展示姿態。

  報道亦指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成曉河認為,簽證限制或影響一些官員的個人利益。

  中國很可能採取對等反制

  該報道表示,受訪學者都相信,中國很可能採取對等反制。中國去年為回擊美國將《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簽署成法,拒絕美軍艦機赴港休整,並制裁部分涉港美國非政府組織。

  報道提及,蓬佩奧發出聲明一天前,美國參議院也通過《香港自治法》。根據法案,美國將制裁破壞香港自治權的人員;為相關人士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未來與美國同行的業務往來以及美元交易都會受限。

  港府發言人前晚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並強調該法案提出的制裁對香港的金融機構不具法律效力。發言人敦促美方「以負責任的態度行事,避免採取可能影響金融機構正常運作及眾多客戶的舉動」。

  報道續指,對於中美在香港問題上的博弈是否會繼續激化,成曉河判斷,中美在香港這條戰線上,已從之前的「暗戰」變成「明戰」,這相信會繼續消耗中國的外交資源。

  吳心伯則不排除美國會在做出姿態後適可而止,因為「美國大選期間要炒作的涉華問題很多,香港並不是最突出的一個,在美國國內也並沒有利益集團在推動」。

  他也說:「中國在香港問題上已亮牌,如果美國認為能採取措施迫使中國放棄訂立香港國安法,那就是誤判。」

  

[責任編輯:雨杉]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