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火龍文化館副主席 羅詠詩
香港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衝擊下,於應對第一波感染中取得不俗的成績。然而,隨着疫症成為全球大流行後,我們正面對社區爆發度更危險的第二波感染。這些日子,每天新增病例都雙位數增長,情況令人擔憂,也為防疫措施、醫療系統以至經濟帶來更巨大的挑戰。我們必須依從政府提出的果斷攔截社區感染措施,時刻保持良好清潔習慣,減少社交接觸,護己護人。
舞火龍原是為抗疫
在此情況下,筆者想起同因齊心抗疫而出現的大坑舞火龍活動。時為1880年,大坑是客家小農村。在某次颱風吹襲後,村民發現一條大蟒蛇,並將其打死。隨後大坑便發生瘟疫引致多人斃命,村民寢食難安。其後,村中一名父老據說獲報夢,須於中秋節晚上用草紮製成一條龍,上面插滿香枝,在村內各街巡迴舞動,便可消災解難。村民依言而行,最後瘟疫真的告退,力保村民健康。自此之後,便形成每年中秋的前後三晚,都舉行大坑舞火龍活動的傳統。
百多年前舞火龍燃點長壽香或會使所到之處被蒸薰,而炮竹的硫礦火藥亦具驅蟲鼠效果。不過,筆者並不會鼓吹迷信,也絕不會建議在疫症未過時以舞火龍驅疫。現時我們必須減少人群聚集和保持社交距離,防疫抗疫必須以嚴謹的科學方法對待,並根據專家的建議實行。
筆者提出大坑舞火龍,主要是強調我們現時在防疫抗疫,需要秉持舞火龍那股萬眾一心、群策群力和互相支持的決心,方可交出一張亮麗的成績表,有效阻止疫症在社區蔓延,讓不幸染病者得到最好的醫治。
齊心抗疫 一絲不苟
大坑火龍全長67米,除龍頭龍尾外,龍身分32節,全用珍珠草包紮而成,全身滿插長壽香,製作極為講究。我們在防疫上也要如此一絲不苟:外出時正確戴上口罩,經常保持雙手及家居環境清潔,避免沾上病毒並帶往不同地方。
舞火龍時,需要300多名經訓練的健兒一起出動,細分龍頭、龍身和龍尾小組,由專責的工作人員統籌和指揮才能緊密配合每一個動作。我們在各項防疫措施上,也要鉅細無遺地好好執行,並提醒家人與親友共同配合。
大坑火龍體積龐大,單是龍頭已重達48公斤,負責的健兒需要分作多組,每隔一兩分鐘便輪流接力舞動,讓各組人員及時恢復體力不致過勞,才可以確保舞火龍過程順利。我們在防疫上也絕對不可鬆懈,並要緊密合作,才能保持良好的成效。當然,我們也要衷心感謝日以繼夜操勞的醫護、清潔工及把關人員。
據知,大坑舞火龍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停辦外,從未間斷。雖然舞火龍於中秋舉行,但整個籌備過程早於5月左右便開始,既要預訂紮作龍身的珍珠草,亦要招募舞龍健兒作培訓,也要舉辦相關課程,以便好好為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傳承。
筆者期望疫症能盡快受控並逐步減退,好讓本年度大坑舞火龍一如既往般順利籌辦和舉行。到時,大家緊記在中秋節親臨大坑,體驗一下大坑舞火龍那萬眾一心,和諧地相輔相成所展現出的磅礡氣勢。這實在有賴每一個身處香港的人士,萬眾一心實踐各項抗疫措施。我相信香港定可一如既往,戰勝疫症,整個社會和經濟強而有力地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