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八駿
特區政府建立300億港元的抗疫基金,預算案中更是動用710億港元,向香港所有年屆18周歲或以上的永久居民每人一次性派10000港元,加上寬免公屋租金一個月,寬減100%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20000港元。這一切,皆旨在紓緩民困,充分顯示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明白當前香港經濟形勢和政治、社會矛盾之嚴峻。
需要提請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重視的,是必須密切注意新冠肺炎疫情形勢變化,審時度勢,在繼續防抗疫情的同時,及時推動經濟發展,做到抗疫與發展經濟二手一起抓。
多措未能推動經濟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已經見頂,並且,給中國政府和人民抗疫以高度評價。但是,必須重視的是其他一些國家呈現疫情爆發甚至擴散的勢頭。特區政府因應韓國疫情形勢,已對韓國「封關」。如果其他國家疫情蔓延,香港很可能也需要採取限制有關國家人士進入香港的措施。
在疫情限於中國內地時,香港防抗疫情只針對內地,對內地人員出入的口岸幾乎全部關閉,聯通世界各地的香港國際機場則保持暢通。如果香港經航空港與其他國家的聯通也受到一定程度限制,香港經濟衰退必定是雪上加霜。
香港面對新挑戰,防抗疫情,從以往針對內地的單線,變成也針對其他一些國家的雙線;經濟衰退,不僅由於切斷與內地相當一部分經濟往來而加重,而且將因為不得不限制與其他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往來而益發加劇。
然而,特區政府在香港現行制度下可以採取的政策措施,都只能替企業、僱員和香港居民紓緩經濟衰退的困苦,不可能產生推動經濟發展的效果。
須因應疫情調整對內地措施
身處當下困境,尤感多年來歷屆政府蹉跎歲月。早在2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引發香港經濟嚴重衰退時,包括筆者在內,香港一些經濟學者和評論員就提議特區政府在那次衰退之後,亡羊補牢,盡快完善和推動香港產業結構加快向知識經濟轉型。但是,20年後,香港依舊是過於依賴地產業作為整體經濟的支柱,過於依靠旅遊及相關行業作為香港個人消費的補充,香港產業結構依舊缺乏抵抗外部風浪和內部動蕩的能力。
舉一例。如果現屆政府採納社會人士意見,一早成立由政府財政儲備投資的公司,那麼,今天,無論是在本地設立生產口罩的工廠還是向世界各地採購抗疫物資,都會簡便得多。香港過於執着自由市場原則,忽視或輕視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必要介入。在當前疫情和經濟衰退過後,現屆或下屆政府應汲取教訓,切實改正。
既然香港本地缺乏在當前條件下發展經濟的能力,特區政府就必須主動配合國家應對疫情的戰略。2月23日,中央召開「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習近平主席提出,「低風險地區要盡快將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上來,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要依據防控形勢有序復工復產,高風險地區要繼續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相應地,特區政府應當適時調整對內地接近於封關的措施,主動邀請內地非低風險地區居民恢復到香港旅遊,同時,恢復內地居民到香港的公務(包括商務)訪問。
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個人消費,自2003年實施內地居民「個人遊」以來,內地遊客在香港個人消費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去年修例風波,明顯遏制來自內地的遊客,立竿見影的負面影響是促使香港經濟衰退。最近防抗疫情而禁絕內地遊客,香港經濟加速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