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健康碼通行 灣區攜手抗疫

2020-03-19
来源:香港商报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肆虐,最新的形勢變化是西方驟雨東方轉晴,中國內地疫情明顯受控,歐美已成為重災區,意味香港的抗疫進入新的階段,須將重心轉為防範海外輸入,這同樣也是當前內地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面對疫情轉變,香港與內地攜手合作,聯合行動,嚴防海外疫情「倒灌」,是題中應有之義。港府宜因應疫情變化,適時作出應對調整,考慮按疫情發展程度,分階段、分地區放寬對內地的人流限制,首先可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統一的防疫標準,互認健康證明,使用健康碼通行,並且合作圍堵疫情。如此一來既能夠滿足大灣區民眾往來的迫切需要,逐步恢復區內經濟社會交流活動,亦可以發揮協同效應,減少成本,騰出更多醫療資源投入抗疫,對香港來說最為有利。

  經過鐵腕抗疫,中國內地疫情持續受控,3月17日,內地首次無新增本土疑似病例,湖北除武漢以外地區已連續13日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形勢轉趨穩定的內地正在加速有序復工,民生消費活動與各種商業服務也日漸恢復。而與此同時,疫情卻在全球蔓延,已報告病例的國家和地區達159個,包括歐美在內的海外累積確診和死亡病例大幅上升,歐盟成員國17日同意即時封關30天,美將暫時關閉美加邊境,以阻止疫情擴散。顯然,現時香港面對的最大風險,來自於海外輸入,本港近段時間的確診病例幾乎都有外遊史,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內地疫情平穩,在確保安全的大前提下,本港防疫政策宜相應作出調整,根據兩地加強防範海外疫情輸入的共同需要,可考慮攜手大灣區共同抗疫,善用科技手段,建立一套統一的防疫準則,平衡風險管控和人流往來的需求。例如一名需要往返港深兩地的人士,從境外回到深圳時,已接受隔離14天,然而入境香港後又需要再隔離14天,兩頭隔離前後加起來要耗28天時間,這不但造成社會資源極大浪費,還令灣區往來陷入停頓,加重打擊本港經濟,成本代價太大。如果香港將整體防疫工作擴大到大灣區,與各城市加強在疫情防控信息集成、民眾出行、協同監管等領域的合作,聯防聯控做好對重點人群的監測,減少灣區內不必要的重複隔離,對在內地已隔離14天且無症狀的大灣區內居民,可以豁免到香港強制檢疫;又或在香港隔離14天的人士,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無須再隔離,以方便健康人士正常的流動,既可減輕疫情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衝擊,也利於大灣區的整體防疫,可說是多贏之舉。

  在大灣區內實現健康通行,可以借鑒浙江杭州率先推出的健康碼模式,綠碼通行,黃碼、紅碼分別進行7天、14天居家或集中隔離,通過內地各省市互認,居民可以憑「碼」證明自己的健康狀況,外加測量體溫就可通行無阻。大灣區建設的目標之一是建成智慧城市群,借助大數據的力量,做到信息的互認乃至共享,解決醫學觀察證明異地互信問題,可以最大程度發揮信息資源的作用,以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方式,協同抗疫,更可節省檢測藥劑、隔離設施等醫療資源,幫助更多有真正需要的人,何不積極推動呢?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