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環球股市近日顯著波動,昨天更上演「疫市奇迹日」。就以港股為例,昨日一度裂口大瀉1789點,但午後卻近收復所有失地,高低波幅逾1500點,而以全個星期計,上下差距更超過3500點。其餘亞太股市,韓、泰、菲、印尼、印度早上甚至曾「跌停」,不過下午都扭跌為升。歐美股市亦然,周內經歷多約兩成跌幅後,昨日也見大幅反彈,美股開市便漲逾千點。問題是,今次反彈會持續下去嗎?大市是否已經見底了?只能夠說,新冠肺炎疫情一日不退,「全球大流行」陰霾一日仍在,市場要談由熊轉牛只怕言之尚早。
的確,全球確診數字非但愈來愈多,新增感染數字且還愈增愈快,可見最壞時刻恐怕尚未來臨,不少地方疫情實已「失控」,社區感染頻繁之餘,有關當局更對感染源頭毫無頭緒、毫無對策。即使各地政府已大手出招救市,在貨幣政策上,有條件減息的已經減息了,無空間減息的也加印銀紙;至於財政政策,亦陸續採取擴張性措施,包括加大政府投放、向企業和個人免稅減稅等等;凡此種種,固然有助紓緩疫情對經濟的打擊,惟到底都是治標不治本,最多只能產生金融市場上的一時提振——真正有能力扭轉市場走向的,不是央行放水多少、政府派糖多少,而是確診數字的多寡,以及疫情幾時出現拐點。
畢竟,為了防疫抗疫,「封閉式管理」變得日趨普遍,亞、歐、美不少地方已實施「封城」、「封省」之類,而美國對歐洲「封關」限制入境,更是周內大跌市主因;加上市民本身均減少外出消費,人群聚集活動亦告取消,就連美國籃球、歐洲足球等賽事都要暫停,毫無疑問,全球經濟基本面已受嚴重衝擊,由市場到市民也體會到疫情影響力。
量度市場恐慌指標的VIX指數,便由早前不足20點,升至本周初的40至50點,周四還飆至75點,比1997年的金融風暴和2000年的科網爆破還要厲害。事實上,除了股市波動加劇,債市更是波幅驚人,被視為最安全、最保守的10年期美債,孳息率近日曾創0.3厘的歷史低位,短短幾日卻回升到最新的0.9厘左右。匯市方面,日圓、瑞郎同樣大起大落,前者兌1美元由月初的110水平,一度跌至下試100大關,現在則返回107附近。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當然避不過資金洗禮,惟期內波幅最大的商品價格,則是受產量爭議困擾的油價——某程度言,若非處於現時「疫市」,油價不太可能「趁亂」暴挫至30美元水平。事實上,不單股、匯、債、商品等金融市場,連口罩、消毒液,以至廁紙、白米等等,最近價格豈不同樣激烈波動嗎?恐慌情緒下,許多狀況都難免被放大,市場價格自不例外。
展望未來,隨着各地陸續收緊抗疫政策,疫情會否逐漸消退下來?觀乎中國內地經驗,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各地最終能否戰勝疫情、又或幾時才可有效管控?目前尚存極大不確定性。唯一肯定的是,這段期間市場波動難免,不排除再有什麼黑天鵝事件令金融價格及商品價格急升暴挫。總之,「疫市奇日」不可能日日上演,市場震蕩加劇則勢成「疫市」下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