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牽手”唯品會,電商物流大戰事的小縮影

2019-11-28
來源:鈦媒體

  11月25日,唯品會宣布終止自營的品駿快遞,轉而與順豐公司達成合作,由順豐為其提供包裹配送服務,該交易並沒有傳言中高價收購重組,沒有入股或是現金交易,只有合作。

  至此,唯品會苦心經營六年的品駿快遞將被徹底關閉,而順豐也並非如外界所說分文未花就拿下了唯品會這個大客戶,據媒體爆料順豐為拿下唯品會,提供了史無前例的4元/單的電商件價格,可見順豐為下沉電商件也是煞費苦心。

  順豐和唯品會,一個是快遞界的巨頭,一個是電商界的小巨頭,兩者此次“裸婚”既是電商物流界的大事,也是當前電商物流大戰場中的一個小縮影,時間稍微拉長一點看,整個2019年電商物流界一直風起云涌,發生了眾多令人唏噓的大事,電商物流界的新戰事也早已打響。

  一、電商自建物流兩極分化

  眾所周知,自建物流很燒錢,強如京東尚且不能承受,更不用說比其體量小多了的唯品會。今年4月劉強東稱,京東物流已連續虧損12年,其中2018年虧損超23億元,若算上內部結算,全年虧損總額超28億,並表示若繼續這樣燒錢,京東物流最多只夠活兩年,可見自建物流燒錢之猛。不過京東物流雖然燒錢但卻管用,它是京東電商的重要護城河,其優質口碑和服務是京東電商對抗以通達系為主的阿里系電商的重要武器。

  而對唯品來說,品駿快遞既燒錢又無用。一方面品駿快遞的口碑和服務並不能像京東物流那樣,為自家的電商業務带來加成,形成優勢;另一方面又很燒錢,據媒體報道唯品會物流費用率一般維持在9%以上,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比如京東2019年Q3季物流履約費為6.5%),而在2019年初開始引入社會物流後降到8.5%(唯品會19年Q2財報數據),相比去年同期的9.1%正在下降,而這還只是引入一部分社會物流的結果。

  因此同樣是電商自建的品駿快遞和京東物流,同樣是燒錢,但兩者的命運截然不同,唯品會選擇的是做減法——徹底關閉了品駿快遞,而京東選擇的是做加法——從企業物流變成物流企業,從只為京東服務到對外開放,成功轉型實現盈虧平衡。

  據京東2019年Q3財報數據顯示,京東物流和其它服務三季度收入60億元,比二季度增加28.7億元,在京東服務總收入中的佔比也從二季度的33.9%變成37.5%,發展勢頭良好。

  與京東一樣做加法的還有阿里,主要通過發展菜鳥網絡和入股其它快遞公司來實現,比如11月8日,阿里出資233億元人民币增持菜鳥網絡,將其持股增至63%,而近年來,菜鳥網絡在物流領域也頻頻布局,比如在收派件上,發展出了菜鳥驛站、菜鳥裹裹以及自提櫃;在倉儲服務方面,菜鳥云倉正在個點建設倉儲聯盟,而且還在大力研發無人車和無人機配送。

  螳螂財經認為,自建物流對電商企業是一把雙刃劍,做得好是功臣,做不好是累贅,由于物流行業具有很大的規模效應——規模越大成本越低,比如很多規模小的快遞公司由于達不到自動分揀標准,比大公司人力成本高出不少。正是因為規模效應,大的電商平台在自建物流做加法,而小的電商平台只能做減法,從而形成兩極分化。

  二、順豐下沉京東出走 快遞企業迎來肉搏戰

  據媒體報道,與順豐合作之前,唯品會還將40%的訂單外派給了韻達(今年6月1日開始),不過最終還是順豐以4元/單的價格拿下了唯品會,可見順豐下沉電商件直面的就是通達系的肉搏戰。

  事實上電商件一直是通達系的菜,而順豐更多是時效件,由于客單價較高,加上因之前的“豐鳥大戰”與阿里存在芥蒂,順豐對電商件吸引力並不大,而順豐以前不是沒做過電商件,但是因為毛利低影響利潤被砍掉了,如今重新加碼電商件,原因有三:

  首先,電商件爆發讓通達系不斷侵蝕順豐市佔率。隨着電商件爆發式增長,以電商件為主的通達系市佔率在不斷上升,到2019年Q3季度,順豐快遞是市佔率為7.6%,而中通/韻達/圓通/申通的市佔率分別為18.9%、16.1%、14.5%和12.6%,而順豐2014年時市佔率還有11.5%,雖然順豐營收和利潤依然遠超通達系,但電商件增長潛力巨大,順豐不能放任市佔率不斷下降,只能加入電商件的肉搏。

  以與唯品會的合作為例,順豐10月訂單4.38億票,品駿月訂單約為5520萬票,所以這次合作能將順豐月業務量提升11.9%,對提升順豐市佔率很有帮助,由于順豐電商件業務主要針對日均訂單量大的B端用戶,在這方面與通達系的肉搏將尤為激烈。

  其次,京東擴大對外服務也對順豐業務有一定影響。據京東物流CEO王振輝透露,京東物流今年全年收入可能達到230億,並有40%的收入來自外部訂單,已經服務了20多萬家企業客戶,並且明年還將擴大外部訂單份額,由于京東物流價格和服務介于順豐和通達系之間,更靠近順豐,因此順豐速運市場上也面臨京東物流的侵蝕,比如網易嚴選就是最好的例子。

  再者,邊際遞減效應下,順豐的優勢下降,通達系劣勢補足。順豐以“天網+地網+信息網”三網合一為核心競爭力,尤其是順豐空運,速度非常快,這是順豐的核心優勢,但這個優勢正在逐漸減弱。

  比如菜鳥今年9月聯合通達系對快遞進行提升,五大快遞公司(四通一達)承諾長三角經濟圈26個城市對發快遞次日必達。

  而目前正常情況下,全國大部分地方快遞一般三天內都能送到,因此在邊際遞減效應下,順豐的“快”優勢不再那麼明顯,而價格又高太多,優勢自然在下降,而通達系劣勢補足,因此兩者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綜上可知,如今快遞行業早已告別京東物流只為京東服務、順豐快遞只服務高價高端市場和低端電商件是通達系的市場各自為戰的局面,隨着順豐下沉電商件,京東擴大對外服務,三派快遞企業的肉搏戰將成為快遞行業的新常態。

  三、物流和商流抱團加劇

  唯品會和順豐的合作,可看作是商流和物流之間的抱團取暖,而這種情況正在加劇,比如通達系和阿里聯系愈發緊密。客觀來講,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確實能達到雙贏的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隱患。

  以唯品會和順豐合作為例,雙贏是指唯品會通過合作降低了物流費用,同時增強了用戶體驗,而順豐拿下唯品會大單,提升了市場份額,也在電商物流領域有了重大突破,這對久建電商未出成績的順豐來說,在面對背靠阿里電商的通達系快遞和背靠京東電商的京東物流也更有底氣。

  隱患是指唯品自此斷了自建物流的後路,想再建物流基本無望,後續在戰略布局和物流服務上會更被動,也容易被人掐住脖子。事實上商流和物流抱團取暖不僅對電商企業有隱患,對快遞企業來說亦是如此,通達系和菜鳥的合作便是最好的例子,一方面依靠菜鳥的技術和資源通達系快遞和阿里電商都提升了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達系也可能會淪為阿里附庸,在很多方面陷入被動,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阿里通過技術賦能,讓通達系喜憂參半。比如菜鳥通過普及電子面單,為快遞企業自動分揀等自動化建立了基礎;又通過應用大數據調度系統、菜鳥裹裹和菜鳥驛站,提升快遞企業中轉和末端配送的效率,面對順豐和京東物流更有競爭力,但同時也讓快遞企業從始端(電子面單)到末端(菜鳥驛站等)失去了用戶(商家和消費者)的直接聯系,並且讓核心數據和技術都掌握在菜鳥手里,通達系很可能只成為菜鳥聯盟的搬運工,只能一直賺點辛苦錢。

  其次,免費變增值收費,快遞企業只能笑納。比如菜鳥曾稱其電子面單系統將永久對商家和快遞公司免費開放,但近日據《晚點LatePost》報道稱,若快遞公司要使用菜鳥最新的一聯電子面單(成本3分錢),快遞公司需支付1分錢/單的服務費,當然快遞公司也可以免費使用二聯電子面單(成本5分錢)。

  對此快遞公司顯然會選擇前者,雖然這對雙方也都有好處,菜鳥通過技術投入獲取增值收費也無可厚非,但對快遞公司來說也會有種“菜鳥變相收費”,原因在于從理性角度來看快遞公司只能被動笑納,盡管也有通達系快遞公司內部人員表示一聯單的技術並不復雜,但入口已不再自己手中了。

  最後,資本入股,四通快遞被綁上阿里戰車。除菜鳥網絡壯大外,目前阿里已是百世集團第一大股東,申通和圓通快遞第二大股東,中通快遞的第三大股東,阿里已將“四通”收入囊中,並有消息稱阿里還在嘗試入股韻達,通過資本入股,如今四通已被貼上阿里的標簽。

  當快遞企業被綁在電商企業上時,很容易在後續電商平台之間吃癟,陷入兩難。以阿里和拼多多為例,作為通達系快遞的主要服務對象,兩者單量都很大,據拼多多官方數據,2019年上半年拼多多包裹佔全國包裹的25%,而阿里系佔60%,對快遞企業來說能夠兩者通吃是最好的,但若被快遞企業跟一方電商平台綁在一起,當電商平台大戰時就很有可能波及快遞企業,比如今年3月,拼多多被爆出強迫商家使用拼多多電子面單就是很好的例子。

  可見,商流和物流的抱團有得有失,尤其是對弱勢者一方來說可能是續命,但也可能是被革命(淪為附庸)。

  總之,從唯品會與順豐合作的這個小縮影來看,中國電商物流界的大戰才剛剛開始,好戲還在後頭。

[責任編輯:朱劍明]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