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作為領導者 要給人們機會創新

2019-11-28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劉哲銘 崔鵬

  編輯|劉宇翔

  頭圖來源|被訪者

  逍遙子很難“逍遙”了。

  2019年9月10日教师節,馬云前台謝幕,退居後台。張勇(逍遙子)正式成為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從此,馬云去“逍遙”,換逍遙子擔阿里的重任。

  2個多月後的11月26日,阿里正式“回歸”港交所,股票代碼為“9988”,開盤即漲6.25%,截至11月27日10點07分,阿里港股市值上漲到40934億港元,位列全球市值第八大公司。阿里“回歸”港交所,無疑是12年前阿里將B2B業務分拆到港股上市的回響。12年後,當阿里重新在港交所敲響銅鑼時,它带來的是核心商業、云計算、數字媒體及娛樂、創新業務等四大業務板塊。

  在上市儀式現場,張勇、蔡崇信、武衛等管理層排排站,馬云也從非洲發回視頻祝賀。港交所特地准備了一個比現有開市大鑼直徑大80%的“加大版銅鑼”,但敲響這面銅鑼的卻是10位阿里生態伙伴,他們有來自新加坡的店主、馬來西亞的榴蓮種植商、泰國的設計师等等。

  這是阿里的新起點,也是對張勇新“大考”的“發卷日”。目前阿里正在推行三大業務戰略:全球化、內需、大數據和云計算,同時建設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為了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阿里還要把業務戰略、組織戰略、文化戰略高度融合在一起。每一項工作都不容易,自從接任董事局主席後,張勇一直忙碌。

  20年前,當馬云和18位創始人在湖畔花園開始創業時,張勇剛從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做審計师工作,在全國各地奔波。他當時並未想到有一天會執掌阿里。他對《中國企業家》感慨道:“人生是無法規划的,我從未想到今天能有這樣的經歷,能夠和所有人一起,一次次地從擁抱變化到創造變化。”

  變化,是阿里的關鍵詞,“大時代的進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二十年間,雖然阿里在互聯網很多領域取得了暫時領先的優勢,但現任管理團隊今後面臨的挑戰毫不輕松:移動互聯網紅利接近尾聲,淘系流量池在國內面臨用戶增長壓力,挖掘下沉市場和海外用戶迫在眉睫,新技術新科技需要巨大投入,還要面對不確定性,保持自下而上的創新和保證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等等。每個細枝末節的變化,每一項決策,都需要管理層的前瞻和決心。

  從表面上看,張勇是一個低調的人。他出現在公眾場合的時候,總是梳着整齊的發型,穿着襯衣,情緒很少外露,臉上通常是一副波瀾不驚的神情,微笑次數遠遠多于放聲大笑。

  但一如上市現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阿里在下一個階段能否走得好走得穩,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

  同樣在那天,阿里再次重申了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數字化時代,張勇說這個使命前面加入一個重要背景和時間狀語,“在數字經濟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在真正的商業創新中,如果不去嘗試,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張勇不怕試錯。在他看來,即將面臨的種種挑戰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不應懼怕的考驗: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不僅能把握今天的機會,也能看到未來機會。

  隱匿于聚光燈外的超級計算機

  對于阿里重新上市的結果,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教授鄭志剛評價說,阿里在全球經濟下行和股市疲軟乏力的背景下依然能成為2019年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發行,這一定程度表明,全球資本市場對阿里商業模式的認同。這同時也是對馬云退休和張勇繼任後阿里傳承的認同。

  “過去一年當中,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經歷了很多重大突破,從物流、金融、大數據云計算,到本地生活和文娛,再到我們在全球化的開拓,都有非常多值得分享的成果。”張勇並不把焦點聚集到這一天。

  的確,一年來,張勇與阿里經歷了許多關鍵時刻,阿里取得的成績也不能盡反映在這一天的股價上。今年雙十一,阿里巴巴銷售額再創新高,達到2684億元,佔全網銷售額的65%。9月豪擲20億美元收購網易考拉。云棲大會上,阿里宣布發布自研芯片含光800,是目前全球最強的AI推理芯片。商業操作系統正在成為整個商業數字化時代的基礎設施。

  張勇認為這些成績是源于過去的積累:“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我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源于過去20年來每一天的積累、沉澱和磨礪,也正因此,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在未來走得長、走得久、走得好。”

  與此同時,張勇也感謝如今所處的時代:“阿里巴巴的20年很幸運成長于這個大時代,也感恩這個時代。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者基數,並且數字化程度最高,這是中國的巨大優勢。阿里巴巴很幸運地成長在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消費市場之中。”

  這一席表態不由讓人想起一句話:你很容易在一群人中發現閃光的馬云,但很難在人群中注意到安靜的張勇。張勇似乎總是有意無意地將自己與聚光燈保持距離,把燈光留給阿里的業務和發展。

  如果用財務的標准來評價張勇,他堪稱同行標杆。從2015年至今,體量龐大的阿里巴巴在其带領下,股價上漲超過200%。但如果僅僅用股價的標准來衡量張勇,是不足以看到全貌的。外界已經習慣了在阿里巴巴和馬云之間划等號,沒有馬云和湖畔花園十八羅漢,就不會有阿里的過去和現在。

  馬云能安心去“逍遙”,是對張勇充滿信心:“他(張勇)具有超級計算機般的邏輯和思考能力,堅信使命願景,勇于擔當,全情投入,敢于站在未來創新設計新型商業模式和業態。他和他的團隊已經贏得了客戶、員工和股東們的信任和支持。阿里巴巴的接力火炬交給他和他領導的團隊,我認為這是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最正確決定。”

  往前追溯,雙十一這場盛典的設立便讓這台“超級計算機”崭露頭角。2009年,張勇剛被任命為淘寶商城的總經理。他和市場部的同事們正嘗試在秋季舉行一個大促銷活動,定下日子的原因很簡單,有人說:要不就在11月11日吧,光棍節,閑着也是閑着,不如忽悠他們上網來購物。而所制定出的規則更是直接粗暴:全場五折、全國包郵。

  但張勇带來的改變卻不止于此。這位CFO出身的管理者,接手幾乎散伙的淘寶商城,建立起規模龐大的B2C板塊;隨後轉任集團COO,在移動浪潮到來之際指揮淘寶轉型,在淘系急速膨脹的同時完成PC端到移動端的無縫切換;2015年張勇成為集團CEO之後,阿里巴巴繼續高速增長,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領域取得領先地位。

  如今的阿里,已經無法僅僅用“電商”來說明,那麼,它是什麼呢?在2018年,張勇在阿里投資者大會上提出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概念,這個“商業操作系統”打通了阿里經濟體的零售、物流、金融、云計算、大數據等能力,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

  新經濟企業最重要的是前瞻性,預判未來。阿里20年的發展歷程中,總能前瞻的提出領先概念,並最終將它落地。張勇無疑保持了這一習慣。

  “阿里巴巴的定力,可以體現在過去20年來我們矢志不移的使命,但同時,我們也始終要站在五年十年後看今天,去暢想看不見的未來,為未來做好准備。我們始終在思考,如何通過換道讓領先優勢加大,在新領域產生換道超車的機會,用技術創造新的可能性,這樣阿里巴巴才能堅定地走向102年。”張勇坦言。

  造風者

  在阿里巴巴內部,張勇常和員工講一句話:首先要做造夢者(Dream Maker),我們需要夢想,需要對明天充滿願景。我們更要做造風者(Future Shaper),不僅不跟風,還要創造未來。一旦錯過機會,不要去試圖追趕上一班車,而要思考如何創造下一波風口,創造未來。

  作為阿里巴巴新的領導者,張勇需要提出自己的構想,創造風口,這對他來說並非難事。二十周年慶典上,阿里重繪了最新願景:到2036年,阿里巴巴希望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帮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為了實現這一遠期目標,張勇宣布自己治下阿里巴巴未來5年的戰略目標:服務超過10億中國消費者,創造10萬億人民币以上的消費規模。

  “全球化、內需、大數據云計算就是阿里巴巴的業務戰略。”張勇確定了未來阿里的風口方向。

  10位全球伙伴敲響阿里港股上市的銅鑼,表明了阿里全球化戰略的決心。發源于中國杭州的阿里,從偏居一隅起步,在服務和持續服務了中國數億用戶(內需)後,將能力和模式輸出,檢驗着中國互聯網企業能否跨文化輸出;大數據云計算則是新商業時代的技術基礎,正如張勇所言,“大數據是石油,算力是引擎,對大數據的高效使用也將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能力”。

  阿里的發展歷程表明,一家公司僅有“硬實力”是遠遠不夠的。公司是由人組成的,在經濟學家科斯的經典定義里,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市場交易存在成本,企業用成本較低的內部交易替代了成本較高的市場交易,節約了市場交易費用。延伸來看,企業是否有高效的組織體系,也是競爭力的來源之一,甚至,它也是企業組織創新活力的基礎。

  為此,阿里一直極為重視組織戰略和文化戰略,以至于阿里是一家最為強調使命感、價值觀的公司。張勇深知,阿里要走過102年,業務戰略、組織戰略、文化戰略必須高度融合在一起,“大中台、小前台則是組織戰略,全面升級的價值觀是文化戰略。只有這樣‘三位一體’的戰略融合,才能驅動我們獲得更多的成就和突破。”

  組織戰略能保持阿里快速創新、服務用戶的活力和能力,“呵護”自下而上的創新,保證組織活力。而文化戰略能讓阿里維持一貫的凝聚力。

  當阿里組織體系逐漸龐大,業務觸角伸向全球時,組織戰略、文化戰略就顯得更為重要。張勇不僅要带領阿里完成業務戰略,也要在組織戰略上有創新,適應全球化戰略带來的變化,還要保持承載着阿里文化、使命感、價值觀的“新六脈神劍”,在越來越多的新員工加入後也不稀釋。

  如果說業務的創新很多時候需要自下而上,那麼組織、文化、商業模式的創新,就必須由企業的領導者思考和決定,“作為領導者要身體力行,成為商業戰略的設計师,領導不創新,不能期待下面人創新”。

  商業的落點,歸根到底是服務人。在今年烏鎮互聯網大會上,張勇提出過一個觀點,“數字化時代的商業發展催生了新商業文明。數字化時代的新商業文明,本質是要回到人本身,立足開放共享,從關注流量、關注交易量,到關注客戶、關注消費者,關注一個個具體的人,關注全社會的效益,關注共贏。”

  張勇認為數字化時代的新商業文明是以合作為基礎,阿里的目標是積極創造生態,既能夠帮助中小企業發展,也鼓勵支持新的獨角獸發展,“讓大樹底下不僅能長草,也讓更多小草長成參天大樹”。 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張勇也深知,但他堅定地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如今全球經濟正在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這也更是阿里巴巴堅定使命、在不確定性中把握確定性的時刻。這是時代的關鍵選擇。”

  以下為《中國企業家》(簡稱“CE”)專訪張勇實錄:

  CE:在過去一年中,您認為自己带領阿里巴巴取得的主要成就/重大突破是什麼?

  張勇:過去一年當中,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經歷了很多重大突破,從物流、金融、大數據云計算,到本地生活和文娛,再到我們在全球化的開拓,都有非常多值得分享的成果。

  也是在這一年的9月10日,阿里巴巴迎來了它的第20周年。在這樣的一個難忘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我們選擇了對阿里巴巴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的全面升級。面向未來,阿里巴巴將繼續堅守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阿里巴巴升級的崭新願景則是,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我們希望能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做一個解決社會問題,具有社會擔當的公司。

  阿里巴巴既是一個平台,也是一個舞台。具體來看,到2036年,阿里巴巴希望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帮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為了實現這一遠期目標,我們更要堅實地實踐未來五年的近期目標,那就是“服務全球消費者,其中有超過10億的中國消費者,創造10萬億人民币以上的消費規模”。

  要實現所有這些目標,我們要堅定推行三大戰略——全球化、內需、大數據和云計算,同時不斷建設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為商家和品牌提供一整套數字化能力,來帮助更多企業和品牌在數字經濟時代完成全面的數字化轉型。這不是一種工具的輸出,而是一種能力和理念的分享,是一種創造。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分享更好地助力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讓更多人享受數字經濟的紅利。

  今年是互聯網誕生50周年,中國全面接入互聯網25周年,也是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面向未來,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的業務必將更加多元而豐富,但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面向——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和面向企業的業務。面向消費者和面向企業構成的雙飛輪,也將不斷驅動阿里數字經濟體繼續高速成長。

  CE:這些成就和突破是如何實現的?您為此做了哪些准備?

  張勇:我經常和團隊說,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我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源于過去20年來每一天的積累、沉澱和磨礪,也正因此,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在未來走得長、走得久、走得好。

  面向未來我們要走過的102年,阿里巴巴的業務戰略、組織戰略、文化戰略必須高度融合在一起。全球化、內需、大數據云計算就是阿里巴巴的業務戰略,大中台、小前台則是組織戰略,全面升級的價值觀是文化戰略。只有這樣“三位一體”的戰略融合,才能驅動我們獲得更多的成就和突破。

  CE:這些突破對阿里巴巴和整個行業的影響和意義是什麼?

  張勇:在今年烏鎮互聯網大會上,我提出過一個觀點,數字化時代的商業發展催生了新商業文明。數字化時代的新商業文明,本質是要回到人本身,立足開放共享,從關注流量、關注交易量,到關注客戶、關注消費者,關注一個個具體的人,關注全社會的效益,關注共贏。

  阿里巴巴倡導的數字化時代的新商業文明,正是要以合作為基礎。阿里巴巴積極創造生態,既能夠帮助中小企業發展,也鼓勵支持新的獨角獸、小巨人發展,從而讓大樹底下不僅能長草,也讓更多小草長成參天大樹。

  在數字化時代,我們的使命前面加入一個重要背景和時間狀語,“在數字經濟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20年來,阿里巴巴從“讓天下沒有難賣的商品”開始,通過十余年電子商務的大跨越大發展,進入到真正用市場和消費驅動的產品和制造方式的創新,誕生了帮助企業構建數字化能力的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並使之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面向未來的數字經濟時代,所有企業都在走向整體的數字化經營,我們希望每個公司的未來都能夠和阿里巴巴一樣,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

  不可回避的是,如今全球經濟正在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這也更是阿里巴巴堅定使命,在不確定性中把握確定性的時刻。這是時代的關鍵選擇。數字化的未來沒有國界之分,更是確定無疑的大勢所趨。任何企業越早把握和融入數字化浪潮,就越有可能在下一輪競爭中佔據先發優勢,成為領軍者。

  隨着所有的商業元素乃至社會元素都在全面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消費者的行為也在發生巨大變化。我們正在進入全面的“新消費”時代。剛剛過去的雙11,正是中國消費大變革的集中縮影。一系列新需求的誕生,正是基于從用戶行為中被感知和獲取到的信息,數字化的消費行為本質是對潛在消費和欲望的探索,這是新供給和新需求共同带來的新消費增量。這些洞察一旦被感知、被獲取、被分析,就能實時推動供給側的變革,带來更多新需求和新供給的產生。

  新消費的核心驅動力是創新。新消費深刻重構了人、貨、場,驅動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數字化變革。

  CE:您對明年零售和云計算行業的變化有什麼預測?

  張勇:數字化驅動和承載的新經濟和新社會當中,一切都在被重新定義。10年以前,我們討論的云計算和大數據還完全處在萌芽階段。發展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全面地走向數字化運營、數字化產業升級,每個人都在談論云計算和大數據。

  全世界范圍內都有很多大的云計算參與者和構建者,阿里巴巴對云計算有自己的理解和認知。阿里云是重新定義的云,它不僅是云化的IT基礎設施,同時云和端要高度一體化考慮,並且最終要形成云端一體、工作平台和服務平台、用戶平台和企業平台高度結合、實時交互的智聯網。我們還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發布了自己的自研芯片含光800,它也是目前全球最強的AI推理芯片,我們也必將在芯片領域和其它尖端科技領域繼續探索。

  面向未來,大數據是石油,算力是引擎,對大數據的高效使用也將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能力。就像在剛剛結束的第11個雙11上,我們不僅實現了2684億的銷售總額的新紀錄,更實現了每秒54.4萬筆的支付峰值新紀錄。11年以來,我們正是通過一個又一個雙11,不斷自我挑戰,迎來技術上的新突破和新高度。

  CE:在近期出台的相關政策中,對阿里巴巴影響最大的政策是什麼?

  張勇:阿里巴巴的20年很幸運成長于這個大時代,也感恩這個時代。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者基數,並且數字化程度最高,這是中國的巨大優勢。阿里巴巴很幸運地成長在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消費市場之中。

  阿里巴巴的每一步,也都伴隨着時代的變遷和消費者的更迭,也會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的演進。阿里巴巴的變革也伴隨着整個社會、城市和普通人的生活的變化,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也從社會的廣泛支持中獲得滋養和反哺。

  可能很多人也看到了新聞,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云的創始人王堅博士剛剛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既是阿里巴巴不斷追求技術創新的結果,我們也更感恩成長于技術創新的時代。正是國家堅持把創新做為第一動力,大力支持和鼓勵創新技術、創新企業和創新人才,王堅博士作為阿里這樣的民營企業技術带頭人代表當選院士,也是國家對阿里自主創新技術建設成果的巨大肯定。我們有義務站在世界級科技進步的第一線,承擔更大的責任。

  CE:阿里巴巴如何適應處在變化中的發展環境?

  張勇:大時代的進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大時代下的機會不僅關乎現在,也關乎未來。在我看來,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不僅能把握今天的機會,也能看到未來機會。只有那些洞察未來的先行者,更進一步,敢于嘗試並解決未來問題,才能贏得先機。

  阿里巴巴的定力,可以體現在過去20年來我們矢志不移的使命,但同時,我們也始終要站在五年十年後看今天,去暢想看不見的未來,為未來做好准備。我們始終在思考,如何通過換道讓領先優勢加大,在新領域產生換道超車的機會,用技術創造新的可能性,這樣阿里巴巴才能堅定地走向102年。

  CE:企業家的自我修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近給您带來最大觸動的事是什麼?

  張勇: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今年是阿里巴巴誕生第20周年,也是我在阿里巴巴的第12年。20年是個里程碑,面向未來,我們還有好多個20年要走。20年以前,當馬老师和18位創始人在湖畔花園開始創業的時候,我當時大學畢業沒幾年,還在做審計师,在全國各地奔波。我經常說,人生是無法規划的,我從未想到今天能有這樣的經歷,能夠和所有人一起,一次次地從擁抱變化到創造變化。

  創造變化就是發動創新。作為一個領導者,要給人們機會創新,就要去設計整個流程。有些創新自下而上,特別是由技術驅動的創新。另一種則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對這類創新更謹慎,作為領導者要身體力行,成為商業戰略的設計师,領導不創新,不能期待下面人創新。

  在真正的商業創新中,如果不去嘗試,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要給年輕人犯錯的機會,相信他們會找到通向目的地的路徑。這也是為何在阿里巴巴,我也經常和員工講,首先要做造夢者(Dream Maker),我們需要夢想,需要對明天充滿願景。我們更要做造風者(Future Shaper),不僅不跟風,還要創造未來。一旦錯過機會,不要去試圖追趕上一班車,而要思考如何創造下一波風口,創造未來。

[責任編輯:朱劍明]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