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將是華為艱難的一年,生存下來是華為第一優先。”

圖片來源:圖蟲
文|盒飯財經 郭曉康
日前,權威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ylytics公布了2月份全球手機市場的銷售情況。
按照Strategy Anaylytics的說法,2020年2月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6200萬部,同比減少38%,環比減少39%,銷售量為6500萬部。
具體到廠商方面,三星當月出貨1820萬部,同比減少13%,但依然穩居第一。蘋果當月出貨1020萬部,同比減少27%,依然穩居第二名。
排名第三的是小米,當月出貨量600萬部,同比減少了32%,但還是上升了一個名次。排名第四的是華為,當月出貨量550萬部,同比下滑了69%,從第二名滑落到第四名。

華為終端在全球市場的遇冷直接反應到銷售目標上,根據外媒information報道,華為在內部公布了銷量目標,2020年的手機銷售量因為美國制裁加上疫情影響,今年會下降20%。
2019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超過2.4億部,現在預計銷量為1.9億至2億部。這是華為手機出貨量第一次出現同比負增長。
小米所期望的“十個季度重返中國第一”的口號在2020年2月份已經完成,壓過的正是2019年全球出貨量第二名的華為。2019年佔國內智能手機市場38.5%的華為,為何在2020伊始就栽了個大跟頭?2020華為終端還有多大想象空間?
谷歌鐵幕,華為艱難突圍
北京時間2月24日晚9點,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准時出現在屏幕上——受制于疫情影響,今年的MWC展會取消,華為將發布會搬到了線上。在接連發布折疊機Mate Xs、平板MatePad Pro等終端新品後,余承東拋出一枚重磅計划:華為將面向全球全面推廣HMS服務。
表面石破天驚,國內媒體一片叫好,可推出HMS實乃華為無奈之舉。
2019年實體清單事件後,美國禁止華為使用谷歌的安卓GMS服務,這曾給華為带去災難性的影響。Canalys數據顯示,實體清單事件爆發的2019年二季度,華為在歐洲市場份額下滑了16%。余承東也一度表示:“由于谷歌 GMS Android 系統的斷供,以華為手機為主的消費者業務的確存在漏洞。”
最真實的市場反應就是,華為最重要的海外市場——歐洲,很多用戶把把華為手機換成了iPhone,因為從2019年5月之後,這些用戶就無法正常下載Google旗下的一系列應用,包括YouTube、Gmail、Google搜索和Google地圖等,這對用戶的生活和工作影響太大了。
很顯然,海外的絕大部分消費者不可能犧牲自己的便利去鐘愛華為。
對于所有海外安卓App開發商而言,GMS都是一條生命線。GMS除了包含上述應用外,也包含了一系列API接口集合,包括地圖、視頻、GPS定位和天氣都要使用這些接口。海外安卓App嚴重依賴GMS,甚至很多App沒有GMS就無法運行。
為此,華為不得不加快了系統層面的自主研發進程,此次推出的HMS 服務,正是華為進一步擺脫安卓束縛的舉措之一。但華為要讓HMS生態運轉起來,無疑壓力會非常大,要與GMS 對抗更是任重道遠。
現在並不是一個手機迭代的關鍵時期,不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換時期(2007、2008年),新的潮流带來新的需求,這給蘋果、三星的崛起带來了有利的天時。現在市場並沒有類似的新需求,華為推出自己的HMS服務,基本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不得不面臨紅利期已過的最大挑戰。華為需要想辦法創造需求,或者提供更有價值、更有競爭優勢的服務。
其實華為可以悄無聲息地替換掉部分的安卓內核,而不給手機的銷售带來負面影響,但不能悄無聲息地替換掉谷歌的GMS服務,因為這些是消費者能直接感知的高頻應用。
華為HMS服務的競爭對手——谷歌的GMS服務,這個對手太過強大。安卓系統牢牢霸佔了8成的手機市場,其服務之普及可見一斑,更別提在海外市場谷歌的這些基礎服務還是廣大用戶的剛需。
比爾蓋茨曾說“安卓系統價值達到4000億美金”。華為要做的,就是讓HMS服務和鴻蒙系統,向一個“價值4000億美金”的巨頭挑戰,因此,HMS服務出海,注定是逆風破浪。
Gartner手機分析师呂俊寬則認為,華為的HMS很難被海外市場接受,因為海外用戶習慣了谷歌的應用,想象一下用戶要放棄Gmail、Google Map、 Google Photo、Youtube,華為需要說服用戶替換的應用太多了。
鑒于重重困難,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也給了比較消極的預測:2020年華為智能手機的海外銷量會同比下滑超過50%,在西歐的下滑幅度會更大。
由于海外市場受挫,華為就開始把智能終端的業務重心轉移到中國市場,大力擠壓線下市場。
疫情之下,華為國內折戟
2019年7月,華為公司宣布美國分公司裁員1000人,而後從海外市場轉戰國內,開始用OV的方式急速下沉。以前,華為對于三四線城市以及下沉這件事並不感冒,但在禁令事件之後,船頭突然掉向這些城市。
除了三四線城市的下沉,華為開始密集進軍商場,無論是開店鋪還是臨時搭建展台,華為在線下動作頻頻。
海外市場遭遇困境,華為急速下沉中國市場的戰略也讓其在持續低迷的中國手機市場逆勢而起,去年整體銷量趨勢上保持了絕對優勢。
從中國手機市場大環境來看,從2019年開始,持續低迷,手機行業的冬天持續了一整年。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的手機市場並不樂觀。總體來看,2019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為3.69億部,同比下滑7%。與此同時,僅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的銷量就同比萎縮了15%,為8530萬部。

這也是中國手機市場連續第11個季度出現下跌的情況了。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在去年實現了逆勢增長,其出貨量從一年前的1.048億部躥升至2019年的1.42億部,增幅高達35.5%。除華為之外,OPPO、VIVO、小米、蘋果均出現了負增長,其出貨量分別為0.657億部、0.627億部、0.627億部、0.388億部,較去年同比下滑17%、19%、21%、21%。

新冠疫情的蔓延給寒冷的中國手機市場又加了一陣凜冽寒風,國內市場佔比最大的華為首當其沖。
2月全球主要智能機市場當中,受疫情嚴重影響的主要是中國,信通院公布數據:2020年2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638.4萬部,同比下降56.0%,遠超全球38%的下降值。其中4G手機396.0萬部、5G手機238.0萬部。
作為對比,中國信通院1月的數據顯示,5G手機出貨量為546.5萬部,而2月份相比下滑了一半,主要是疫情影響和用戶的換機熱情還沒有釋放。
從2019年出貨量來看,中國市場是小米第二大市場,貢獻40%以上的出貨量,是華為、OPPO、vivo第一大市場,貢獻60%以上的出貨量。由此可見,當核心市場受疫情波及後,手機廠商出貨量將面臨斷崖式下滑。三星在中國份額較小,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度也不高,因此所受影響較小,2 月出貨量 1820 萬台排在首位,同比下滑 13%,環比下滑 9.5%。
不僅如此,華為、OPPO、vivo、蘋果等廠商線下銷售能佔到整體的80%以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疫情會嚴重影響中國手機市場的關鍵所在。
追溯到產業鏈上游,Strategy Analytics發布報告稱,全球70%的智能手機都在中國生產制造,隔離限制致工廠開工延誤、勞動力供應短缺,影響全球智能手機的供應鏈和制造產能。
蘋果的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中國也是蘋果的第三大市場,因此蘋果二月份的表現也大幅下滑,2 月出貨量為 1020 萬台,同比下滑 27%,環比下滑 36%。蘋果如此,華為更難幸免。
打下沉牌的華為在二月份出貨量大跌是意料之中,錯過了春節這一銷售旺季,對華為手機整年的銷售影響深遠,損失很難彌補。
海外市場,前三星後小米
在華為的海外重鎮歐洲,去年第二季度出現負增長,第三季度停止增長,此消彼長,華為的競爭對手趁虛而入,吃掉華為丟失的陣地。
老牌巨頭三星正是抓住這一時機的廠商之一,據了解,在華為手機海外銷量受挫的同時,跟華為同樣主攻歐洲高端手機市場的三星搶走不少華為旗艦用戶。2019年第二季度華為手機銷量下滑25%的同時,三星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同比上漲24%。
三星嘗到甜頭持續進擊,2019年8月份,三星手機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同比大漲40%,是近5年來漲幅最大的一次,三星在歐洲市場的份額也接近二分之一。
與華為將重心轉移到國內市場不同,近些年小米一直在全球擴張,除了印度,其中就有華為的老根據地歐洲。
根據小米2019第三季度財報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境外市場收入人民币261億元,同比增長17.2%,佔總收入的48.7%。根據IDC數據,小米智能手機在印度已經連續九個季度保持出貨量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市場的份額增長。
據Canalys數據,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在西歐市場出貨量排名第四,出貨量同比增長90.9%,在西班牙智能手機出貨量,在公開渠道位列第二,出貨量同比增長63.7%。市場佔有率達到22.9%。

目前,中國的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手機產業鏈各方復工復產,線下門店也相繼開門,但可以預見的是,手機線下的銷售不會快速恢復。
與中國相對應的,海外疫情相繼爆發,歐洲、美國、伊朗、韓國等成為疫情重災區,不放棄歐洲市場的華為,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手機市場2月份的斷崖式下跌或在歐洲市場重現,華為海外市場將再受重擊。
消費電子行業是一個非常殘酷的行業,一旦失去市場份額想要再追回來更是難上加難。小米就曾經歷過這樣的至暗時刻,2016年小米走下神壇,幾乎陷入自由落地狀態。小米能從市場份額第一遭遇滑鐵盧,還能站起來重回全球前三,不知道此次遭遇終端危機的華為能否復制小米的奇跡呢?
2020年將會是華為最艱難的一年,就像華為的高管徐直軍曾表態,“2020年將是華為艱難的一年,生存下來是華為第一優先。”徐的預言開始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