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
本港新冠肺炎確診個案一周內三次「掛零」,且連續多日一直保持在單位數以下,疫情明顯趨緩,無疑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由於目前歐美等地疫情未退,世衛組織警告病毒將與人類長期共存,香港仍須嚴防外來輸入病例,市民也應繼續保持警覺,防疫要進入常態化階段。與此同時,政府須因時制宜,適應常態化防控形勢,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考慮制定適當限制的標準,讓經濟活動盡速重啟,恢復正常,幫助多個「吊鹽水」行業有喘息的機會,以穩就業、保民生。
過去數月,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本港確診染疫數字顯著增加,政府以「寧緊勿鬆」的態度防控疫情,推出多項限制措施,從控制人流、居家檢疫、強制隔離,到規管食肆座位及距離安排、下令關閉酒吧等11類處所,禁止4人以上聚集的限聚令等,嚴厲圍堵策略加上市民配合做好個人防護,有效阻截了病毒傳播,現時每日新增病例降到個位數,甚至「零新增」,即使出現的確診案例,也多屬境外輸入,疫情明顯回穩。但現階段,海外疫情依舊險峻,本地零星個案和社區爆發疫情的風險仍然存在,香港不能放鬆警惕,以免防疫成果功虧一簣,防疫還須常態化。
同時,也要做好長期「與疫共存」的準備,做到有效防疫與力穩經濟的平衡。嚴格禁令有助防疫,亦無可避免衝擊經濟活動,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現時香港經濟民生持續告急,各行各業陷入水深火熱,威脅着無數經營者和市民的生計,正常經濟秩序完全打亂已產生非常明顯的負面影響。政府雖推出高達2875億元的抗疫基金,幫助在疫境之下撐經濟保就業,但救急紓困之舉不可能長久持續及全面包底。企業若長期停業,即使員工放無薪假,大業主承諾減租,也會因為沒有收入被迫結束經營。而工聯會網上調查放無薪假的員工,發現超過八成人估計未能受惠於政府工資補貼措施,顯然,政府拿出更多的錢去補貼,不僅公共財政難以負擔,也彌補不了經濟長期停擺帶來的損失以及對民生的衝擊。
在有良好防疫成效後,香港分階段放寬限制,適時適度恢復經濟活動是應該考慮的,正如內地專家鍾南山指出,僅有少數、個別病例不應該妨礙復工復產,否則將對經濟和人民生活產生很大的傷害,政府宜規劃逐步重啟經濟。當然,重啟經濟不代表不重視防疫,也不是說全部取消各種限制措施,而是政府應考慮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平衡如何趨利避害,制定收放防疫限制措施的標準,什麼情況可復工復產,什麼情況可復市復業,倘若疫情反彈,到哪種程度要加強限制等,須掌控有序,使之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樣既讓經濟運作與民眾生活可逐步重回軌道,又能保證常態化防疫的需要。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昨表示,政府會因應科學數據、外圍及本地的疫情及聽取專家意見,持續監察及檢討,以作適當的調整,回應了市民的關切,希望可以盡快看到經濟重啟。當然,不抑制經濟活動的軟性防疫措施要繼續保持,市民仍須戴口罩,盡量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這種自覺的群防群控是防疫的最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